APP下载

“十三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2015-10-10迟福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27期
关键词:生产性十三五常态

迟福林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听取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明大势、看大局”至关重要。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正处在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关键是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一、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在把握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基本走势

(一)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已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趋势,加快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工业产业升级,将决定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从现实情况看,“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以研发、设计、金融、物流、营销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5%左右;相比之下,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国,德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45%—50%。

走向“中国智造”,主要取决于“十三五”能不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全球化、信息化、服务化,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到2020年初步完成从“工业2.0”向“工业3.0”的升级,并奠定“工业4.0”的重要基础。

(二)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

“城镇化红利”仍是“十三五”扩大内需的突出优势。我国正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十三五”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54.77%,估计未来几年仍会以年均1—1.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60%左右。从人口城镇化看,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2%左右,而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十三五”时期加快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升级,意味着有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为生活性服务业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三)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大趋势

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接近40%。预计到2020年占比将提高到45%以上,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服务型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预计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2014年的30.7万亿元扩张到2020年的45万亿—50万亿元。

二、把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服务业在过去几年发展较快,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比,现代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成为突出矛盾。

1、服务业滞后带来结构失衡的矛盾

2015年1季度,我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1.6%,但与同等发展国家相比仍然偏低。2013年,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服务业占比分别为69.3%、60.3%和57%。服务业相对滞后,服务供给短缺,导致“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不断凸显,客观上加剧了投资消费失衡。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7%,投资率高达46.1%。

2、服务业市场开放严重滞后

过去36年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工业开放,服务业虽然也在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尚未打破。社会资本很难进入教育、医疗、通讯、金融等领域。

3、服务业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超过6000亿美元,占外贸比重12.3%。这一比例远低于2013年全球平均19.6%、美国22.1%和印度26.5%的水平。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二)“十三五”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

1、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

这几年我国服务业占比增长较快,从趋势看,“十三五”服务业占比有可能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55%以上。

2、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

“十三五”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力争实现倍增,从15%提高到30%—40%。

3、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1—2013年,我国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长10.6%,预计“十三五”服务业仍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

4、服务业规模实现再倍增

实现服务业开放的重大突破,服务业规模有望从2013年的26.2万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48万亿—53万亿元,实现倍增。

(三)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牵动影响转型发展全局

1、形成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古,为保持中高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2、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

从近两年情况看,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吸纳约100万个新增就业。“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将吸纳新增就业1000万人左右,成为吸引就业的主要渠道。

3、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

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

4、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

到2020年,如果服务业主导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将不少于4 亿,服务业就业比例有望达到50%,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5、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

服务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低,可以有效地摆脱重化工业的路径依赖,形成绿色发展的新常态。如果2020年服务业占比达到55 %,能源消耗量将下降14%左右,SO2将减排18%左右。

三、“十三五”实现服务业主导转型改革的重大突破

(一)加决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开放

我国服务业发展不缺市场需求、不缺资金,关键在于市场开放,重点在于激活社会资本。这就需要确立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新思路,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对社会资本的市场全面开放。把破除行政垄断作为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的重点,尽快放开服务价格管制;改善研发、物流、销售、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环境,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

(二)以“一带一路”为总抓手加快服务贸易强国进程

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十三五”从服务贸易大国走向服务贸易强国,重在加快服务贸易开放。

一是把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作为“十三五”对外开放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服务贸易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高到20%。

二是把加快服务业开放作为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点。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双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打破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壁垒。

三是把教育、医疗、健康、金融和文化娱乐作为加快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三)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

一是尽快启动消费税改革,并明确作为地方主体税种。争取更大力度“放水养鱼”,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社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民间金融创新发展、规范发展。

三是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推进与工业同等价格。

四是加快教育第二次改革,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

“十三五”基本实现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它不仅是形成7%左右经济增速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形成质量效率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出路;它不仅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走向经济新常态时代的战略选择。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生产性十三五常态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