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2015-09-29李恒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谐趣下阕首词

李恒

苏轼谐趣词对辛弃疾词的影响

李恒

今人曾评:“到了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苏轼谐谑词的风格,使谐谑词有了针砭时弊、讽刺权贵等功能,这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更进了一步。”①说明谐趣词进入南宋,焕发出新的光彩。并由于异族入侵等原因,表现出更强的讽刺功能。

晦庵《答稼轩启》曾说:“经纶事业,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脍炙士林之口。”②这句话说明辛弃疾词创作中的谐趣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词史上一直以来就有“苏辛词派”之说,除了词学界公认的豪放派的继承之说之外,实际上还有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一脉相承,甚至还形成了“俳谐词派”。如辛派词人喜欢以戏谑为词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刘扬忠先生统计《稼轩集》说:“俳谐体或带有俳谐意味的词约有六十首,占其词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③同样,苏轼也被誉为“游戏之圣”④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游戏之词”,被清人陈廷焯喻为“词中之龙”。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谐趣词的内容与意境,提高了谐趣词的文学地位。这是因为辛弃疾不仅仅是继承,更是创新式的创作。“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⑤

南宋时期,国破山河碎,皇帝的偏安一隅,使得很多文人在痛苦中挣扎,辛弃疾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词人。他的豪放词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痛恨和嘲讽。其中与苏轼相同的是在逆境中的自我遣怀,于顺境中的开怀大笑,这三者就形成了辛弃疾与苏轼相同的谐趣风格,两位词人南北宋遥相呼应,源远流长。辛弃疾对苏轼谐趣词的继承,虽然常被人讥讽“时时掉书袋,把破帽年年拈出”,实际上辛弃疾是在风格和艺术特点上继承了苏轼的谐趣词。

(1)谐趣词中生活化气息浓郁

和苏轼的“曲子中缚不住者”,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⑥一样,辛弃疾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禅理禅趣,并以幽默的笔法入词。“辛词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竹”。⑦这一点和苏轼一样。“生活中的细节小事,眼前的极为常见的景物,在辛稼轩笔下常常成为他戏作小词的材料……他总是怀着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赋予所见事物以十分可笑的特质。”⑧

比如《江神子》

簟铺湘竹帐笼纱,醉眠些,梦天涯。一枕惊回,水底沸鸣蛙。借问喧天成鼓吹,良自苦,为官哪?心空喧静不争多。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焚香,且看散天花。斜日绿荫枝上噪,还又问:是蝉么?

词序表明“闻蝉蛙戏作”,上阕在戏谑青蛙,难道是为官府“鼓吹”。正像苏轼《瑞鹧鸪》中的“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戏谑两位县令如同“双凫”戏水一样潇洒。下阕是“蝉(禅)”吗?,借谐音来表达自己的参禅之意。就像苏轼《如梦令》中的“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借词来解析禅理,于幽默中借谐音双关戏作谐趣词。

苏轼生性诙谐,最喜和朋友同僚玩笑,在苏轼词中有大量的谐趣词产生于戏谑之中,此种情形辛弃疾也有。如《品令》,小序言:“族姑庆八十来索俳语”。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自己姑母的祝寿词。极尽夸张之能事,颇有苏轼的贺李公择生子之词之谐趣。辛弃疾上阕夸姑母是个在世的观世音菩萨,八十但看起来就像十八岁一般。下阕“灵龟椿鹤”: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以比喻长寿。“十字上、添一撇”:即“千”字,虽然没有办法脱离祝寿词的窠臼,但是还有热情有趣,令人捧腹,只是较之苏轼稍差文采。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中上下阕供使用六个典故。上阕“惟熊佳梦”和“释氏老君亲抱送”都是赞美朋友的儿子健康。“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同样用典盛赞李常之子的结实和健康。同时“未满三朝已食牛”,更是戏谑地赞美了朋友麟儿之康健。但是在下阕中的典故“多谢无功。此事如何到得侬。”相对来说,却表现得较俗。纵观苏轼这首词化用前人词句,用典、用俗精当,戏谑调笑笔法娴熟,机智幽默,略盛于辛弃疾一筹。

(2)自嘲词的精神借鉴

辛弃疾的谐趣词创作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自嘲词成就较高。辛弃疾有两首《临江仙》:其一小序是“苍壁初开,传闻过实,客有来观者,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既见之,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

莫笑吾家苍壁小,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杨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

这首词是辛弃疾为“戏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上阕表面上是为“苍壁”解嘲,来戏谑友人不要看不起低矮的苍壁,实际上它的志向是很高洁的。下阕用典腊,借典故来嘲讽所处时代对人才的埋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自勉。这首词实际上秉承着苏轼谐趣词《临江仙·冬日即事》中的“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自嘲表面上生活悠哉,似有情趣,实际上是聊以自慰罢了。下阕“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这是苏轼反用典故,自嘲自己的送别之席,未有歌姬助兴。由此可见,《临江仙》到了辛弃疾手中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创作,但是精神上却是一以贯之的。

其二小序是“昨日得家报,牡丹渐开,连日少雨多晴,常年未有。仆留龙安萧寺,诸君亦不果来,岂牡丹留不住为可恨耶?因取来韵,为牡丹下一转语。”

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这首词秉承前词同样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只是本词是借助牡丹花来言志。借助各类牡丹花的争奇斗艳,却无人欣赏,岂不像项羽典故中的“锦衣夜行”,借用典故来自嘲。此类题材借花嘲人的谐趣词,苏轼也有一篇《西江月》(再用前韵戏曹子方)词的上阕,词人戏以花自语,“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昂贵的瑞香花被朋友误作为丁香花,瑞香花满腹委屈,拜托曹子方能不能通晓了花名之后再作韵。“继取相如云梦”用司马相如典的错误来调侃。下阕笔法更为大胆出新,充满戏谑。“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词人改变立场,为友人解围,“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两词作比,显然辛弃疾的创作略逊于苏轼的这首《西江月》,从内容和表现力方面都是较为俗浅的。于是清人陈廷焯评苏轼和辛弃疾的谐趣词,“苏、辛并称,然两人绝不相似。魄力之大,苏不如辛;其体之高,辛不逮苏远矣。”⑨

(3)谐趣词内容和形式上的继承

苏轼曾有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⑩这首诗即景说理,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首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碰巧的是,辛弃疾也有一首词《玉楼春》,词序中也点明“戏赋云山”,全词“何人夜半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当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吴则虞在《辛弃疾词选集》中曾指出:“慧忠曰:‘念想由来幻,性自无始终。若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浮云翳山山不见,念想幻也,云去山住,性自在也。此类词似写景实似偈语,在《稼轩词》又是一格。”⑪这首词非常明显的是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的内涵和形式,且幽默谐趣地表达了词人在参禅中的“执与悟”。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辛弃疾的《玉楼春》与苏轼诗同情亦同理,继承关系可见一斑。同时,从形式上说,苏轼的词序是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这点在辛弃疾的谐趣词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曾评价,“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冷嘲热讽,痛快淋漓,诙谐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风格特色。”⑫苏轼的谐趣词与辛弃疾,具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寓庄于谐,主情于理。这也是后人评价“苏词多雅谑”的重要原因。辛弃疾作为南宋的主战派,在当时极为压抑的情况下,就常用谐趣的形式来排遣自己的苦闷。

另外,苏轼还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幽默和谐趣,并将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口诛笔伐,嘲讽于谐趣词,发挥士大夫的治世的社会功能。到了南宋,辛弃疾同样拾起这一谐趣之旗,将之用于生活。另外,南宋的偏安一隅,使得宋代的士大夫,即使是辛弃疾这样的士大夫兼武官,也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收复山河的心愿,所以士大夫们普遍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不平与愤恨。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对士大夫宽容的生活境遇,优厚的俸禄使得南宋的文人同样有机会酬唱酒宴中发挥谐趣词的交际功能,辛弃疾同样从此方面继承和呈现出同苏轼一样的谐趣词创作面貌。

(4)使用苏轼的典故来创作谐趣词

辛弃疾谐趣词以苏轼为师,还体现在其对苏轼诗词典故的直接运用上。

如《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灵皇醮罢。福禄都来也。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

从今日日聪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这首词明显继承了苏轼的《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同样也包含着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同时,这首词还继承了苏轼的《贺李公择生子》,介绍了宋代民间的风俗,苏轼介绍的是民间为孩子庆满三的风俗。本词介绍的是宋代为孩子驱病除灾的习俗,“试引鹓雏花树下。断了惊惊怕怕。”下阙还饱含着苏轼一样对铁柱的期望:“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再如:《千年调·卮酒向人时》小序“再如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这其中的“卮言”,借用的典故就是苏轼被贬之后,回到江西,暂住在好友郑汝谐的居处小阁“卮言”,辛弃疾借用这个典故,嘲讽朝中趋炎附势的小人。“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同样也是幽默嘲笑虚伪小人。接下来以物喻人,其中“滑稽”和“鸱夷”是酒器,是辛弃疾戏谑善于应酬,花言巧语的朝官们。“甘国老”,指中药甘草,能调和众药,是辛弃疾讽刺那些无原则之人。恰巧苏轼在自己的小赋中也讽刺过像“甘国老”一样的老好人。下阕词人自朝自己“少年使酒”,常常秉性执言。接下来“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这是反话,其实辛弃疾不屑于与这样阿谀奉承之人为伍。“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秦吉了”还是以物喻人,是对巧舌如簧的小人的嘲讽。这种写作风格,颇像苏轼六篇传记文,含有谐趣特点《万石君罗文传》、《叶嘉传》、《陆吉黄甘传》、《江瑶柱传》、《温陶君传》和《杜处士传》,这六篇传记表面看来言之凿凿,似是描写身边之士。但仔细观之,以物喻人,滑稽类初,令人捧腹。此词颇得苏轼传记真传。

再如《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这首词是辛弃疾送弟弟赴职而作。上阕自嘲姓“辛”所以命运的坎坷就在这个“辛”上,辛家人更是如同姓氏一样刚直泼辣。尾句“椒桂捣残堪吐。”用苏轼的典故,北宋曾布《从驾》,押“辛”韵,苏轼和之,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更能看出辛弃疾对苏轼戏谑嘲讽的继承。苏轼《戏子由》:“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文章小伎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⑬可见,苏轼与辛弃疾一样貌似戏谑却暗含对亲人的深沉绵长之爱。下阙辛弃疾戏谑其弟“芳甘浓美”岂能到“吾家门户”。正话反说,满是牢骚。尾句“休忆对床风雨。”用典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正是暗和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中的“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⑭这是辛弃疾与苏轼的精神上的默契,同样的创作心理,交由辛弃疾的手中发扬光大。全词风格幽默谐趣,于戏谑嘲讽中抒发心志。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辛弃疾的谐趣词和苏轼一样常常被批判,认为是“酒边游戏之作”,原因就是有些谐趣词创作目的的不严肃。如:明末冯梦龙编的《情史类略》附卷十三“情憾类”中记载的“春娘易马”就是典型。

辛弃疾也有一首戏作《好事近·医者索酬劳》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腾得几支笛?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一首戏作,是辛弃疾妻子范氏生病,辛弃疾指着侍女说:“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这一点和苏轼的笔下之词甚有相似之处。同样是“酒边游戏之作”的苏轼的《踏莎行》,借助谐趣词作判词之用,这种游戏的态度与辛弃疾一样不足取啊。这也是两人谐趣词常常被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朱光潜曾说,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张情境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凉剂。”⑮辛词的谐趣词“正是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心态去观照生活、观照自我,于平常景物中见情趣,与酬赠往来中见谐趣,于抑郁苦闷中见超脱。”⑯而这与苏轼的谐趣词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136000)】

①许振、安丹丹《从谐谑词看苏轼的人文情怀》,《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序》,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19页。

③刘扬忠《唐宋俳谐词叙论》,《词学》第十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⑥⑭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77、3690、281页。

⑤徐釚《王百里校丛》,《词苑丛谈校笺》(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8页。

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年版,第66—69页。

⑧邓魁英《辛稼轩的俳谐词》,《词学》第六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第3372页。

⑩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9、324页。

⑪刘晓珍《禅宗对俳谐词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⑫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⑮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⑯范学新《略论稼轩谐谑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12BS61)】

猜你喜欢

谐趣下阕首词
派对尤物
思念的五月
神回复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宋高宗的眼力
半阙词
倚着车窗歌唱的男子
幽默谐趣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