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节日诗的游戏精神与谐趣书写

2015-09-29李懿

文艺评论 2015年4期
关键词:诗人儿童游戏

李懿

宋代节日诗的游戏精神与谐趣书写

李懿

节日、游戏和诗歌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相通性,节日体系在宋代的定型促使节俗活动日渐繁盛,宋代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节庆中的游戏因子,以在场者的心态对意趣横生的节物、节俗和节日传说进行细笔书写,真实地再现了宋人节庆生活的原生态风貌,尤其从独特视角描摹了节日中的儿童习俗和游戏,并采用俳谐、乐府等有意味的诗体形式和清新鲜活、富于口语化的语言记录下这些幽默风趣的节日场景。这些诗作不仅丰富和扩大了宋诗创作的题材和表现日常生活的范畴,显示出宋诗以文为戏的时代特色,进而体现出节日民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和文化意蕴。

作为人类社会特殊现象的游戏是连接节日和诗歌的关键触媒。首先节日和游戏在本质上相通。节日和游戏皆有别于日常,二者都使人打断普通的循环时间感受,从平淡的日常时间中疏离出来获得内心的快乐。“游戏处处表现出一种明显确定的行动质量,从而有别于‘平常’生活”①,“两者都宣告平常生活的停止;两者都有欢乐愉悦支配”②。其次节日和游戏都在特定的时空进行,节日包含游戏,游戏寓于节日,伽达默尔说:“节日是一种自由的、不以概念为目的的游戏。”③节日和游戏相关联,源于游戏本身所蕴含的三个主要特征,“第一项主要特征:它是自主的[free],实际上是自由的[freedom]。突出游戏是“不严肃的东西”,第二个特征与此密切相观,即游戏不是“平常的”或“真实的”生活。毋宁说它走出“真实”生活而进入一个暂时的别具一格的活动领域。第三个特征:游戏的发生地点和时间都有别于“平常”生活,它的隔离性,它的有限性,它在特定范围的时空中“演出”,它包含它自身的过程和意味。”④

游戏和诗在本质上也相通。一是创作本源,诗都产生于“神圣的崇拜游戏、宫廷的节日游戏、竞争的军事游戏、好争辩的吹牛游戏、嘲笑与辱骂、机智与敏捷的巧妙游戏”⑤,“我们所言的诗的创造性功能植根于一种甚至比文化本身更为原初的功能中,它便是游戏”⑥。二是诗在本质上即是游戏,诗歌创作本身就是启迪心智、轻松娱情的“游戏”之举:“诗,在其原始的文化生成习性上,毫无疑问源于游戏并生成为游戏——神圣的游戏;然而,甚至在其神圣性上,它也总是接近无拘无束、愉悦和欢闹。”⑦三是诗歌在具体创作方法上和游戏共通。诗歌常常使用滑稽、打趣、俳谐、喜剧、笑、愚驽等艺术手法来表现日常化的生活情景,它们都体现着游戏的特征,“Poiesis[诗],实际上就是一种游戏功用。它在心智的游戏场、在心智为了诗所创造的自身世界中展开。在那里事物具有一副迥异的面貌,它们披戴着“普通生活”的装束,并受到不同于逻辑因果律的关系的约束。如果严肃的陈述可以定义为清醒生活中产生的陈述,那么诗就永远不会提升到严肃性的层面。”⑧

游戏是联系节日和诗歌的媒介,宋代诗人常用打趣的语言和文学形式来表现好玩的节日民俗和传达节日中产生的游戏观感。“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⑨游戏精神是宋代节日诗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以文为戏”成为节日谐趣书写的重要途径之一。

“诗有谐趣,必意味着游戏为诗。而说到以诗为戏,则正是宋诗的特点之一。”⑩宋代诗人以极具游戏意味的诗性语言描摹节庆的欢快场景,这些诗作在审美内涵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皆呈现出和前代截然不同的风貌。

(一)从创作心态来看,宋代诗人多以节日游戏在场者的身份来观察或亲身经历其过程,再将诸体验付诸文字,故其诗更能再现当时活泼的节日画面。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福祸,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去年上元客三衢,冲雨看灯强作娱。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复作儿嬉。不愿着脚金华殿,不愿增巢上林苑。只哦少陵七字诗,但得长年饱吃饭。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⑪诗歌描写诗人家乡江西吉水地区元夕特有的“茧卜”民俗,茧丝是以米、麦粉抟制的面茧,古代正月十五日夜抟米、麦粉若茧状,书事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事。杨万里《姑苏馆上元前一夕,陪使客观灯之集》也提到“粉茧乡风忆故园”。其小注云:“庐陵之俗,元夕粉米为茧,中藏吉语,剥之以占一岁蚕事。”⑫诗人细述小儿女的祈愿过程后很有意思地说“心知茧卜未必然”,一边“笑儿痴”,一边“逢场亦复作儿嬉”,然“醉中得卜喜欲癫”一句却画龙点睛地摹写出诗人占得吉卜欢喜欲狂的神态。诗人的这种心态和其它诗人对俗信占卜不屑一顾的态度差别很大,从描摹儿女之神情再到抒写自己的内心活动,他都以一个“在场者”的姿态和家人一起进行茧卜占验,并将愉悦的体悟行诸歌咏。

(二)宋人节日诗谐趣化最突出的表现是,用幽默风趣的笔调直接刻画了颇有意味的节俗节物,表现出发人逗乐的节庆图景和节日之际诗人独特奇妙的体悟。元宵观灯是宋代最热闹的节日活动之一,宋代女性大多盛装出游。何应龙《元夕戏题》曰:“从教香月转亭西,贪看灯球忘却归。挨得玉梅零落尽,蛾儿犹傍鬓边飞。”⑬“玉梅”、“蛾儿”本为其典型发饰,诗人为了凸显女子元夕赏灯乐而忘返生动情景,故以“蛾儿犹傍鬓边飞”形象描摹出“玉梅”散落只有“蛾儿”在鬓、女子玩乐至极而不顾发饰几尽零落,诗句充满着戏笑的兴味。

堆塑雪狮、装点雪灯是宋代社会岁末的传统习俗。《武林旧事·赏雪》载:“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⑭张耒《戏作雪狮绝句》曰:“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熟肺肠。”⑮全诗并未着意于细描雪狮子的外形或如何塑造的过程,而是抓住节物日出消融的特质,栩栩道出雪狮虽有争眉之态却空有其表的事实,语近调侃,读之令人解颐。又如颜度《冬至》:“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⑯宋人视冬至如年节,这天彼此慰问祝贺。“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日,故民间多相问遗。至除岁,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节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⑰周遵道《豹隐纪谈》:“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⑱此诗用诙谐的语言勾画了宋人冬至节互赠节物,而礼物在频频传递过程中回到本家的有趣现象。

宋代诗人亦常常以戏笔围绕传统节日传说而发论。七夕节历史悠久,有关七夕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比皆是,因而诗人最喜就七夕抒发感慨。按《风土记》、《淮南子》、《岁时杂记》所载,相传七夕夜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牛女。韩驹《世谓七夕后雨为洗车雨。又七夕后,鹊顶毛落俗谓架桥致然,戏作二绝》其二:“上界鸾骖凤驾多,不消野翮强填河。可怜无数颠毛落,只得云軿一再过。”⑲前两句谓天上鸾凤众多自可驾车,无须不起眼的乌鹊强来填河。后二句宕开一笔,戏谑乌鹊顶毛尽落以架桥。乞巧是七夕的典型节俗之一,民间对此俗甚是推崇。朱淑真《七夕》:“拜月亭前梧叶稀,穿针楼上觉秋迟。天孙正好贪欢笑,那得工夫赐巧丝。”⑳此诗用逗笑的口吻说织女亦忙着玩耍,没有时间恩赐下民,诗人以游戏精神对传统节俗内容进行了艺术层面的改造。

郑刚中《建炎丁未,自中夏徂秋不雨,七夕日戏成一诗,简牛郎织女云》曰:“今夕知何夕,织女逢牵牛。云軿拥高汉,仙事传风流。人间适焦窘,龟兆生田畴。当时大军后,皆抱糠籺忧。我劝二星者,鹊桥无谩游。曷不攀天河,驾浪鞭龙头。共化油然云,白雨淋九州岛。无庸事机巧,下副儿女求。良宵幸款曲,愿尔深自谋。无令一年中,虚烦天地秋。”㉑宋代七夕诗咏牛女相会情事者颇多,而此诗一反俗调,借牛女鹊桥漫游神话浇胸中之块垒,发前人所未发,将浪漫的男女相思际遇转向现实祈雨之事。卫宗武《星节前戏成》:“依稀桥鹊布银潢,又见天孙作妇忙。已向烟萝深遁迹,不烦云锦粲成章。追思高会饮传烛,徒得清眠梦熟粱。却喜连朝天沛泽,应为月姊酿秋芳。”㉒星节即七夕节,最后二句将普降甘霖比作月中仙子酿造菊花酒,想象奇特,甚为机巧。

(三)宋人节日诗的谐趣书写还鲜明地体现在描摹节日中的儿童习俗和游戏。“最有儿童特点的是写儿童游戏的诗。爱玩是儿童的天性。”㉓“小儿逢节喜欲舞”(苏辙《冬至日作》)㉔、“儿童趁节欢如沸”(黎廷瑞《里中社》)㉕是儿童过节的常态,从元日到除夜随处可见儿童忙碌的身影。因此对儿童游戏性节俗的关注成为宋人描摹节庆的一大特色。

元夕踏歌击鼓和“照田蚕”是趣味十足的儿童节日民俗。赵文《听儿童歌船作竹枝助之》云:“田舍儿童走似麞,踏歌椎鼓斗颠狂。元宵乞汝闲几日,元宵过后种田忙。”㉖全诗以竹枝词的文体风格进行写作,“走似麞”、“斗颠狂”形容村童忘乎所以的玩乐之举,“元宵乞汝闲几日,元宵过后种田忙”,更以口语化的表达暗示了村童如痴如狂的过节状态。赵蕃《上元口号呈莫令三首》其一云:“令君忧乐与民同,灯火随时祝岁丰。我亦颇怀归去乐,田蚕处处逐儿童。”㉗诗中“照田蚕”在上元举行,其时间与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照田蚕行》所言腊月二十五日夜晚略有小异。范诗中只字未提到儿童,而此诗中随处追逐的儿童却是“照田蚕”的主要参与者。一直到清代,农村仍盛行此风,此俗成为儿童诵唱的风谣。清佚名《童谣》云:“灯笼亮,火把红。正月十五炸麻虫。场头田边都炸到,炸得害虫影无踪。”㉘以儿童天真活泼的口吻将“炸麻虫”这一农事禳灾活动清晰呈现。

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张镃《壬寅立春》其二专门描写儿童立春戏打、戏观春牛。杨诗曰:“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箬。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㉙宋时官府行打春之仪多由成人执行,杨万里诗描写的是别致的儿童打春之戏。诗题“戏打”二字尽现游戏意味。年幼小童手执春鞭模仿长辈率先击打土牛头的模样,“绿蓑笠青箬”生动点画儿童衣着,“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表现儿童面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全诗描摹儿童顽皮情态同时表达农事丰稔的喜悦。“诚斋体的伟大,在于充溢其间的童心、童趣。过去对这一点论述得似乎还不够充分,还没有哪一位古代诗人像杨万里那样,写出过那么多的生气勃勃的儿童形象,保存那么多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㉚

宋代七夕是儿童的盛会,吴中地区将此节称作“小儿节”。李复《七夕和韵》:“儿童不眠看星会,白光奕奕摇飞旆。整衣低首祝深心,未祝焚香先再拜。”㉛李诗写儿童不眠观星之事,贴切地点画其祭拜时天真执著的心态。《岁时杂记》云:“七夕京师诸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女子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㉜李诗中的儿童基于这种心理而祈愿,其迫不及待虔诚礼拜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

范成大《卖痴呆词》描写儿童售卖痴呆的情形,卖呆即卖懵懂,呆意与懵懂相近,懵懂意谓糊涂、迷糊。此俗流行于宋,多儿辈为之,一般在除夜或元日进行。诗云:“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捓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㉝《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㉞诗人勾勒儿童除夜高调卖呆的过程,将其穿街走巷争唱卖呆歌,出售不得,相逢大笑,揶揄之貌一一道出,老人问售价几何,儿童趣答“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短短二句巧引儿童语,将全诗的喜乐意味推向极致。范成大站在儿童的立场叙述儿童自己的节俗,特别是用近乎儿童的口吻进行写作,灵动地点染出儿童的稚气。类似的描写又如洪咨夔《除夜》:“市儿数十百,挟炬相追奔。争唱卖呆歌,祈以昭易惛。我呆大如屋,几腊拥败垣。群雏劝我卖,急售价莫论。弄巧或成拙,太清不如浑。老铁无孔锤,甘守钝性根。”㉟此诗前四句写出数百群儿持烛追奔、争先唱歌卖呆的情景,此诗儿童不但自己卖呆,且劝成人也加入此俗,“群雏劝我卖,急售价莫论”,将稚子了无心机、一心劝人售呆的神情语态真切地画出。

(四)“以文为戏”是宋代诗人节日诗创作的常用手法,意谓用嬉戏之笔表现令人捧腹的节日物事。赵翼《瓯北诗话》卷五:“盖文人之心,无所不至,亦游戏之一端也。”㊱钱钟书亦云:“涉笔成趣,以文为戏,词人之所惯为。”㊲由于“文体是文学作品最直观的形式”,故节日诗常常采用俳谐、乐府等诗体来增强诗歌的游戏意味,因为“有意味的形式引起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㊳。

《说文解字》卷八上曰:“俳,戏也。从人,非声。”㊴《文心雕龙·谐隐》:“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㊵俳谐体即文学作品中内容诙谐的游戏之作,“俳谐体谓谑语也”㊶。唐人称俳谐体为打油体或覆窠体,皆指浅俗之词。俳谐讲求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和古诗、律诗、绝句等正统诗体在用语、格调上大有不同,因此受到传统文学理论家的质疑:“调笑叉语,似谑似谶,滑稽皆为诗赘,偏入嘲咏,时或有之,岂足为文章乎?”㊷“虽含讽谕,实则诙谐,盖皆以文为滑稽尔,不足取也”㊸。尽管如此,俳谐体仍以其别致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而自成一体。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是用俳谐笔法记录上元节俗的代表作。明代屈翀霄仿范成大作《丙午新春和宋人范至能纪吴下上元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此诗收入《舂音集》卷七。宋代上元节的“狂欢性”大大消解了官方庄重严肃的色彩,而“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此外,狂欢化有构筑体裁的作用,亦即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内容,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㊹。《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体现了俳谐体“同狂欢节民间文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或多或少都浸透着狂欢节所特有的那种对世界的感觉。其中有些就是狂欢节口头民间文学体裁的翻版”㊺。此诗可视作一篇押韵的“吴中节日志”,所记物事大多为现实场景,用语近似吴中口语,体现宋诗“以俗为雅”的特色。全篇重在勾绘街上的灯市、社舞傀儡表演、饮食、各种占卜等几方面,从“篔筜仙子洞”至“转影骑纵横”分别细绘荷花灯、星灯、犬灯、鹿灯、水晶灯、万眼罗、栀子灯、葡萄灯等各式灯样,宋代江南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有能力在花灯品种上不断翻新,使节物日益趋向艺术化、精致化。诗歌写到质朴滑稽的民间鼓乐、栩栩如生的陆地旱船戏和水中傀儡戏、众人争道围观乐棚之景,还论及宝糖、乌腻、圆子等节食和末俗以帚、箕、针、苇占卜吉凶休咎之事。范成大用全景式的镜头宏观呈现吴地元夕节的景况,能证补民俗史之不足,凸显了游离于传统文体之外以戏乐为主的文学取向,这种言辞诙谐的纪俗长诗在前代节日诗中极其少见,在宋诗史上亦甚为独出。

又如方回《久苦春寒三月三日戏作俳体》:“似惜残红未放稀,佳人怯试薄罗衣。桃花水涨冰犹凝,燕子泥融雪更飞。老去寻芳元自懒,病来吹霎不如归。常嫌禊帖书清朗,尔许奇寒可浴沂。”㊻俳体指俳谐体。此诗所言禊帖即《兰亭序》帖的别称。“浴沂”谓在沂水洗澡,语出《论语·先进》,后世多用“浴沂”比喻宁静淡泊的高尚情操。方诗前六句描绘春天久寒之苦,最后两句别出机杼借王羲之上巳节所作《兰亭集序》中的语句和浴沂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长久春寒的解嘲。《兰亭集序》描写会稽上巳天气清和、和风习习,毫无春寒料峭之征候,此处诗人以插科打诨的口气谓褉帖所书不实,如此寒冷天气怎可在沂水中洗澡呢,用游戏之笔表达对于苦寒天气的嘲解。

以乐府形式表现趣味性节俗的诗歌是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黄侃《诗品讲疏》说:“凡非大礼所用者,皆俳谐倡乐,此中兼有乐府所载歌谣。”㊼这组诗歌专记石湖农村岁末乡俗,其语言通俗明快、平易浅白,诗歌不仅清晰表现农家的生活情景,且将农家的节俗心理如祭灶、分食口数粥、照田蚕、分岁、打灰堆时的祈祝禳灾心愿,用符合农人性格的日常语言,展示出迥异于官方岁末节俗的生存状态和极富谐趣的草根文化精神。《灯市行》结尾二句“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㊽,乃直接拟作农家口语。又范成大在《祭灶词》中预想农家送灶君时说的话:“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㊾诸诗摹田家祭灶日常语,琅琅上口,富有生活气息。

除俳谐体、乐府以外宋代诗人还通过戏作来传达自我节日观感。古代社会有重阳赏菊的固定习俗,重阳节这天诗人大都会创作和菊花有关的作品。强至《纯甫以予去岁九日赴东阳今年复趋府作菊花问答见遗因以戏答》其一曰:“问篱菊,何事秋香欠春馥。渊明岁岁走征途,冷落重阳谁采劚。”㊿其二曰:“篱菊答,自古人生有离合。不得渊明泛玉觞,还有子真携酒榼。”按《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汉代褒中人郑朴居谷口,世号谷口子真,修道守默,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应,耕于岩石之下,名动京师。强至二诗突破以往直接描摹菊花的写物方式,将篱菊拟人化,以设为问答的新颖形式表达人生无常当随缘自适的洒脱情怀。

韩经太曾说:“宋诗之有谐体,恰说明宋人的时代性格有诙谐的一面,而宋人之诙谐与宋诗之谐趣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宋人对于快乐生活的追求及其好雅谑的文化性格,通过节日与诗歌的相互作用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游戏是贯通节日和诗歌的重要触媒,宋代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节庆中的游戏因子,以在场者的心态“以文为戏”,将节日趣事和观感用俳谐、乐府等有意味的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再现了宋人节庆生活的原生态风貌,尤其从新异视角描摹了节日中的儿童习俗和游戏,这种谐趣化的书写使宋代节日诗明显区别于前代同类诗作。这些诗作不仅丰富和扩大了宋诗创作的题材和表现日常生活的范畴,显示出宋诗以文为戏的时代特色,进而体现出节日民俗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和文化意蕴。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00084)】

①④⑤⑥⑦⑧[荷兰]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4、9-11、142、146、134、131页。

②③[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4、47页。

⑨㊳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4页。

⑪⑫㉙杨万里《杨万里集笺校》,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7、1492、619页。

⑭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页。

⑰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⑱陶宗仪《说郛》(第2册),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8页。

㉓高帆《中国古代儿童诗浅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㉘孙民选注《古代风俗诗画》,王弘力插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㉚黎烈南《童心与诚斋体》,《文学遗产》,2000年第5期。

㉜陈元靓《岁时广记》,《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版,第361页。

㉝㉞㊽㊾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409、410、411页。

㊱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61页。

㊲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59页。

㊴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80页。

㊵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70页。

㊶㊸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162页。

㊷[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9页。

㊹㊺巴赫金《巴赫金诗学》(第六卷),白春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173、141页。

㊼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猜你喜欢

诗人儿童游戏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