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项收入差距影响消费的实证研究

2015-09-25张慧芳朱雅玲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消费率

张慧芳++朱雅玲

摘 要:收入差距过大降低平均消费倾向,导致消费不足、阻滞经济增长已成理论共识。但基于收入来源的分项收入差距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消费,则是尚待研究的理论和政策问题。通过实证研究2000~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差距及对消费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转移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最终消费率分别降低37.73、6.67、2.39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呈不显著的正向关系。藉此,根据分项收入的性质,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转移性、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差距,调整经营性收入差距,切实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分项收入差距;消费率;消费主导

作者简介:张慧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61)

朱雅玲,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生(陕西 西安 710061)

收入与消费紧密相关是理论和实践共识,经典的主流消费理论大多将消费者视为无差异群体来分析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虽然给有关分析带来了极大支撑,但却与客观现实不甚符合。实际生活中,收入差距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直接导致消费低迷,而且会引发经济危机。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Ravi Batra,1988){1}和美国一些“结构派”(Structuralist)学者将大萧条归因于分配越来越不平等,主要是由于1922~1929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的国民财富从31.6%上升到36.3%。不仅收入差距,而且不同收入来源也影响消费。由于不同来源收入性质不同,其差距对于消费的影响也不尽一致。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分项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一、文献回顾与思考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经典专家对此作了多角度的研究。凯恩斯(1936)最早将收入引入消费函数,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的绝对收入理论{2}(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AIH);杜森贝里(1949)则提出了个人效用(消费)仅仅是其相对收入的函数的相对收入假说{3}(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RIH),消费者的消费一方面受相关群体的消费和收入的影响,具有“示范效应”或“攀附效应”;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现期消费受自己目前和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或“棘轮效应”{4};弗里德曼(1957)的持久收入假说{5}则认为现实的消费不受意外的收入或损失的影响,具有稳定性,家庭的恒常消费取决于恒常收入;莫迪利安尼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6}{7}(Life Cycle Hypothesis,LCH),该假说认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以效用最大化来安排其收入和消费,使一生中的收入与消费相等;阿瑟·斯密塞斯(A.Smithies,1950)短期消费函数或决定收入假说{8}认为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长期由于收入以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增加,使消费曲线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移;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9}(Kuznets Long Run Consumption Function)表明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并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即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为收入的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非呈递减趋势,而是相当稳定;霍尔(R.E.Hall)的理性预期假说{10},采用随机游走方法提出了适应预期消费函数。经典学者的共同之处是利用收入工具来解释消费变化,为研究收入和消费间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居民财富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差距及其对消费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西蒙·库兹涅茨(1942)通过对1869~1938年美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的研究,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与收入成反比的结论;Khan(1987){11}对20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Heerink和Folmer(1994){12}通过对54个国家的研究发现,相对平均的收入分配会产生较高的消费需求;Chakrabarty、Schmalenbach和Racine (2006){13}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运用英国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的数据,也表明了收入差距的缩小显著影响总消费。Ximing Wu和Jeffrey M. Perloff(2004){14}利用1985~2001年统计数据,研究中国城乡收入和地区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均造成消费的不均衡。

国内多数学者都认同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观点,并从理论和实证上都对其加以证明。刘文斌(2000){15}、李军(2003){16}、苑小丰和范辉(2010){17}、聂垒垒(2014){18}等从理论上探讨了收入差距对消费总量及其变动的影响,认为收入差距扩大是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重要原因;臧旭恒和张继海(2005){19}、陈乐(2007){20}、陈斌开(2012){21}等实证研究了收入分配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总消费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单位,居民消费率将下降6.5%。陈乐精确计算出高收入阶层占城镇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平均消费倾向就下降2.36个百分点,基尼系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平均消费倾向就下降0.23个百分点。

经验事实表明,收入差距的马太效应加剧了穷者“有心无力”、富者“有力无心”的消费现象,最终导致居民消费倾向总体降低,消费下滑,有效需求不足。

以上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也丰富和发展了消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但目前国外经典消费函数理论多集中于探讨收入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文献并不多见。国内学者关于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等二元视角,曾国安(2008){22}、赖文燕(2010){23}、范从来(2011){24}等虽然研究了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和经营性等分项收入的不平等效应,为优化收入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但进一步根据不同来源研究分项收入差距的消费影响效应仅有巩师恩、范从来(2012)等人{25}。事实上,不同来源的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差异较大,但目前理论研究却较少。藉此,本文实证研究了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和经营性四个分项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具体影响,以期从优化收入来源结构视域为更好地促进消费提供政策建议。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的经验分析

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相应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

1. 城乡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比、消费差距均呈上升趋势,最终消费率则缓慢下降(图1)。1978~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9.8元上升到18 059元,收入比由2.57曲线上升到3.03,消费差距由199.14元提高到11 397元。而同期最终消费率由62.1%下降到49.8%。分阶段看,1978~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比呈下降之势,对应的,最终消费率则呈缓慢上升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比上升,消费率逐渐下降;新世纪开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最终消费率降低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城乡收入比达到3.33历史峰值,最终消费率则在2009、2010达到48.5%、48.2%的历史低谷,2011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缓慢缩小,最终消费率则逐渐有所提升。经验数据曲线与臧旭恒、张继海(2005)、陈斌开(2012)等理论研究相吻合,即城乡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呈负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小,最终消费率高;反之则低。其政策含义是提高最终消费率必须缩小城乡差距。

2. 分项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

城乡分项收入差距由大到小分别是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图2)。其中转移性收入差距2003年后大幅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近几年也有缩小趋势;而财产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却有缓慢扩大趋势。不同于总体收入差距与消费率的负向关系,各分项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并未呈现明显的正向或反向关系,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和判断。

三、分项收入差距对消费影响的实证检验

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1)被解释变量:最终消费率(CONSUME),采用消费支出占全国GDP比重予以衡量。

(2)解释变量:

1)城乡收入差距(GAP),采用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Li,S.,2010{26};陆铭、陈钊,2004{27};迟巍、蔡许许,2012{28})。

2)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GAPR1),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之比衡量。

3)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差距(GAPR2),即为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之比。

4)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GAPR3),采用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之比衡量。

5)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GAPR4),即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之比。

基于上述变量,我们建立如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CONSUMEt=?茁0+?茁1GAPt+?滋t(1)

CONSUMEt=?茁0+?茁1GAPR1t++?茁2GAPR2t+?茁3GAPR3t+?茁4GAPR4t+?滋t(2)

模型(1)用于分析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与消费的关系,检验最终消费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是否与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以及现实数据表现出的负向关系一致。模型(2)用于考察城乡分项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之间的关系,期望能够得到各分项收入差距与消费间更清晰的关系。

在综合考虑数据的真实性、可得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选取2000~2013各年最终消费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相关的分项收入,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实证所需变量,文章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主要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实证。

2. 实证结果分析

(1)平稳性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要求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因此我们先对最终消费率、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和分项收入差距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发现,最终消费率、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数据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但他们的一阶差分均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下平稳,即?驻CONSUME~I(1),?驻GAP~I(1),?驻GAPR1~I(1),?驻GAPR2~I(1),?驻GAPR3~I(1),?驻GAPR4~I(1),符合协整检验对变量的同阶单整要求,因此可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同阶单整关系,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主要通过AEG检验{29},即基于回归残差进行协整检验。

1)对消费率和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建立回归方程,估计后得到:

CONSUMEt=122.60-22.05GAPt

(6.003 3) (-3.413 2)

R2=0.816 7 F=129.649 9 D.W.=1.93

回归结果表明,可决系数0.817 6,F统计值129.649 9均表明模型整体拟合良好,D.W.值位于2附近,说明变量不存在自相关。而常数项和系数的t统计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变量显著,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将导致消费率降低约22个百分点。对上式残值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2。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说明2000~2013年消费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22.05)。

2)对消费率和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差距建立回归方程,估计后得到:

CONSUMEt=114.96-6.67GAPR1t+0.125GAPR2t-2.39GAPR3t-37.73GAPR4t

(5.090 8) (-4.640 7) (0.216 2) (-0.833 4) (-3.457 8)

R2=0.948 5 F=41.480 5 D.W.=1.82

估计后的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方程整体显著,D.W.值接近于2说明变量不存在自相关。从变量显著性看,只有工资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性收入差距前系数t检验值大于临界值,系数显著。而经营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3。

上述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说明2000~2013年消费率和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差距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1,6.67,-0.125,2.39,37.73)。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结果表明最终消费率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分项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尽管如此,消费者并不能预期未来收入能够增加多少,而是根据短期收入变化向长期均衡的消费量调整。因此,我们采用VEC模型考虑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之间长期的静态均衡和短期的非均衡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动态过程。

协整检验部分已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1和方程2的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分别将其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建立最终消费率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

?驻CONSUMEt=?茁0+?琢ecmt-1+?茁1?驻GAPt+?着t

估计得到

?驻CONSUMEt=-0.79-0.30ecmt-1-1.70?驻GAPt+?着t

(-6.494 1)(-6.424 5)(-2.007 4)

R2=0.883 9 F=38.074 7 D.W.=1.67

方程可决系数为0.883 9,F值为38.074 7,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变量?驻GAPt和误差修正项ecmt-1的t统计量分别为-6.426 5和-2.007 1,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估计出的误差修正模型表明,从短期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将导致社会消费率降低1.7个百分点。误差修正系数-0.30,说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30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

2)建立最终消费率与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为1。

CONSUMEt=?琢ecmt-1+?茁1GAPR1t-1+?茁2GAPR2t-1+?茁3GAPR3t-1+?茁4GAPR4t-1+?着t

估计得到

?驻CONSUMEt=-0.74ecmt-1-4.85GAPR1t-1+0.14GAPR2t-1-2.78GAPR3t-1-26.42GAPR4t-1

(-2.073 2) (-2.700 5) (0.376 8) (-1.532 4) (-2.784 9)

在上述VEC模型中,消费率的变动一是由各分项收入差距的短期波动引起,二是由偏离长期均衡时的回调引起。模型中误差修正系数为-0.74,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当最终消费率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以0.74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至均衡状态。

(4)协整检验结果分析

1)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将导致消费率降低约22个百分点。这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以及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体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总消费减少。

2)城乡居民分项收入差距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各不相同。转移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存在负向关系,其差距每扩大1个单位,分别导致消费率降低37.73个百分点、6.67个百分点和2.39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差距则与最终消费率呈不显著的正向关系。从系数的绝对值比较看,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消费率的负向影响最大,这与刘苓玲、李培(2011){30}、温涛、田纪华(2013){31}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具有乘数效应,要提高消费率必须尽快缩小转移性收入差距。但该系数大小是否合理,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证检验。

从现实情况看,各种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从转移性收入差距看,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导致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极不平衡。城镇居民享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可支配收入较高但边际消费倾向却普遍偏低,对于消费支出提高的支持力度不大。而农村居民尽管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社保体制的缺乏,日常生活不确定性较高,不得不为医疗、教育等进行大量储蓄。如此一来,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扩大拉低了社会总体消费倾向,导致全社会消费支出减少。所以,缩小转移性收入差距,能够较大程度提高全社会消费支出。从工资性收入差距来看,由于工资性收入是总体收入中占比最高的部分,居民日常消费支出主要来自工资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支出的效应类似于总体收入差距,将拉低社会总体边际消费倾向,最终拉低社会消费支出;财产性收入差距对消费的负向影响并不强烈,这主要是由于财产性收入是居民通过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进行投资所获得的利息等形式收入,该部分收入在居民总体收入中占比较低,并且更多用于新一轮的投资。因而,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拉大对消费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城乡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对最终消费率产生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居民是以产品提供者而非消费者获取经营性收入。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城镇居民利用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则主要依赖土地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农产品。随着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消费支出降低,开始更多追求高层次的消费。因此,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能够为社会提供越来越高档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刺激消费者对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追求。据此,经营性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对消费支出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分项收入差距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方向与长期均衡分析的结果一致。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最终消费率与城乡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分项收入差距的误差修正系数分别为-0.30、-0.74,说明当最终消费率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分别以0.30、0.74的力度将非均衡状态调整至均衡状态。从修正系数的绝对值看,分项收入差距对消费率的调整力度更大,说明在短期内,调整各分项收入,能够更快将偏离长期均衡状态的消费率进行回调,即缩小各分项收入差距能够对扩大消费产生更快速、更明显的效应。

四、结论与建议

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前人文献的研究结论以及本文的实证结果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社会最终消费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能够提高社会最终消费率;本文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各不相同。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转移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呈反向关系,而经营性收入差距则与最终消费率呈不显著的正向关系。所以,不应“一刀切”采取收入差距措施,而应根据分项收入差距和消费之间的具体关系,采取针对性调整措施。

(1)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缩小转移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对消费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重点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扶持,降低农村居民生活的不确定性,减少其对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的支出,从而增加可支配收入,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以扩大总消费需求。此外,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等扩大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缩小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进而提升总的消费倾向来扩大消费。

(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工资性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差距缩小的重点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必须做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首先,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使进城的农村居民有一技之长;其次,做好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引导性工作,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再次,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居民就业技能和知识,增加工资性收入。

(3)明晰产权,普及金融信贷,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城镇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投资理念较为超前,能够利用动产或不动产进行诸如股票、债券、抵押等多种形式的投资,财产性收入较高。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通过地租、储蓄获取,收入比较少。因此,缩小财产性收入差距,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对农村居民的财产进行产权界定与保护,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同时,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信贷类业务,培养农村居民投资理念,开展适合农村居民的储蓄基金、债券等,开拓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4)以农业科技促农产品创新,调整经营性收入差距。实证结果表明经营性收入差距对消费有微弱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该保持合理的经营性收入差距以提升消费档次。对于城镇居民而言,积极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刺激消费者对享受型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经营性收入;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在促进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产品创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等的追求,促进经营性收入的增长。

注 释:

①莱维·巴特拉:《1990年大萧条》,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际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23页。

②John Maymard Keynes:“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New York:Harcourt,Brace,1936,pp.158.

③Duesenberry J S:“Income,Saving 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ur”,Cambridge: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49,pp.46.

④张慧芳:《位置消费论纲》,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第64页。

⑤Milton Friedman:“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Cambridg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pp.245.

⑥Modigliani F,Ando A:“Tests of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Comments and Suggestions”,Bulletin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tatistics,Vol.19,No.3,1957.

⑦Ando A,Modigliani F:“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of saving:Aggregate implications and tes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No.53,1963.

⑧A Smithies:“European Unification and The Dollar Proble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64,1950.

⑨Kuznets S:“National Product Since 1869 (assisted by L. Epstein and E. Zenks)”,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46.

⑩Hall R 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6,1978.

{11}Khan A H:“Aggregate consumption fixnc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Some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World Development,Vol.15,No.10,1987.

{12}Heerink N,Folmer H:“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fulfillment of basic need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Policy,Vol.16,No.6,1994.

{13}Chakrabarty M,Schmalenbach A,Racine J:“On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income in an aggregate consumption relation”,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9,No.4,2006.

{14}Wu X,Perloff J M:“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over time:reasons for rising inequality”,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 Resource Economics,2004.

{15}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9期。

{16}李军:《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定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17}苑小丰、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18}聂垒垒:《河南省居民收入、收入差距与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9}臧旭恒、张继海:《收入分配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6期。

{20}陈乐:《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6月25日。

{21}陈斌开:《收入分配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和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22}曾国安、胡晶晶:《200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收入来源结构角度的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3期。

{23}赖文燕:《基于分项收入来源的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企业经济》2010年第7期。

{24}范从来、张中锦:《分项收入不平等效应与收入结构优化》,《 金融研究》2011第1期。

{25}巩师恩、范从来:《中国城镇居民分项收入的消费促进效应研究——基于2002~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江苏社会科学》2012第1期。

{26}Li S,C Luo Re:“Estimat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in China”,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No.2,2010。

{27}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8}迟巍、蔡许许:《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贫富差距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2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刘苓玲、李培:《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与消费关系的再检验——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1}温涛、田纪华、王小华:《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ubentry Income Gap on Consumption

ZHANG Hui-fang,ZHU Ya-ling

Abstract:It is a common view that undue income gap will reduce the 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consumption and blocking economic growth. However,whether and how subentry income gap based on different revenue sources affects consumption is still an issue of theory and policy to be researched.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ubentry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 and its specific influence on consump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l consumption rate reduces 37.73%,6.67% and 2.39% respectively if the transferability income gap,wage income gap,property income gap expand 1 unit and operating income gap has less obviou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final consumption rate. Thereby we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ly som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narrowing transferability,wage,property income gap,adjusting operating income gap,and expanding consump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e of the subentry income.

Key words:subentry income gap;consumption rate;consumption domination

(责任编校:文 香)

猜你喜欢

消费率
城镇化与中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动:理论与实证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现状
包容性理念下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选择
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