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从严管理”误区

2015-09-24宋业勇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考核干部基层

□ 文/宋业勇

走出“从严管理”误区

□ 文/宋业勇

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

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也取决于管理进步,管理出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近年来,许多企业坚持把从严要求贯穿于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了管理水平提升。但是,客观审视基层的管理现状,有的企业管理仍然滞留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低劣阶段,尤其是仍然存在着从严管理的误区。

表现形式

1. 以员工代替领导,严“下”宽“上”

有的单位把员工作为从严管理的唯一对象,把如何管理员工、如何更加严格地要求员工作为从严管理的唯一落脚点,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举措和考核细则一律都是眼睛向“下”,从严管理变成了单纯的从严管理员工,“不自觉”地把管理者置于从严管理之外,一些企业领导人员的“低老坏”恶习涛声依旧。更有甚者,极少数单位还存在着“当官的生病,老百姓吃药”的恶劣现象。

2. 以“墙化”代替强化,重“表”轻“里”

有的单位盲目追求制度上墙,似乎上墙的制度越多,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就越坚决、管理就越严格。

从上墙的制度来看,制度大都缺乏实质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呈现出“三多”特点:一是“应景型”制度偏多,从中心工作到非中心工作,从主要内容到次要内容,各种各样的制度应有尽有;二是“应付型”制度偏多,一些规章制度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脱节,缺乏指导意义,但为了应付检查,不得已只能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应付形式主义的做法;三是“形象型”制度偏多,在介绍岗位职责时,所有工作人员的“大头像”都印挂在墙壁上,办公室或操作间似乎成了人物展览室,金玉其外,劳民伤财,一点达不到从严管理的目的。

3. 以文字材料代替工作成效,追“虚”弃“实”

少数单位把从严管理的主要精力用在做工作汇报、出经验总结等文字材料上,对从严管理的成效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以至于有的给工作抹上“催熟剂”,工作尚未全部落实到位,就忙着工作总结出经验;有的给工作注入“膨胀剂”,用“估计”、“大约”来反映工作成效,甚至胡编乱造;有的给工作添加“助长剂”,不注重安全,不讲究质量,盲目地抢时间、抢速度,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对策思考

1. 抓关键,以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带动从严管理的落实

从严管理,员工是主体,领导是关键。要以“治兵必先治官、严下必先严上”为出发点,努力先治好“官”。

一要着力抓基层班子建设。以勤政务实、敢于负责、作风过硬为标准,及时将优秀年轻的生产骨干选拔充实到基层管理岗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加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交流,行政干部、政工干部、科技干部之间的交流,优化基层班子结构,使基层班子成为“精心谋事、专心干事、潜心做事、团结共事”的坚强执行集体。

二要着力提高基层班子整体素质。要围绕“怎样当好基层管理干部”、“基层管理干部应该干些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加强对基层领导的指导、教育,帮助基层管理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增加工作本领,提升班子执行政策的水平,杜绝以权代替制度、以言代替制度、以情代替制度。

三要着力抓作风建设。以“严、实、勤、廉”为落脚点,制定完善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实施方案,着重在提高基层反映问题反馈及时率、问题解决率、服务周到率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做好干部日常考核工作,采取群众测评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民主测评,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爱岗敬业、勤奋工作。

2. 抓准绳,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从严管理落实

从严管理,制度机制是准绳。要搭建有利于从严管理、精细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要按照工作流程清晰、工作内容具体、标准和要求明确的总体要求,对所有制度进行了梳理、整合、重构,制定以制度、表单、工作流程、标准模板主体的制度体系框架,为从严管理、提升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二要针对管理制度“多、散、缺”等现象,推行“以岗位业务为中心”的制度一体化改造。统一岗位行为规范,将每一个岗位按照“我是什么岗”、“我的职责是什么”等要素,进行梳理、归集、细化、完善,形成一套制度文本支撑多个制度的全过程量化考核体系,确保制度执行落地。

三要建立生产经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专门制度体系,完善内部各领域、各环节的闭环控制,使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履行岗位职责不变调、不走样。

胡庆明/图

3. 抓考核,以科学的绩效管理促进从严管理落实

从严管理,绩效管理是重要手段,要以绩效促实效。

一要充实考核内容。在原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要增加“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的考核细则,尤其要突出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考核权重,对低标准、低要求、低质量一票否决,强化对“低、老、坏”现象的惩治力度。

二要明确考核责任。针对绩效考核中,少数考核人员走过场、走形式、摆样子,当“和事佬”,做“好好先生”等现象,要建立“谁考核,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终极责任制度,督促考核者“唱黑脸”、当“包公”。

三要做好考后服务。坚持“考与引”相结合,对少数持抵触情绪的被考核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他们消除误解,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坚持“考与改”相结合,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帮助被考核对象制定整改方案,并做好跟踪指导工作,直至从根本上彻底改正;坚持“考与提”相结合,把绩效考核当作面对面向员工宣传制度的平台,帮助员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修正工作目标、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形成“我要干”、“我要干好”的良好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苏油田采油三厂党委办公室

猜你喜欢

考核干部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基层在线
内部考核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走基层
家庭年终考核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