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春兰 扎根沙漠的女劳模

2015-09-21刘倩玮

绿色中国 2015年9期
关键词:防沙春兰治沙

刘倩玮

白春兰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常年在外治沙让她拥有了黝黑的面庞,这幅面庞似乎记载着岁月的流逝,记载着治沙的艰辛。老太太今年虽已62岁,但治起沙来仍然充满干劲,正如她所说的:“一看到这满眼的绿色,看到树林里活蹦乱跳的野兔、狐狸、野鸡,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扎根“一棵树”

白春兰的治沙往事要从1969年说起,那年,年仅18岁的她嫁到了盐城县柳杨堡乡冒寨子村。当年的冒寨子村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水源极其缺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干旱、风沙经常使得庄稼颗粒无收,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吃饭基本上都要靠国家的救济,食物种类更是单一,主食只有玉米、红薯。“我和丈夫两个人在那个地方苦干一年,一分钱都收不上。”白春兰说。

离白春兰家30里的地方,周围荒无人烟,只有一棵树,于是大家便称那地方为“一棵树”。1980年,白春兰听说“一棵树”的沙层浅,能挖到水,这让一直生活在滴水贵如油环境中的白春兰夫妇兴奋不已。于是,白春兰夫妇和其他十几户村民一同来到了“一棵树”。

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而得名的沙边子村是名副其实的沙子村,这里每年有多达36?40天的沙尘暴天气,风速超过每秒5米的起沙、扬沙大风达300多次,夏季的最高温度更是可达50摄氏度。

恶劣的环境顿时将白春兰一行人的热情浇灭了大半,可白春兰骨子里的那份坚韧支撑着她在这里种下了最初的3亩麦子。但这批麦子不是被沙埋就是被野兔吃,到了年底颗粒无收。

“这个地方,你要想种庄稼非得治沙。不治沙庄稼就种不成。”于是,白春兰和丈夫在这干旱贫瘠的沙丘上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植树种草之路。

每天天刚亮,夫妻二人就从冒寨子村赶到“一棵树”平沙整地。沙漠的早晨寒风凛冽,白春兰和丈夫就顶着寒风刨坑栽树,经常是一阵狂风袭来,刚种下去的树苗不是连根拔起就是被沙掩埋,他们就一次次的刨拣出来再种上。

沙漠的中午又赤日炎炎,没有树没有草的沙漠被太阳烤得如蒸笼般酷热难耐,有的时候实在受不了了,他们就用铁锹撑起一两件衣服乘乘凉。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刨个沙坑取水喝。

最初和他们一起来的十几户人家在残酷事实的打击下相继回了村,但白春兰坚信:这里既然曾经长过一棵树,就一定能长出千万棵树。她斩钉截铁地说:“别人走,我不走!我要在这儿干20年,非让这沙坨子长出白面馒头、长出树林不可!”

开始的三四年白春兰夫妇是“只有种,没有收。”在白春兰的记忆中,那时候每天都是风,“那些草啊,树啊,一年载下来全部给荒沙压了。压了第二年开始重新再干。每一年干下来,一场大风刮过来就什么都没了。”

在白春兰大女儿冒珍仙的记忆中同样如此,“有一次,父母从乡镇上拉来的柳条,都用塑料袋装着,他们一棵棵地拉出去,往沙窝子里栽。后来几场风沙过去,埋得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他们就重新栽。”

白春兰和丈夫就像愚公一样,不断地挖不断地种,坚持不懈地和风沙抗争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1984年秋,执着不屈的白春兰终于从沉寂多年的沙漠中得到了馈赠,“当时打了四麻袋小麦。我丈夫赶着毛驴车把我拉上回到冒寨子村,他一路唱着歌,高兴地说我们打了四麻袋小麦。”自此,他和丈夫更加坚信治沙能吃到白面,更能增收致富。

1987年,政府在当地实行沙漠分配到户制度,白春兰家分到了八百亩的沙漠。他们一家人凭着一锹一锹硬是垒起了一道高一米长五千米的防沙墙,可好景不长,一场大风瞬间将防沙墙刮倒,一家人六十多天的努力顷刻化为乌有,这令他们既难过又无奈。

面对这一切的困难和不理解,白春兰的丈夫显得十分乐观:“咱们虽然现在艰辛一点,但是将来这里肯定比冒寨子要好得多。像我们每年都治理这个沙,以后绿化起来,这个地方一定挺美的。”“前十年叫人家笑话咱们,后十年叫人家来看。”在丈夫的不断安慰和开导下,白春兰最终选择了留下。

在和风沙的不断抗争中,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实用有效的治沙方法,即在栽植乔木的同时,选择适应沙地生长、防沙固沙的沙柳、沙蒿等灌木进行栽植,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效果,就这样,暑来寒去,点点绿色渐渐出现在了荒芜多年的“一棵树”中。

1989年,白春兰和丈夫从市场上买回了第一批仔猪、羊羔和一台饲料加工机;1992年,又推沙开挖鱼塘4亩,投放鱼苗数千尾,成为盐池县第一家沙漠养鱼户;1993年,投资1万元,建起全县首座农家养猪温棚……白春兰夫妇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又一条通向富裕的道路,治沙产业也在一天天地兴旺起来。

沙漠虽然蹉跎了白春兰的青春,但却给了她丰厚的回报,而这一切离不开白春兰科学求实的态度。

1984年初春,县科委奖励她家一捆优良品种的葡萄苗。虽然白春兰十分小心地栽种照顾,可树苗最终还是死了,并且他们在请教专家后才知道具体缘由,自此他们意识到,要想治好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

从此,夫妻俩想方设法地参加培训班学科学。那么多年的治沙经历,让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变成了“土专家”,她曾说:“干啥事不能光靠流汗、苦干,还得加个‘巧字,这个‘巧就是学科技。”

对此,盐池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耀强说:“科技一旦被群众所掌握,便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28年来,白春兰利用自己所学的林草栽植技术,创造了‘三行制治沙法,即以草挡沙,以柳固沙,栽植果树杨树防沙,既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危害,又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方法,已经在盐池县推广。”李部长还称赞道,白春兰利用三条带子井,采取立体复合种植法,楞是在沙滩上创造出了“吨粮田”的奇迹。

沙漠中的奇迹

可生活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正当白春兰一家的生活慢慢好起来时,一个噩耗却突然降临,白春兰的丈夫因为过度劳累患上了肝硬化。白春兰每天既要侍奉生病卧床的丈夫,又要照顾孩子,还要种田、喂牲口、植树、饲鱼,全家的重担全都背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哪个中午我就没有睡过觉。一到中午,人家都休息,我就没有休息过,而且一直在滩里面,基本上就是一天都在滩里面。”作为家中顶梁柱的白春兰日渐消瘦着。

可这一切终究还是没能留住丈夫。六年后,1997年的深秋,和他朝夕相处并肩在沙漠中苦战,年仅47岁的丈夫冒贤永远地离她而去。

丈夫去世后,很多人都劝白春兰把这个地方卖了,可她却一定要留下来。“冒贤纯粹是为了治沙而累死的,我不走就是为了继承他生前的遗志,把这里变成沙漠绿洲。”白春兰不仅说到也做到了。

她没有停下治沙的脚步,丈夫去世后,她就带着大儿子儿媳妇一起干,她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着村民们,当初搬出去的十几户村民都回到了沙漠,白春兰也毫不犹豫地将多年的治沙经验尽数传授给他们。

“全都富起来才能算富,只有我一家,我富的也没有意义。住下来的都是些穷人,到这个地方,能够富起来,我们也高兴。”这么多年来,白春兰不断说服和帮助村民投身治沙事业中,带领着他们共同富裕,邻村村民尤虎就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

尤虎过去是个出了名的懒汉,除了喝酒就是赌博,直到1991年夏,白春兰拉着四十头猪崽找到了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虎子,人活着要有志气,你再这么胡折腾咋行?这猪你先养着,饲料尽管去我家拉,钱先赊着,等卖完猪再还我。如果赔了本,我就不要了。”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尤虎仍是激动不已,正是在白春兰的帮助指导下,他用养猪得来的钱承包了一片沙地,开发沙产业。如今,他家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经营了一座占地80亩、资产约20多万元的家庭农场,成为远近闻名的“防沙治沙示范户”。

靠着白春兰传授的经验帮助过上好日子的沙边子村村民白兆贵谈到白春兰时同样十分感激,“是白春兰引我走上这条致富路!”除了尤虎、白兆贵,还有很多村民都是在白春兰的帮助下走上了致富之路。

2000年8月,“白春兰沙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沙边子村正式成立。公司联合了全村88户农民,总投资112万元。除此之外,白春兰还建议组织全乡的年轻妇女成立了“女子治沙排”。

为了配合发展盐池的生态旅游业,2006年5月,白春兰的治沙旅游区正式向游客开放,并且她还投资建设了白春兰事迹展厅、凉亭、垂钓中心。

这么多年来,白春兰累计种树6万多棵,风沙育苗900亩,治理沙漠2200多亩,种植乔木5万株,种植灌木1200亩,封山育林1000多亩,围栏草原100多亩,发展枣树套种药材60亩,建立起110亩的育苗基地,拉沙平整水浇地80亩。

这些卓越的业绩让白春兰先后获得了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 “三八”绿化标兵,全国环保百佳先进个人,全国 “三八”红旗手,全国 “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扶贫贡献奖等荣誉,并被授予 “三北防护林”体系先进工作者,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第二届、第三届中国 “十大女杰”提名奖等称号。

治沙  一辈子的事业

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着,正当白春兰准备趁着好势头再大干十年时,命运又和她开了个玩笑,给了她一个致命的打击。

2007年10月,在丈夫去世后一直陪伴着她治沙的大儿子意外去世。“实际上当时丈夫有病去世,我都没有那么在乎。去世就去世,我还有儿子。打击都没有那么大。这次,儿子突然一下去世,我就接受不了。”“大儿子一直跟我在这干着。他1994年结婚,结了婚就一直在这儿干。”白春兰提起大儿子时仍旧十分伤心。

如今,白春兰大多数时间都独自守着这片“生态庄园”。“我大儿子去世后,我想我这地方没办法待了,我小儿子劝我,干脆跟我走银川。后来也想,我跟他到银川,我这多少年,政府对我支持,关心,我反起一走,不是对不住政府?政府给我这投资也不少呢,盖这个展馆,公路都铺到门口。你说我把这撂着一走……”她叹息道,“尤其这地方呆惯了。寸草不长的地方我现在都把这治理得草长得满满的。我咋能舍得走?现在还能干几年。照管还能照管几年,我也不想走。有些人对我说,你到城里面。我咋想我都舍不得,把多少苦都受在这儿了。”

白春兰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她说打从她开始治沙就面对无数困难,但这并没有压垮她,她还要继续治沙,还要带领更多的群众一起治沙。

1980年白春兰和丈夫在“一棵树”种下的第一棵树如今已经长大成材,这棵树被一片三千亩的绿色海洋包围着。白春兰常说:“我已经老了,看这些树究竟能长多高。”

猜你喜欢

防沙春兰治沙
《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精细化健康体检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的应用探析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你有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