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門聚焦:人多地少,新舊問題迭出;民生困擾,政府途拙計窮

2015-09-16曾志敏

澳门月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月票問題社會

曾志敏

澳門進入八月,密集諮詢猶如這個季節的氣溫,熱度不減。爭論中,愛都重建的所謂“主流民意”終成神話,政府不得不再諮詢一個月,以求最大公約數。說到底小城還是土地稀少,以致“欠地債”、“換地”,疑似利益輸送,權錢交易。十年後本澳人口將達75萬,人多地少矛盾註定要擴大,因而新城區域成了澳人堅守的最後防線。而守易“行”難,月票位持有者佔據本澳公共停車場之多,觸及到人所能承受的底線,以致政府推“咪表措施”如抱薪救火,反使“取消月票位”話題延燒,愈演愈烈。

月票車位比例曝光,

一元十分鐘咪表惹議

本月,社會仍熱烈討論運輸工務司羅司長將公共停車場月票位由取消變凍結的“口誤”,慨歎既得利益者對政府的影響力之龐大。公共停車場月票制度一直被質疑是製造特權者,要求取消公共停車場的月票位,增加車位的流動性,已是社會的共識。

目前交通事務局管理的三十八個公共停車場中,有十六個停車場共四千多個私家車月票位,當中十個車場的月票位超過五成,最誇張的污水處理站高達九成五,僅廿九個車位開放公眾。月票車位佔全澳公共停車場三分之一,但租金僅五百五十元至一千五百元不等,大幅低於市價。加上缺乏重新抽籤分配制度,月票位猶如“終身制”。數據曝光後,隨即被網民在社交網站瘋傳,澳門道路討論區專頁發帖2日錄得約六百贊、兩百多則留言。言論幾乎一面倒批評月票車位比例高、缺乏抽籤制度,縱容公器私用合法化,導致車主常在停車場外苦等多時依舊無法泊車,有人高呼全面取消月票位,否則遊行。4日網民怒火蔓延至控車政策,尤其停車場擬推行的分時段收費措施。網民直言,場內有五、六成月票車,即使時鐘車加價到二十元,提升流轉率依舊有限,直言應先取消月租位再加價。

政府取消月票“急轉軚”,遭殃的不止捱街外貴租的車主,亦包括原月票位承租人。有承租人已租用某公共停車場月票位多年,錯信政府擬取消月票,先人一步租定街外位,並把月票位提前退租,以免臨急抱佛腳爭崩頭。豈料天有不測風雲,“羅司居然唔識講中文”,政策“話變就變”,他欲哭無淚,“真系好唔公平……”。羅立文為此解畫,自認“中文絕對差”,並稱政府新建的公共停車場早已不設月票,並非新創。同意月票法例可以修改,但需要公眾共識。

社會批評月票制度保障部分既得利益者,政府不考慮取消,又要加咪表位或公共停車場收費,只會拉大月票及非月票車主的差距,造成對立。

問題的癥結在於車多無位。於筆者看來,政府增加咪表位,但又維持現有兩種咪表位,某種程度上可看出當局對新措施能否達到效果,信心也不大,還得投石問路,試行半年再檢討,究竟是想看成效,抑或睇睇社會反應。事實上,若政府取消公共停車場月票制度,對於現時一位難求的情況,更能做到合理和公平的使用原則,惜當局講過唔算數,交諮委會議實在太兒戲,當局事後更反口指現有租出的車位可繼續使用,但不會再有新月票車位出現。從咪表位和月票車位兩件事可看出當局做事畏首畏尾,控車更難有太大期望。這反映在愛都酒店重建上也是如此,態度模棱兩可,一遇矛盾就退縮。

重民意,尋最大公約數

原本至本月20日完結的舊愛都酒店和新花園泳池再利用構想諮詢,政府公佈延長諮詢期1個月,並會於10月初邀請葡國建築師來澳分析舊愛都酒店立面價值。在2日、8日舉辦的公眾諮詢場,不少與會居民認為,愛都酒店是本澳首間引入西方博彩元素的娛樂場,具有歷史價值,冀當局保留和修復整棟建築,作出適當利用。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主任黎英傑回應稱,當局持開放態度,無既定立場。

但有聲音指政府在愛都爭議中是有立場並且有戰術運用的,並非單純中立沒有立場。其戰術方針就是運用社會文化司的關係網、調動傳統教育界,再利用他們號召部分家長,支持文化局拆卸愛都,不惜忽略這棟建築物的內涵,淡化其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在社會上營造多數人配合當局誘導性構想的言論氛圍。所謂多關懷青少年成長;本澳土地資源缺乏,應該多釋放出來讓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黃賭毒建築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康體活動場地嚴重不足,應該釋放愛都土地讓這些設施連成一片等等,在這些漂亮理由包裝下,社文司司長譚俊榮12日接受傳媒訪問,重申政府的構想得到廣大市民主流意見支持便不足奇了。只是社會不知政府以什麼樣方式計算,來確定市民的主流意見?事實上,政府舉辦的兩場公眾場,發言市民近乎百分百要求保留建築群,試問他們的意見是否主流?如若不是,那諮詢有何意義?無怪乎居民要質疑官方預設立場,是假諮詢了。

因而當局是到放下零和遊戲的時候了。認真聆聽市民心聲,珍惜市民來之不易的熱情,不要在路人皆見已有立場的情況下,繼續賣關子遊花園了。首先新花園泳池整體保留似乎已有官民共識,差別只在於是否有必要改建為全年開放的全天候恒溫泳池而已。故此“吳陳比武”及其對中國現代武俠小說影響的光輝歷史,看似不受影響,不過正如歷史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陳家良先生所言,政府長期對這段歷史不重視,沒有藉此良機廣為宣傳,例如設立展覽館或紀念設施。

月諮詢以來,社會爭論在於愛都酒店的去與留。但在文化局誘導下,後期基本上已變成“立面壁畫”的去與留,酒店看來已劫數難逃。所以有居民在8日諮詢場呼籲,政府可否以真正開放的思維,來對待愛都酒店?當然,市民要求整棟保育活化愛都,但也並非鐵板一塊。假如由獨立第三方具權威性結構工程專家驗證,認為基於日久失修和白蟻侵蝕,已無法有效修復,市民也不會跟科學對著幹。不過仍然希望能依立面原樣重建為前提,內部空間間隔可依實際功能重構,沒有必要一成不變。這點,應該成為拆與留雙方的最大公約數,而非考慮以一棟全新建築物取而代之。基於結構安全必須進行原樣重建,符合保育和活化原則,是國際上普遍接受方式,但條件是必須證明已沒有其他方法的情況下才可使用。

每個時代都會在城市中留下具代表性的建設烙印,如此城市才有生命力。而協調新與舊,新建的不能破壞舊有的,也是國際共識,尤其以世遺、歷史文化及休閒作賣點的澳門,更要謹守,遺憾小城似背道而馳,當中謬論其一是“非世遺不保”。社會便質疑益隆炮竹廠是否有足夠歷史價值需要保育,致欠下巨額“地債”?為何工務司範疇明知換地又無向其他部門公開?政府內部究竟出現甚麼問題而令炮竹廠荒廢多年?當中有何古怪?

“還地債”話題升溫,

查“換地”廉署介入

就氹仔益隆炮竹廠“還地債”疑團,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已將個案交廉政公署調查。事件開端是上月有媒體揭政府欠下六幅“地債”未還,其中包括益隆爆竹廠,涉及30公頃土地,約為新城A區的五分之一面積。工務局公佈特區政府最新“地債”資料,指特區政府在回歸前後,共涉及12宗土地因地置換個案,其中一半已完成,但尚有六幅大地皮還未有著落。地債清單還首次披露,氹仔益隆炮竹廠擬建主題公園並涉及換地。還地債情況公佈後,並未引起社會多大關注。許是B區放高、取消月票位,更貼近民眾生活,“還地債”、“換地”疑雲很快被湮沒,直至本月中旬浮出水面,且不斷升溫。

傳媒就換地一事查詢文化局,文化局回復稱,當局並未參與有關計劃。7日,社文司譚司長出席公開場合,被問及對換地一事是否知情?他稱,他以及文化局都不知情。行政長官崔世安9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也不知情,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與相關部門同事正就此進行工作,在瞭解和調查清楚事件後,將會向他彙報,屆時必定向公眾作出解釋、說明。10日,運輸工務司司長辦發新聞稿稱,羅立文司長認為有關個案應送交廉政公署。廉政專員張永春12日表示,廉署日前收到運輸工務司司長交來的有關益隆炮竹廠換地資料,正初步分析,倘涉刑事或行政違法便會立案跟進。對此,社會憂慮廉署已經變成政府逃避敏感問題的“避風港”。議員陳明金呼籲政府主動公佈換地的來龍去脈,讓社會清晰“歷史遺留問題”的前因後果。崔世安在答問大會上作出保證:新城填海區合共350公頃,目前沒有批出任何一幅土地用作還地債。他認為,羅司對過往個案有疑問,交廉署依法跟進,以瞭解是否存不規則情況實屬正常。

還地債與土地置換事件於今日沸沸揚揚,說到底還是政府施政透明度不足,未能及時向公眾發佈土地變化的最新發展,希望當局增加施政透明度,挽回公眾信心。相關部門,尤其是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應從個案中檢視制度漏洞、監督政府是否依法施政。雖廉署正調查益隆個案,但並不抵觸,委員會須履行職責,要求政府交代所有置換地詳情,包括土地持有人、面積、置換承諾及理據等,而非僅跟進單一個案。須知十年後,本澳人口增至75萬,人多地少的矛盾勢必格外凸出。

設立衡量指標,把控人口增長

政策研究室七月底公佈的《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旋即引起全城熱議,其熱度延續本月持續不減。首先應該肯定的是,“報告”在深入檢視澳門人口狀況、政策背景、各地人口相關政策經驗等基礎上,為特區政府制訂長遠、有效、系統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並非單一以經濟掛帥,針對澳門所具備的獨特條件,除了與人口密切相關的社保、生育、醫療、教育、人才培養等內容外,還包括對“人口承載力”和“外僱管理”等議題的研究,所研究的內容和提出的政策建議基本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當然,該報告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例如建立公屋土地、完善公交網絡、控制車輛數目、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政研室亦承認其只屬研究部門而非決策機構,故提出原則性和方向性建議供參考。換言之,研究多年,千呼萬喚,問題又回到原點,政府對於本澳人口承載力和環境承載力問題始終未見規劃。

報告預期本澳人口繼續增加,至2025年將有約75萬人,認為屆時承載力可承受。這令人難以“收貨”,亦與居民對承載力的理解和感受有落差。政府經常提出,透過吸引澳人回流及鼓勵生育,以補充勞動力及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確,目前居於外地的澳門人逾十萬,這是本澳重要的人力資源,但當澳門生活環境越來越擠迫、到處人多車多、就業選擇和職涯發展空間卻仍然狹窄,有多少人會選擇回流?當居民“高攀”不起高昂樓價、連蝸居都買不起,甚至為下一代的學習、生活憂慮,如何鼓勵生育?這些都是現實面對的困難,政府到底有何考慮?

除了預測出生率或因家庭團聚而成為澳人等情況之外,筆者仍然強調政府對於持續增加的外僱人口或技術移民,確實需要有所調控,絕不應該強調按經濟情況而定,聽之任之。畢竟,我們期望人口政策的制訂,能夠有利於改善未來的生活空間和質素,為澳門長遠及可持續發展設定衡量指標,而不是計算澳門土地“裝得落幾多就裝幾多”。政策是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鼓勵生育不是問題,最弊當下連托額都不足,保姆、外傭市場也給不了人安全感。

虐嬰事件冰山一角,

外傭市場亂象環生

13日司警揭發一起越傭涉虐嬰案,女嬰母親6日產假結束後如常上班,10日傍晚下班回家驚見在嬰兒床上的女兒雙眼眼皮紅腫且全身發軟,後來昏迷。母親遂詢問涉案越傭,傭人扮作若無其事,聲稱不知情,母親隨即將女兒送院搶救。經醫生檢查發現該名嬰兒有生命危險,腦部蛛網膜及眼底出血,其後證實患上嬰兒搖晃綜合症,懷疑遭人虐待,至此女傭被捕。事件曝光,再度引發社會對家傭監管問題的憂慮。

筆者從13日的婦聯記者招待會上得悉,家傭虐嬰事件在本澳並非首例。個案從一○年至今共六宗,平均每年一宗,且多為嚴重事件,實際仍有不少較輕微隱藏個案,今年情況更甚。數月前在一個月內曾發生過兩宗虐嬰案,三月中,一名菲傭被揭發涉嫌虐待僱主的一歲半男嬰超過半年之久,多次拍打嬰兒頭部,即使明知家中安裝了監控鏡頭,依然狠毒下手,原因是丈夫失業,導致情緒失控,把煩惱發洩在嬰兒身上。四月初,一名緬甸家傭同樣涉嫌虐待一名六個月大的女嬰,原因是女嬰哭鬧,多番安撫無效下用手掐女嬰身體,並咬其胸部,導致女嬰身體出現多處瘀傷,涉案家傭亦承認不只一次。兩名家傭虐嬰行為叫人咋舌,動機皆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過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今次隨時弄出人命。

本澳很多外籍家傭大都來自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由於目前勞工法律存漏洞,聘請過程操作混亂,讓部分外籍家傭得以有機以旅客身分來澳搵工,不僅身分上屬?違法,因為未經過正規培訓,個體質素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監守自盜,偷竊僱主財物,或虐待僱主家庭成員,如幼兒、長者等,僱主雖然報警,可礙於目前司法和刑事起訴事件過長,處理程序繁瑣,耗時過長,很多只好無奈放棄。

嚴格對家僱市場進行監管,訂立完善的家僱輸入輸出機制過去呼籲已久,而時至今日,上述問題依舊突出。由於家僱市場操作不規範,輸入源頭上漏洞太多,許多不合要求的家僱,如持旅遊簽證者、在第三國或地區有不良記錄者都被引入本澳,有些已經被列明禁止來澳工作的家僱,在返回原住地後透過改名等其他形式來澳工作。而有關部門社區宣傳及日常監管跟不上,且未建立黑名單制度,違法個案不能在家僱中間引起警示,家僱也往往守法意識不足,又不願意接受培訓,對照顧嬰兒欠耐性,涉虐事件便層出不窮。所以,對輸入家傭的渠道,加強監管力度,堵塞漏洞,完善制度,迫在眉睫!不要總是等悲劇發生了才來彌補、反省、總結教訓,做事後諸葛。這點,對以下性騷擾、強姦犯罪同樣管用。

非禮,法律能奈我何

還是越南人犯案,不同的是這四名非法入境的越南男攤上強姦罪。上月三十日清晨五時,十九歲本澳少女在皇朝區飲酒後,轉到漁人碼頭繼續消遣,略帶醉意的事主淩晨四時許獨自在漁人碼頭羅馬廣場附近徘徊等人,疑被四名越南男子搭訕,強行將事主帶到漁人碼頭正門附近草叢將其輪奸,過程中沒有使用避孕套,四人作案後速逃離現場。事主告知男朋友受到侵犯,報警求助。

案件披露後,引起社會關注,尤其在網上,有網民責怪受害人不懂潔身自愛。女人一旦與醉酒、到夜場消遣、深夜未歸扯上關係,就會被人貼上不良標簽,認為本身行為有問題,受害是自找的。筆者認為,這種觀念偏激、涼薄、缺乏正義感和不人道,不管受害人有無能力和意識保護好自己,都不是人可利用或侵犯的理由。社會若存那種偏見,顯然不利於保護女性免受性侵相關法律的完善,同時也易對受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強姦案易定罪,遇到非禮,本澳法律卻有點“無能為力”。一名約二十歲戀足、戀臀男大學生,疑見到短褲、短裙或制服女子起色心,過去兩年暑假約三十次專門在沙梨頭和新橋一帶街頭搵“獵物”,跟蹤目標女子,藉故跌東西落地,隨即在女子後方閃電“抽水”,撫摸足、臀甚至陰部。有女事主甚至被跟蹤返住所,受侵犯不只一次。涉案青年1日傍晚再度犯案,當場“斷正”被治安警拘捕。

今次是本澳警方一個月內兩度揭發青年涉及有傷風化行為。司警上月中拘捕一名十九歲無業青年“戀白襪癖”,過去一年半涉三十多次在不同區域街頭性脅迫未成年男童,犯案手法同出一轍。對此議員黃潔貞直斥非禮罪的法律空白惹禍。因目前只能以“性脅迫”、“侮辱罪”等提告,未必合乎現實,受害人覺得“告都冇用”,又或涉私罪的訴訟程序繁複而放過施害人的念頭,這無形中助長了非禮行為猖獗。溯及過往,公園、學校等場所,女性被非禮時有發生,夏天更是非禮行為多發時節,社會早有意見希望非禮罪能立法,可時至今日,非禮能否成罪仍在爭論不休。

議員陳美儀指接二連三涉及年輕人的風化案為其心理狀況敲響警鐘,心理諮詢和輔導治療的服務是否配備足夠,政府需要檢視和交代說明。澳門心理研究學會理事長陳錦權認為,個人成長中,家庭功能及社交關係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影響其人格發展、認知扭曲和社會適應能力而容易形成侵犯行為。有鑑於此,須從學校及家庭教育著手,教導如何建立正確兩性互動關係,學習對自我行為意向瞭解和負責,加強教導正確的性教育和有關法律知識,不僅學習保護自己,同時需懂得尊重他人。

猜你喜欢

月票問題社會
㝬叔吴姬鼎釋讀及有關問題
敦煌文書P.2704“一七”、“二七”之釋讀及相關問題
説幾件宋器銘文並論宋國文字的域别問題
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COMPLAINER’S CALAMITY
电子月票卡在205国道唐山段的选型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