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景、寓情、记游、议论、文辞

2015-09-10解桂兰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石游记景物

解桂兰

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等山水游记散文,均具美学特质:第一,真实客观地描述山水景物;第二,记述作者的游踪;第三,在描摹山水景物的过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第四,语言优美精致,言简意赅等。那么,在阅读教学山水游记散文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鉴赏上述诸多美学特质呢?

一、鉴赏其绘景与寓情,体味作者的深细情感

以脍炙人口的《小石潭记》为例。该文既写出了小石潭意境的“悄怆幽邃”,又写出了潭水、游鱼、竹树、岩石、小溪等的神韵与幽深,还写出了作者“凄神寒骨”与“不可久居”之感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激愤与内心的不宁静。教学时,我曾在向学生介绍《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资料与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深切体味公元805年11月柳宗元被贬谪为永州司马后心情备感压抑沮丧的前提下,通过细读深品课文的方式感知柳宗元寄寓于《小石潭记》中的激愤情感与政治理想。

《满井游记》(袁宏道)是一篇描写作者早春游览京城胜地满井的散文。全文首先运用全景式的观察视角描绘了满井的胜景及作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畅快:“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接着,作者分别细致描摹春水、春山、春天的田野等景物:“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在此过程中,作者准确把握满井早春时节的特征,使用下列个性鲜明的词语“始解”、“乍明”、“新开”、“乍出”、“将舒未舒”、“浅鬣寸许”等立体地描绘了满井的早春美景。而后再用动词“洗”、“拭”、“掠”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北京满井早春春色萌动乍暖还寒的清丽景象,且赋予了满井以灵性、动感与活力。教学时,我曾引导学生在细细品味上述景物描写与品味动词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喜悦之情。

二、赏析其记游与议论,感悟“天人合一”的美学追求

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人早就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早就追求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艺术境界。此等审美取向与艺术观念,反映到古代先人的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亲近与高度融洽,也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有着非常集中的体现。比如,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就用细描之工笔,以及以少胜多虚实相生的绘画技巧等,以静衬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游鱼的自由自在与活泼可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此等画面,可谓“真境谊而神境生”:游鱼虽然活动于小石潭的深水中,却让人一览无余,使人感觉不到小石潭中有水,其潭水的清澈透明不言而喻。显然,这是一种以无显其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读者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才能领略到画面上不存在却实际存在的自然景观。此外,作者在描写小石潭景物的过程中,把景与情、物与人等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小石潭记》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是如何达到水乳交融的?这种形与神的相互交汇孕育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于最后一道思考题,有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道:“《小石潭记》竭力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以及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犹如西方学者李约瑟所言:‘再没有其它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他们伟大的细想: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这是我国古代先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三、赏析言简意赅之文辞,积累文学语言

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散文,无不具备语言优美、凝练、文笔精致简练、言简意赅等艺术特征。以《小石潭记》为例,全文虽然只有189字,却内容周详完备,景物刻画形象丰满,写景议论环环相扣,句式灵活且字字珠玑。比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上述前三句,长短参差,后七句,每两字一顿,每四字一停。读之,顿挫而抑扬,畅达而铿锵,韵味无穷;品之,静动色彩,形神兼绘,如画如诗,娱人眼目。再如第2自然段描写水中的游鱼,更是形态不一,形神兼备:有的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有的“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前者神态自若静浮水中,后者调皮可爱活泼:潭中游鱼,多么富有人情味,仿佛知道作者近来心绪不佳似的,故意“与游者相乐”。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从游鱼之乐联想到作者此刻的欢悦心情。其文笔之简洁灵动,令人赞叹。

再如《三峡》(郦道元)一文,作者在客观描摹自然山水以求形似的同时,注重将自己与游人的真情实感融合于自然山水之中,最终达到神似的艺术境界。比如文中只用极为简练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八个字,就极为客观地状写了各具特色的四种景物,并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还如《醉翁亭记》(欧阳修)一文,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向四周铺展笔墨,精心描绘琅琊山最富季节特征的山川草木花卉等自然景物:“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绘声绘色,绘形绘味。

教学上述课文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现代写景散文比如《黎明的风景》(魏巍)《长江三日》(刘白羽)等加以比较阅读的方式细细品读,以此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凝练、言简意赅等,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在随自己的行踪记写日月星辰与山水草木等大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皆能描绘出生动优美抑或壮美的意象,皆能寓抒情与析理于自然山水之中,皆文辞简练优美,令读者“披文以入情”。故此,教学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对之细读深品。

(作者单位:莒南县筵宾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小石游记景物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挡住他
小石印象
超市游记
捡到一座城堡
写好家乡的景物
接了电话再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