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读文本现实意义的探究性阅读课堂教学改进

2015-09-10谭志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文本分析

谭志云

探究性阅读是解决教师和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是,要想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人文和工具两大特性统一的教学,还需进一步思考文本在工具性范畴的现实意义。过去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最深刻的程度就是主题探究、道理感悟、人性剖析。这些基本处于语文学科人文性范畴,很少有教师去思考文本中积极影响学生生活或生存的现实意义。虽然每一篇作品都是“过去时”了,但它仍具备强大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后会发现,文本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人生具备超强的指导意义。

这节课就是本着这一理念完成了三次授课,因此有了调整、改进、反思的机会。《好嘴杨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本文主要描述了杨巴的“好嘴”形象,讲述了“好嘴杨巴”的发迹过程,从中可感受民间艺人买卖的艰辛和成功条件,折射一定的道理。因此,本课探究性阅读的学习目标设计为: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通过对杨巴“发迹”的讨论分析,了解民间艺人成功路上的艰辛与买卖艺术。

3.从商业角度探究众人物对杨巴发迹的影响作用,借助总结“杨巴茶汤”店成功营销的因素及策略,领悟一些现实性启发意义。

第一次执教设计了三个层级的探究问题及活动:

一、基础型探究学习:准确认知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学习活动主要有①默读课文,将读不准音的字圈画出来,借助工具书解决。②读准生字词,解释词语。

二、提高型探究学习:流利朗读课文,了解杨巴人物特征及“发迹”史。学习活动主要有①朗读课文1-5段独立思考:文章开头说的两位“高手”各“高”在哪?②简单概括杨巴的发迹史。

三、挑战型探究学习:部分研读,理解营销的成功策略。学习活动主要有①朗读课文6-15段,找出体现杨巴生存“艰辛”或“风险”的语句,体会一下艰辛和风险背后带来的好处。(发迹因素)②朗读府县道台们的描写,讨论他们对杨巴发迹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我预设的基础型探究问题、提高型探究问题很顺了的完成了,并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到了讨论第三环节挑战型探究问题时,情绪倒是有点改观,但问题设计有点偏难,学生理解吃力。这些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也基本停留在文本解读的浅层,没有很好地完成探究目标。按照解读文本“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再读文本,我发现“好嘴杨巴”能在当时社会混出“名堂”,除了他的好嘴和机智,还有诸多因素。文中所涉及的其他人物不仅展示当时社会的生活图景,他们对杨巴的发迹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杨七,杨七是杨巴最初的合作伙伴,“回头客”大多是冲着杨七的手艺而来。发展到后来,杨七“渐渐埋没”。但是杨七并没有离弃杨巴,这是商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作、信任与坚守。若没有杨七的手艺与豁达,杨巴的生意也就无下文了。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时加入了对杨七作用的分析。再如,府县道台们对杨巴发迹有啥作用呢,细细分析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首先,是他们为杨巴的“好嘴”形象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虽然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可这样让中堂大人赏识与肯定的平台为他的发迹赢得了机遇。其次,从现实意义的商业角度可理解为府县道台们的行为纯属“溜须拍马”,体现他们趋炎附势的虚伪的人性弱点。也能反映出当时封建等级制度和权贵对所有人的生存威胁。这样分析下来,就完成了目标二的探究任务,也为下边的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理性依据和支持。

综上缘由,同学们在挑战型探究学习活动中表现积极,情绪兴奋。但是在分析府县道台们对杨巴发迹的影响作用时,学生有点吃力。原因大致如下:

1.学生不了解当时历史背景,导致理解“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这句话不到位,从而理解相关人物形象时,表现有点吃力。

2.不了解“府县道台们”对应现实社会大致是什么官位。

3.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实践较少,有的甚至很少购物。对买卖词和商业术语很少接触。

4.教师没能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百姓为什么追捧杨巴,甚至连店名都改了,改后有啥好处。(此店从此就有了典故!中堂代言——名人效应)

第二次执教,基本流程:

一、基础型探究学习:感知文章内容,谈谈杨巴的发迹史。学习活动主要有:①解释词语。②用杨巴作主语且用上以上三个词写一段话。

二、提高型探究学习:分析杨巴等人物形象特征,了解他两合作的成功因素。学习活动主要有:①朗读课文1-5段,思考:文章开头说的两位“高手”各“高”在哪?②合作讨论:此时杨七杨巴的买卖算成功不?你认为成功因素是什么?

三、挑战型探究学习:分析各人物对杨巴发迹的影响,理解营销的成功策略。学习活动主要有①朗读6-15段,合作探究(讨论):杨巴发迹了,威名大震,连店名也被人们改称“杨巴茶汤”了。你认为除了他的“好嘴”,他还应该感谢谁?为什么?②请你为杨巴代笔,分别给李中堂、府县道台们写一封简短的感谢信,要有感谢原因分析(可用讽刺、反语)。

在这次执教中,我有意识地将以下方面植入课堂:历史背景、人物对号、商业用语等。这次授课学生兴趣大有提高,探究学习活动难度有所降低,活动强度偏大,授课时间较长。第一环节基础型探究活动中加入了“用杨巴作主语且用上以上三个词写一段话”。其好处一是为感知课文,二是为探究文本现实意义做铺垫,三是激发探究兴趣。解释“左右逢源”是为了解杨巴人物形象服务;解释“威名大震”是为了探究发迹原因(分析买卖成功的重要因素);解释“发迹”和用三个词造句,是为了激发探究兴趣和在感知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围绕发迹史探究“生意”成功的因素。第二个环节加入讨论“此时杨七杨巴的买卖算成功不?你认为成功的因素是什么?”这样就很顺利地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回到现实,现实意义清晰出现。学生虽然没有亲历过买卖上的事,但他们经历过父母、亲戚、朋友的买卖行为或了解过书本、影视上的经商行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就会自主将这些信息关联到课堂上来。探究的过程使文本与现实、历史与现代就很顺畅地结合起来了,既降低了分析的难度,又使文本分析变得“思维可视”化了。第三个环节分析府县道台们对杨巴发迹的影响作用时,学生的探究兴趣表现得更浓厚了。但写信这样的活动显得任务强度比较大,授课时间偏长,应该做进一步有效的调整。

第二次授课仍有遗憾,就是在分析“府县道台们”对杨巴发迹的作用时,对“中堂大人”的作用分析略显单薄,中堂大人对杨巴的发迹有着重要的作用: “杨家茶汤”的名号因中堂大人而万里远扬,甚至更换招牌(此店从此就有了典故!中堂代言——名人效应)。文章第八段和第十二段对中堂大人的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除了欣赏精彩描写外,还要透过描写分析其对杨巴发迹的“名人代言”效应。

文章分析到这里似乎完美结束。那么,文章最后说:“杨七返到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其实这一段的现实意义更值得反思:倘若杨七吃醋,犯小心眼离开了杨巴,后果会怎样?倘若分手后各开一家茶汤店,会如何?……合作的前提是信任,之后是技术、理念、和谐、奋斗、支持等众多因素,商场如战场,可不是那么简单呀!

在第三次执教时又做了一次调整和重新设计:

基础型和提高型的探究活动设计不变,挑战型探究部分去掉“感谢信”练笔部分,改为讨论后陈述。加入“终极探究学习活动”,教学环节改为四节:基础型、提高型、挑战型、终极任务。

终极任务设计为:①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完成任务。试讨论分析,假设这件事以后杨七和杨巴分开了,各开了一家“茶汤店”,你想他们还会成功吗,为什么?②联系当前实际,你认为从“杨家茶汤”买卖成功的营销策略是什么?要求四人一组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每人至少说出一条原因。

板书明确以下内容:手艺(专业技术)、合作(信任和谐)、好嘴(广告宣传)、平台(展示机会)、代言(名人效应)。

经过三次授课和反思,我认为要想做好“解读文本现实意义的探究性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本的选择要能很好地结合现实,具备可挖掘的、较强的生活和生存方面的现实意义。

2.备课时要能多角度、多领域解读文本的现实意义。

3.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要有层级意识,各环节要相互关联,成为整体形成系统。

4.探究问题及活动设计要为学生思维的易行提供台阶,避免过难和不易操作。

5.切忌把“解读文本现实意义的探究性阅读”课上成“综合实践”课。

这三节课的尝试有收获也有不足,但我对文本现实意义解读的研究还会深入,这也是贯彻执行语文课三维目标的探索之路;我对“解读文本现实意义的探究性阅读”课的研究还会继续,让学生在赏析文字之美、掌握一定阅读技能、培养一定语文素养的同时,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点生活或生存的启发,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

(作者单位:三河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文本分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分析:是谁要过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回头潮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