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傻”胖成“外星人”

2015-09-10王诤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宝莱坞阿米尔印度

王诤

5月12号,距《我的个神啊》在华公映还有十天。电影男主角、印度宝莱坞男神阿米尔·汗步出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的照片便迅速在朋友圈上传播。照片中的他深色工装裤、浅色圆领套头衫、萌萌的棒球帽,一身随性打扮。两腮和颌下浓密的胡茬,展示了一位南亚次大陆汉子粗犷的俊美——显然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比自己国家纬度高出不少的城市,他竟然还夹带着一件厚厚的棉衣。

比气温更高的,是这里影迷们的热情。不仅在机场就有路人先于在此蹲守的摄影记者认出了他,拿着手机要求合影,更有不少影迷用印度英语向他留言问候,“Veli,veli good!”但人们,特别是女粉丝们最关心的问题显然是他此次现身时滚粗的腰围与肥硕的大腿,“我的个神啊!他怎么胖成这样了?”

“他怎么胖成这样了?”这一饱含着焦灼在线等与傲娇套近乎的询问,更说明了中国粉丝对阿米尔的熟稔与喜爱。不过,为了让更多中国观众认识这位今年已经五十岁的印度男神,记者只得多言:阿米尔出生于印度一个穆斯林电影世家,父亲和叔叔都是电影从业者。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影院火爆一时的《大篷车》,便是这个家族的作品。8岁那年,阿米尔出演过一部轰动印度全国的电影,成为公认的希望之星。然而在青春期的他却没有踏上顺拐的人生,而是决意在网球场上混出头脸,他也确实摘得过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网球冠军,之后随着年纪增长才抛弃网球重回大银幕。

以后的事实证明阿米尔·汗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1988年的《冷暖人间》让阿米尔·汗一夜之间成为万人瞩目的青春偶像,自1988年首次获得印度国家电影奖以来,20余年里在印度国内所有重要电影奖项中多有斩获,获得提名无数。他所参演的多部电影都是印度当年的票房冠军,直到如今仍是宝莱坞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地球上的星星》中春风化雨的良师,《未知死亡》中集温和精英与乖戾痴情的复仇者于一身的短期失忆症患者,《抗暴英雄》中振臂一呼的民族英雄,《芭萨提的颜色》里从玩世不恭到热血沸腾的青年DJ,阿米尔·汗都能轻松驾驭游刃有余。

2009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抨击印度填鸭式高等教育的电影显然让喜马拉雅山脉另一侧的人们也找到了情感共鸣,更让阿米尔·汗在中国影迷心目中树立起无上的至高位置。因此他来华三日,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影迷对他追捧的热络一点不逊于之前休·杰克曼或者小唐尼的到访。这自然还要再讲讲他银幕内外的魅力,作为一名在以印度教为主体的国家中生存的穆斯林巨星,他至今拒绝融入宝莱坞的电影工业流水线,一年只拍一到两部戏,绝不同时进两个剧组,绝不考虑任何剧本仍处未完成阶段的电影片约。这使得他从影二十多年来拍片总数不多,但在IMDB网站超过八分的电影就多达9部!

电影之外,他更是位社会活动家。自导自演的《地球上的星星》尖锐地了揭示印度教育中的弊端,制片的《自杀现场直播》关注印度农民自杀问题。他的电影作品经常对印度社会进行审视,与当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有人将他誉为宝莱坞的良心。2008年他的故乡孟买遭遇恐怖袭击时,更是在个人博客上公开抨击印度当局,直言“我不敢想有多少政治团体想要利用这场悲剧延续他们的政治生涯,至少他们现在应该学着团结人民,真正的负起责任!”

阿米尔·汗曾说自己拒绝任何标签,英国杜莎蜡像馆想为他制作蜡像也被他婉言谢绝:“我的影迷想看我的时候,他们会去看我的电影。”

Q:你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也参演了不同类型的电影且基本上都获得了成功,能不能谈谈你的表演方法论?

A:我不认为自己的表演有任何程式,每一部戏、每一个人物,我所想呈现的并不是阿米尔,而是戏中的这个人。我希望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忘了我是谁。

H:阿米尔是一个可塑性特别强的演员,他可以接演喜剧、动作片或者正剧,可以饰演老师、学生、甚至是穷凶极恶的人,可以非常阳光,也可以非常抑郁,总之他的银幕形象就像是面棱镜,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光谱。你也注意到了,短短的几个月间,阿米尔就增重了30多斤,这并非是他放任了生活,而是在为下一部拳击手的电影做准备。

Q:我看到很多对你的称呼,比如印度的西恩潘,印度的汤姆克鲁斯,印度的刘德华。到了这部《我的个神啊》,不少人称你在里面的表演像是英国的憨豆先生……我很想知道你的偶像是谁?

A:妈妈,我的偶像就是我的妈妈,她是一个非常棒的人,对我影响也最大。

Q:你的银幕形象如此多元,在生活中,哪一个与你本人的性情最为相像?

A:《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就非常像生活中的我,充满好奇心,喜欢开玩笑。另外《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也和我非常像。现实中的我可以说是这两个角色的混合体:我愿意做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学生,去观察这个世界;也愿意当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别人。

Q:拍电影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A: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担当的角色,就像是老师要教书,医生要看病,在我看来一个电影人要做的事情用电影来激励人心,连接社会。

Q:音乐和歌舞是印度电影的一大特色,这是你们的民族天性使然?

A:音乐和舞蹈就浸润在印度人的生活中,这就好像长在我们身上一样。就算不在电影里,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去表现,这是一种非常民族化的(东西)。1932年,第一部印度有声电影诞生的时候,音乐和舞蹈就在里面出现了,所以这可以说是我们电影的一种道统。

H:是有一种电影叫做歌舞片,但是这样的电影往往就连人物的对白都像是在吟唱。在印度电影里歌舞元素,在印度观众看来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同剧情的发展并不违和。如果做一部国际化的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要忠实于你所讲述的故事。一切以电影的素材和故事为准。

Q:《我的个神啊》是部敏感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的印度教大师塔帕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反面或者说被讽刺的形象,这会不会让你们在拍摄中有压力?

A: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引发争议十分正常。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文化自由的国家,即便有些人或组织对电影提出质疑,我们也可以在法院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勒令禁止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电影审查,而是这样一部电影能否让观众喜欢,让他们找到共鸣。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中国观众的各种乃至批评声音都能够接受。

H:电影票房当然重要,但更希望影片能将印中两国之间的距离拉近,相比于钱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A:我们相信在中国会有好的票房,但钱不是我们最关注的,我们更想通过电影拉近中印电影人的关系,这种沟通和连接比票房重要。

Q:提到中国,在你们嘴边的中国电影、电影人分别是谁?

A:哦,我喜欢吴宇森、王家卫、李安的电影,我是成龙的超级粉丝,说到中国女演员,我喜欢《卧虎藏龙》中的章子怡。这次《我的个神啊》中我的角色是由王宝强配音的,我之前不知道他,但是他配的非常棒,我喜欢他对我的声音演绎。

Q:我的父辈熟悉一些印度老电影,比如《大篷车》。但是对于年轻些的中国观众,他们对于印度电影几乎知之甚少。印度电影人如何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这样一个问题?

A:宝莱坞从来没有想去和好莱坞竞争,我们不会为了效法美国大片的形式,而丢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就像是当我去看一部中国电影,我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真实的情感表达,看到你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而不是空有些中国的元素。

Q:怎么看待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所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A:我很尊重丹尼·博伊尔,但是我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电影本身很成功。在印度的印度人看到这部电影,我们的感受就是不真实,无法带入我们的情感,我们不能想象一名印度普通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而且里面很多职业的表现,比如警察的形象,也不是真实的。

H:我是在美国看到这部电影的,旁边是一名美国导演,看完他表示电影太棒了,太感人了,但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吧,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有关印度的电影”,但却不是一部“印度的电影”。

猜你喜欢

宝莱坞阿米尔印度
今日印度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为你,千千万万遍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不一样的风筝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