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与喜

2015-09-10叶未央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顾长卫时代生活

叶未央

久别重逢顾长卫,见到的却是这样一部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大俗大雅的《微爱》。乍一看完全在意料之外,可看完了一琢磨,竟也是都在情理之中。

先说这意料之外:50后的顾长卫拍了一部把玩90后生活状态的电影,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得了解这些年轻人的生活细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趣味、生活理念、生活追求……这些我们在《微爱》里都看到了也看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如果是80后甚至70后的导演来拍,都比较好理解,毕竟无论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上论,他们之间的差异不大嘛!可是当60后都普遍不能理解90后的生活并且明显存在代沟的现状下,50后的顾长卫却挺身而出——以挑战自己不熟悉的题材来挑战自我,堪称勇气可嘉。

顾长卫在接受一系列采访中不断强调自己电脑、IPAD、手机等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兵器”样样精通,而且这一点从电影的表现中也确实看得出来。全片辅以大量微信界面式的对白,展现利用微信摇一摇功能在附近寻找陌生异性以求勾搭的流行交友方式,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人对话时独特的语感和语境,部分段落运用类似某些网络视频常用的快进式夸张搞笑手段,将姜武、文章、佟大为三位客串明星以往受众广泛的代表作如《让子弹飞》、《失恋三十三天》、《中国合伙人》和眼下影片中剧情进行巧妙混搭的情节设置,人物身上附着着的当代都市青年的低耻感心理素质和卖萌状态……这些都是90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状态,也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个人生活镜像。顾长卫能把这些场景和情绪拍得惟妙惟肖,说明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对90后年轻人的心态相当了解,甚至感同身受。

心到了,不容易。手能到,更不容易。如果没有事先铺天盖地的宣传,看《微爱》,很多人不会想到是顾长卫拍的。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语言风格,无论是推进节奏还是拍摄手法,《微爱》都是充满互联网娱乐精神的。让顾长卫这样的“老”艺术家放下架子,特别是突破自己本来所属时代的文化之茧,殊为不易。此所谓“意料之外”。

再说这情理之中:看上去充满视频网站风格的轻喜剧《微爱》在让观众放肆地“微笑”之余,却也始终埋着一丝淡淡的忧伤,萦怀不去。特别是影片的后一小部分,导演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年龄,顾长卫自《孔雀》、《立春》和《最爱》以降的人文情怀像“狐狸尾巴”一样露了出来。与前述三部影片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的人文情怀不是悲剧式的火山喷发,而是以一种“喜剧的忧伤”的方式润心无声。

《微爱》的“荒诞”之处比比皆是,编剧沙果写的是一个什么烂剧本?即使对中国电影评价再低的人也能够想象——根本就不可能有人投资这样的剧本,更遑论一而再、再而三地越改越恶劣。围绕着这样一根主线,发扬着电影人对电影圈(juan)的自嘲精神,开启了观众笑神经的震动模式。这样的喜剧效果,十多年前曾经出现在叶京的电视剧《贻笑大方》中,那还是王朔式的风格,现在的《微爱》则变身为互联网式的风格。

看够了一连串网络视频风格的段子,《微爱》终于在最后部分升华了:三个闯荡江湖的文艺男青年之间朋友情,男女主角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都化作了轻松之后的感动。这是在视频网站上看不到的,也是属于电影的专长,玩文艺片出身的顾长卫终究没有忘记扬这个长、避那个短,便在情理之中。

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除了见微知著和宏大叙事的风格差异之外,其实《微爱》和《一步之遥》有某些共通之处。两部影片在情节上都属于无主题变奏,却蕴含着导演的多主题思考,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无所不用其极。“片中片”的模式在两部电影里都启动了,故意夸张的荒诞两位导演也都信手拈来。所不同之处在于:《微爱》更具象化地紧贴着90后的生活现实,风格轻松明快;而《一步之遥》更抽象化地演绎跨越不同时代的国民性,思想纵横捭阖。姜文和顾长卫曾经合作拍出了注定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鬼子来了》,这一回也是以“天上人间”的姿态殊途同归于2014年的贺岁档:一个是人间烟火,一个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滑稽史诗。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贺岁档着实有趣:竞争同样白热化,品种却完全大不相同。《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和《微爱》三部“文化基因”完全不同的电影堪称各擅胜场。至于不同观众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口水战”,都向我们昭示着一个众声喧哗的分众时代到来了……

猜你喜欢

顾长卫时代生活
顾长卫电影中的悲剧意蕴
e时代
e时代
生活感悟
e时代
顾长卫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贾樟柯和顾长卫电影的长镜头调度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