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猎人吹角效鹿鸣”

2015-09-10周倩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效仿陋室创新性

周倩

《辽史·管卫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夜将半,鹿饮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这是人们模仿动物的生存特点而总结出的狩猎技巧。可以说,模仿的启蒙性价值从这些模仿而演化出的活动中可见端倪。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这个看似封闭的空间里,实质存在诸多与外界通融的洞隙,通过这个洞隙,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会产生本能的模仿活动,从而充盈自己,完成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一次自身飞跃。且模仿所具有的启蒙性价值会启发教师和学生创造的灵感,所以,教师要将“模仿”元素纳入课堂,有效利用它的启蒙性价值,让学生将模仿作为起点,完成创新性学习的征程。

一、 效仿性模仿的启蒙价值

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起,人类就本能地进行模仿,无意识地靠感觉器官,接受外在世界的表象信息来充盈自己的认识。模仿,让人类这一群体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这就是效仿性为我们所呈现的启蒙价值,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离开模仿对象,模仿活动就无法进行。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将这种效仿性模仿的启蒙价值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效仿对象中总结经验,在模仿过程中达到认识的一次飞跃。

效仿性模仿是一种对模仿对象进行机械、直观的重复的活动。虽然如此,在学习中这种活动依然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启蒙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种模仿活动的启蒙性作用。以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为例。这首诗中无数的虚象联袂成饱含象征性意味的虚境,通过虚境,我们会洞察到诗人内心苦闷夹杂着期待、盼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这复杂矛盾的心情。诗歌离不开诵读,关于读,有许多种:默读、诵读、朗读、大声读、小声读,流利地读等等。这些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同的影响。但凡种种,都离不开感情,不介入感情的读无疑是杀死诗意的利器。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利用效仿性模仿的启蒙性作用,为学生播放名人朗读,并让他们闭上眼睛用听觉去感受,让身体所有的感觉细胞活动起来,共同挖掘诗意中的微妙感情。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效仿名人配乐朗诵。这朗诵不是无用的口头表演,它是抵达诗文感情境界的一项艺术活动,通过效仿性模仿的朗读,学生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又通往了触碰到了诗的感情世界。

二、 延迟性模仿的启蒙价值

延迟是时间上的不同步,是空间上穿越和位移。我们可能在一定的空间、时间里,对某事物或某种符号有了印象,这种印象存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促成我们形成对它的一个记忆。当进行另一项活动的时候,我们无意识地介入这个记忆空间,模仿大脑中所储存的表象。在模仿的过程中,我们介入自己的想象、思维和意识,摆脱与模仿对象的直接的时空联系的枷锁,并借助其他的物质创造出另一些别于模仿对象的物质实体。可以说,模仿者的模仿行为与模仿对象的行为产生了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里,模仿者显得更加自由自主,将模仿对象或模仿对象的行为进行再造、锻炼、变形,出炉后的模仿产物定然是与模仿对象或模仿对象的行为有种种的不同之处。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这种延迟性模仿,并让其在心中描绘创新的雏形。

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寥寥数笔,短小精悍中却包含无尽的生命哲学。作者别具一格,随遇而安,恬淡静雅的内心世界无不令我们向往。本文融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将高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人生主题提炼出来,让人惊叹:“陋室,何陋之有?”高于常人的精神使陋室增辉而显雅致,这与本文开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呼应。当然这是刘禹锡眼中的陋室。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延迟性模仿活动,让学生画出或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认为的“陋室”。于是,学生就会向大脑求救,搜索寄存在脑海中的影像,并进行影像模仿。借助画笔或语言将印象中的陋室再造出来。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丰富,陋室不再是书本上的陋室,也是学生的陋室,唤起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

三、 创新性模仿的启蒙价值

伏尔泰说:“充满深思的模仿滋发一种独创能力”。模仿不是单纯的照镜子,它富有创造的意味。可以说,模仿与创新就像硬币的正反面,翻过这面是创新,翻过那面可能就是模仿。这就涉及到创新性模仿。在某一时间、空间中,某事物的优点可能会给我们启发和灵感,我们将这一事物作为模仿对象,来进行创新性模仿活动。如鲁班从草叶的锯齿上受到启发,进行创新性模仿创造出对人类生活有巨大帮助的锯。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创新性模仿这种启蒙价值,让学生从某事物中受到启发,并创新性地模仿,再造出另一事物。这对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而且,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也有效地利用模仿对象这一资源,使模仿对象延伸出更多的创新性东西,继而丰富语文课堂,丰富学生自身世界。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作者妙笔生花,将中秋之月象、境之美不落窠臼地娓娓道来,让人对那种美心驰神往。不仅如此,作者还饱含哲思,将中秋月的象征意味与人间的种种悲欢离合相联系,委婉道出人生哲学。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首词的启发下,围绕中秋月,再进行创新模仿,挖掘中秋月的另一些隐喻。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中秋月创作一首押韵古诗,或者创作一首现代诗,寄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表现出的主题。在创新性模仿活动中,学生既能充分地认识该词的主题,又能在模仿的层面创新,将中国语言的精髓运用自如。

模仿活动的存在有它的合理性,它本身所呈现的启蒙价值就像启明星一般为语文课堂带来光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恰当的时候运用模仿这一启蒙价值,帮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体验、创新,达到自身认知的一个飞跃。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

木渎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效仿陋室创新性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吴闻章
我想效仿一棵树
母 校
定点名师 精准反思 求得真经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桂花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