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外的风景 更像是一种我对于空间的想象,

2015-09-10张纳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橙子雕塑物品

张纳

娜布其是个很漂亮的姑娘,去画廊看她的展览,她穿黑色的衣服从画廊中走出来,凸自一个人在空旷的建筑物间站着,刻意剪短的头发像是一顶帽子扣在脑袋上。

展览的名字叫做平行,那些被异化的装置作品按照各自的秩序站立着,看起来有些严苛有些冷漠,增加了很多鲜艳的颜色,粉色、绿色、柠檬黄、金属的颜色、墨汁的颜色;电脑中默默的在更替一些拍摄出来又揉皱了的照片,是黑桥(北京的艺术家区,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在那里)平日里的景色;往里面走,有植物和画组成的装置,也是如电影长镜头般,像是能感受到生命滋长的过程,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独立存在又互相制约的。

聊天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不知道雕塑为何物的人会怎样看这样的一个展示方式,怎样看那些物体之间的关系。聊完了之后恍然明白了,那应该是一个思考的游乐园吧。

窄窄的楼梯走上去,越走越窄,越走越高,是一个冒险的过程,也会有想象中的人物真的走上那个狭窄的楼梯;糖葫芦的一串,本是灵感来源于串起来的橙子,后来这些橙子被做成了金黄的金属色,用黄铜裹一遍,不再像橙子了,好像是一个硕大的玩具,上面还能映射整个空间的扭曲与变形;还有那些被转化了的筷子(她是这样做的,把筷子用布绑起来,然后再在布上面涂上黑色,这时候筷子转换了语言,像是坚硬无比的钢筋);还有被削尖了脑袋的棍子,上面细细写上鲁迅的文字,看起来好像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啊……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娜布其

Q:可否谈谈这段时间的创作状态?

A:最先,我把雕塑理解为“物体”的概念,物体于我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词语,在我对它模糊而又感性的理解中,被称为物体的东西是具有内在生命的,自成一体的有机体,或者说是拟人的。但是随着想法的推进,我开始关注物体在空间中的存在,对空间的占据,以及和人的关系等,由此产生了《物体No.3》,一件巨大的装置,使人置身于其中,直接感受到身体和绳子的关系,也包括对于周遭环境的奇特体验。“空间外的风景”这个系列是探讨空间的,介于现实的空间和想象的空间之间,风景也并不是真正的风景,更像是一种我对于空间的想象,强调人置身于一个环境或空间中的感受,但同时又具有一个雕塑的实体,风景被限制在现实的实体中,实体的部分在现实的空间中跟人的身体形成关系。在做“空间外的风景”的同时,我又回到了对物体的思考,接着做了一些直接使用现成物品和材料组合的作品,我发现物品和材料本身的属性就已经很完整,而且它们对空间的占据和人之间形成了十分对等的关系,所以我在不改变物品和材料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组合,随即产生了一些非常微妙的关系,我的影响和想法隐藏在这些微妙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形成的感受又对应着我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物品和物品之间,这些关系和我的感受之间,形成了非常临时的不可见的平行关系。组合是一种临时存在的形式,一旦拆除,关系也随即消失不见。但临时又恰恰是处在过程中的阶段,我希望停留在过程中,并不往前推进,让这些物品和材料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只为自身说话。

Q:早期的“物体”系列有种纯粹的形式感,请讲解一下这里对材料的尝试和想法。

A:上面的回答里提到最早对“物体”这个词的拟人化想象,是有生命力的,自成一体的有机体。所以做这些作品的时候,对材料施加了很多的影响,不太像后面做的现成品雕塑完全呈现自身。用布缠绕的过程很像是倾注了劳动和体力在里面,与身体和动作发生直接的联系。反复刷漆的过程像是要把这些动作凝固,进而完全覆盖,形成了新的物体,完全用手制作出来的物体,材料在这里只是一些手段。

Q:关于从“物体” 到 “空间外的风景” 系列之间的转变:它们是两条平行的线索还是属于同一条思路的发展?

A:是两条线索,但中间有一些相关联的地方,都与人对实体和空间的感知有关。

猜你喜欢

橙子雕塑物品
偏旁之差
满意还是不满意
巨型雕塑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我的破烂雕塑
橙子变变变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橙子的圣诞劫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