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色幽默的下面 是黑色不幽默

2015-09-10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陈建斌金枝条子

按照时下中国“主流”电影观众的恶俗口味为标准,《一个勺子》肯定不是一部“好电影”:没有廉价搞笑的段子,没有竞争激烈的情节与悬念,没有光鲜亮丽的场景,没有美女鲜肉的招徕……总之,与所有当下电影市场约定俗成的商业元素背道而驰。

可是我要说:如果你因此错过了《一个勺子》,而且不屑一顾、自鸣得意,也许你就是一个“勺子”。因为看电影固然是一种大众娱乐行为,但娱乐并不等于甚至不约等于寻欢作乐,没心没肺的傻笑和强烈的感官刺激只是娱乐的入门级产品,娱乐的最高境界是让你怦然心动或者默然心痛。养眼、养口而不养心的文艺作品都是过眼云烟,人类文明能够向前发展靠的就是有很多愿意剖析内心的创作者和愿意走心思考的受众。

《一个勺子》作为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处女作,还未上映便已收获了众多奖项,分量尤其重的是上届“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新导演”奖。《一个勺子》的故事简单得令人发指,不过就是讲述了西北淳朴农民“拉条子”出于善良本性救助了一个流落街头的“傻子”(在西北方言中“勺子”即“傻子”的意思),带回家后又引发了同样心地善良的其妻“金枝子”从拒绝到同情再到养出感情的心理变化过程,百般努力发布招领启示之后“勺子”好不容易被自称其家人的“大旺”认领走,却又接二连三来了两拨都自称是“勺子”家人的凶神恶煞,被勒索了钱财,被威胁了安全,“拉条子”和“金枝子”被这莫名其妙的阴差阳错搞懵了也逼疯了……可是这简单故事背后的虐心程度更令人发指,好人做了好事反而不断被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做各种各样的误解,越解释还越百口莫辩,其间还夹杂着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恐惧、防范、不信任、恶意猜想……当看到“拉条子”被天津人两口子和村长指责为“卖人赚钱”时,观众和主人公的心就调到了同一个“拔凉拔凉”的频率上了。那一刻,“比窦娥还冤”的悲怆感足以把所有善良的小心脏碾成齑粉。

这故事真够荒诞的,可谁能保证类似的故事不会发生在你身边。因此给《一个勺子》贴上“荒诞冒险喜剧”的标签,或许是向市场和商业妥协的无奈之举,毕竟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是以“喜剧”为纲,而且这个“纲”往往一抓就灵。但要说这《一个勺子》是“喜剧”,肯定过于牵强了。

早就有很多评论将《一个勺子》归类为“黑色幽默”,不无道理。可是“黑色幽默”的重点不在“幽默”而在“黑色”,即使你挤出了一丝笑容,那也是绝望的、无奈的、坠入深渊的苦笑。电影里的“拉条子”和“金枝子”是这样的“黑色”,而电影外的陈建斌在《一个勺子》的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同样如此“黑色”。甚至我们可以感受到某种冥冥之中的自有天意:如果《一个勺子》如期在半年前就上映,观众可能很难理解并联想到,奥朗德和默克尔其实就是好心人“拉条子”和“金枝子”,叙利亚难民就是可怜的“勺子”,他们都没有做错什么,但是这个荒诞的世界却要他们来承担虐心而悲催的生活现实。当然,《一个勺子》讲的不是国际形势,但万事一理,小村庄里的个人生活和大世界上的国际形势有时就是相通的。

就像再多的国际形势深度分析文章也说不清楚现在泛滥成灾的恐怖主义行径及其成因一样,电影《一个勺子》也没有说清楚“拉条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如果导演想说清楚,并不难,难的是故意不说清楚,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就是说不清楚的。“勺子”的那三拨“亲人”,肯定只有一拨是真的,想给出答案很简单,那些把电影拍成言情小说或无聊小品的高票房电影导演都能在此编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桥段,可最有意思的恰恰是不给答案的“你猜”。为了这个答案,“拉条子”宁可不追讨那五万块钱也想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同样不堪其扰的“大头哥”宁可自己赔上五万块钱也要赶快把这个“阴影”打发走,直至最后把“拉条子”活活逼成了“勺子”。

这确实是一个荒诞的寓言,所谓“寓言”,就是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寓”于表面的“言”之下。对于《一个勺子》来说,“寓”于“黑色幽默”下面的其实是黑色不幽默,一丝苦笑的背后是深不见底的悲哀。

《一个勺子》还有电影之外的另外一种“寓”意,那就是陈建斌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心路历程的折射:在电影这件事里,陈建斌不自觉地活成了“一个勺子”。以陈建斌这么多年活跃在舞台和影视领域的经验,他不会不知道什么样的电影好卖,可他最终还是拍了这样的《一个勺子》。一定要为此找一个原因,那只能是郑晓龙评价他和这部电影时所说的“情怀”。作为演员,陈建斌演了很多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创造了很高的商业价值。这一次初执导筒,《一个勺子》明显没有走时下一般策划电影的老路——先考虑什么类型好卖、再搭配什么样的明星、进一步制造什么样的噱头。看得出来:陈建斌是把自己憋了多年的对外部世界的感悟一吐为快了,而并没有刻意追求商业化或反商业化。可谁能说一个电影人呕心沥血的表达不具备商业性呢?只不过很多观众已经习惯于把对电影的“商业性”的理解庸俗化了而已。

也许在中国电影市场“大跃进”的今天,拍《一个勺子》这样苦心孤诣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勺子”才会做出的选择。那么套用一句我们小时候天天背诵的名言来形容这一创作过程中的陈建斌:如果说这是“傻子”,他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电影需要这样的“傻子”,观众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此刻,中国电影弱水三千,我只取《一个勺子》饮!

猜你喜欢

陈建斌金枝条子
条子泥:只此湿地间 万物皆可爱
陈建斌玩收藏,古玩里有我的幸福诗篇
母语的牵引与表现的奇效——论魏金枝小说的方言运用
相亲漫画二则
陈建斌曾经是摇滚青年
握手
浮 萍
条 子
消除“条子现象”,还社会公平正义
新目标九年级Unit 6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