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习活动凸显以生为本

2015-09-10陈卢秀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习活动珍珠鸟文献综述

陈卢秀娟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69

截至2015年1月12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珍珠鸟”一词,可搜索到大约125篇文章,可以看出经典散文的教学设计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为分类标准,进行二次筛选后,可查阅到43篇。检索数据显示,最早的相关研究文献出现在2003年,作者赵源林的《珍珠鸟》教学实录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上。此后十年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呈现稳定上升的研究趋势,从梳理结果看,对这篇文章研究的教师范围很广,有于永正、窦桂梅、薛法根等明星教师,也有新生代的祝禧、李卫等老师,更多是一线的普通老师。文章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的选择、结构的推进等方面的研究各有侧重。当然,也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问题的。本篇综述将学习活动界定为由一个连续不断的多个过程组成的一种认识活动,并最终形成自己认识结果的个体体验。

一、学习活动目标达成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目标的3个维度。以此为标准来纵观43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实录,有9节案例涉及生字词的复习与教学,其中有3节课的生词教学是为下一个环节的概括课文内容服务的,仅仅是读读而已;有3篇是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却是个假学习活动,只有教师的指令,没有课堂及时的反馈、点拨与交流,更没有生字词的书写;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的祝禧老师的《使看不见的东西看得见——<珍珠鸟>教学设计》里重点教写了重点句子中的重点字“赖”字,且学生也有书写;2006年,《<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发表在《新课程》中,陆佳玲老师在课的结尾处教写了生字词,她的课是课改中期的一个典型代表,那个时期把生字词的教学放在课尾的教学模式似乎成了不成文的规定;北京市京山学校的刘长明老师的《引领学生走在阅读名家名篇的路上——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教学设计》一文花了不少的时间从字的音、形、义,儿化与轻声等角度来积累生字词,但没有学生写的体现;除此之外,还有14篇随文练笔的段落写作练习,但极少设计到反馈与点拨,如此,目标达成是大打折扣的。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于永正老师止于整篇文章的作文练习。于老师舍弃了繁琐的内容分析,以逆向教学思维,将对文章内容与情感的把握内化在人鸟角色互换的写作中。

以上数据得出两个共性问题:忽略了“双基”训练的随机性、随时性,固化了第二课时内容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部分目标在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并没有达成。大约42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意在带领学生抓关键词走进文本,潜心涵泳文中的情感与意境,但在品词析句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并不乐观,有的摒弃掉散文文体“表达真情实感,不拘形式”这一特点,并且舍弃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唯文本下引导学生辨析信赖的真伪以及爱鸟护鸟的思想教育;有的舍弃学情与学生目标达成度的考虑,只从教者教的角度着眼学习活动。最终,十年的课改历程,从一定程度上审视,很多时候,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形成了眼高手低的书写能力。新修改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节课的儿童动手写的时间还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粗略地梳理出今后的方向:不套用教参中固有的指导性的原话,将教学目标的制定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或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点来组织学生活动。教师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否达成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为着眼点的,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个启示。

二、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选择

要想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实践证明,近十年的优秀教学案例,无不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本课的文献资料在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上更多的是本着学生发展的思想,一般采用“自读课文——找相关段落——找重点语句——抓重点词品悟——自行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拓展练笔”的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体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基于文本材料情感浓郁、表达细腻、蕴含哲思的特点,角色体验是本篇文献的又一个特色,43篇文献中有近20篇的文献以不同的形式采用了角色互换体验的学习方式进行文本解读,这种学习互动方式的采用适应了叙事散文这一文本样式的特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不失为学习活动方式的一大创新。

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还体现在18篇文献中的圈画批注教学环节中。江苏大丰教研室的陈永平、江苏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的孙学友、广东深圳市凤凰山小学的符卷等老师均采用了批注式教学。符卷老师不仅采用了批注阅读方法,课堂上还示范了批注,诚如这节实录的评析老师邓蝴梅所言:“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我发现……’来引导学习,以教师批注示范为着力点突破‘知妙’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有方向、有梯度的阅读中寻找文章的妙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自主、善思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收获,进而明了作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的独特描述手法,为创意仿写做好准备。”

总体而言,苏教版教材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突出了批注式与角色互换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其他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中,学习活动的方式都覆盖在“自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找重点语句——抓重点词品悟——自行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拓展练笔”的活动组织形式中。

三、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

在《珍珠鸟》近十年的教学优秀案例中,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没有较大的起伏,无论是早期的优秀案例还是近期的优秀设计,除了穿插了一些新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习活动的结构推进方式革新上动作不大。

其主要结构推进方式是传统的线型模式,仔细整理不难看出,其主要结构推进轨迹是:“个体研读——全体品析——升华拓展”。

新的板块教学模式出现在2005、2007、2012的三个案例中,作者分别是湖北阳新实验小学舒艳华老师、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李卫老师、广东深圳市凤凰山小学的符卷老师。其打破了传统线型的递进式模式,有效避免了串讲的可能,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对问题的多元思考。

需要郑重提出的是,于永正老师对本课教学的设计,既不属于线型的推进式结构,也不属于板块的并列式推进范畴,于老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用逆向思维教学,以写代品,以写促悟,以人写鸟,以鸟写人,以逆向思维促情感内化,变教为写,变繁琐的言语分析为整块的习作内化。

对于线型结构与板块结构,虽然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品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读写的能力,但很多设计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双基”的训练。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于永正老师这样眼里只有学生的简约的创新的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设计。

四、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

学习活动的效果评价离不开目标与内容这两个参照物的达成情况。43篇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流程被覆盖在“读书——抓重点词感悟——品析渐亲的过程——角色体验——拓展练笔”的模式中,其教学目标定格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品析课文;抓重点词理解作者与鸟逐渐亲近的过程,感知作者爱鸟的思想感情;领悟到唯有人和动物和谐共处才能创造美好境界”。从目标与学习活动的分析与整理来看,更多的学习活动珍视了个性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微化的知识点和方法的点拨被忽略了,即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部分学习活动只是假活动,儿童仅是为辅助完成教师既定程序的玩偶,看似热闹的学习活动的背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很多案例所体现出来的结果。有这样诸多的案例,课下我们为人师者也回答不了学生在课堂中到底收获了什么,尤其是42篇文献(于永正老师的除外)的最后的拓展练笔环节,无论是看图写片段的环节设计,还是布置课外拓展阅读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背后缺乏教师的评价职能,纵然有的文献片段练习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中留有一席之地,但也是匆匆而过,流于形式。从微观角度上讲,配合了教师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从宏观角度看,布置拓展阅读读物的课堂,在诚信教育上就是在挑战“一诺千金”的权威,无疑给育人教育埋下一颗不良的种子。为人师者,要珍视学生的不可测量之物。

于永正老师的课例中,学生学习的活动是落在学生本位上的,无论是活动的展开,还是逆方向的教学形态,并非哗众取宠,相反这种设计迎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生成,文本内涵的真正把握不是教师的说教促成的,而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研读实现的。这种将能力的提升与指导作用于无痕中的教学行为,既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也留给我们诸多启示,至少指明了我们今后践行的方向。

综上所述,课堂学习活动要注意学习活动的活动性、过程性、结果性这三个特性,同时,教学设计的目标要清晰、细化,具有操作性;目标与内容要有必然的联系;时刻警惕达成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课堂程序的过场,更为重要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要具有可评价性。

[ 参 考 文 献 ]

[1] 窦桂梅.将信赖追问到底《珍珠鸟》教学实录.小学教学,2007:16-18.

[2] 于永正,张芬英.《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小学语文教学,2012:42-44.

[3] 赵莹,周燕娥.情与境交融,悟与练并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考,2009:52-53.

[4] 郭初阳.用思想撞击课堂——《珍珠鸟》教学实录.人民教育,2005:53-56.

[5] 舒艳华.《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2.

[6] 吴建英.《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07:46-47.

[7] 戴伟,卢爱侠.《珍珠鸟》教学设计.广西教育,2013:42-43.

[8] 刘长明.引领学生走在阅读名家名篇的路上《珍珠鸟》教学设计.江苏教育,2012:48-49.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珍珠鸟文献综述
可爱的珍珠鸟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