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生产业与营销噱头间摇摆

2015-09-10陈希琳

经济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闲置经济

陈希琳

如今,借助共享经济这种新模式,国内外的互联网正在享受着新一轮的融资“牛市”,和培育期企业的平均行情——几千万元相比,这些打着共享经济标签的企业动辄融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国外的WeWork融资了4.339亿美元,拼车应用Lyft与租赁公司Airbnb,其融资金额分别达到了2.5亿美元与8.26亿美元。而Lyft、WeWork与Airbnb估值分别达25亿美元、100亿美元与250亿美元。这一估值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年头已久的公司。即便在国内,像名不见经传的猪八戒网也突然宣布获得C轮融资26亿元,公司估值更是扶摇直上达到百亿元人民币。

“资本市场中的一些风投对这一块的关注度其实蛮高的。很多公司第一轮融资的钱基本上也就够花个半年到一年,投资人也要求他们在9个月之内花掉。”业内人士向《经济》记者透露称。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共享经济的价值和可行性,一波新经济形态——共享经济正扑面而来。万众创业的热情和资本的青睐让共享经济的模式突破传统界限,遍地开花。

现在的时髦 曾经的危机

所谓共享经济,是指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作为共享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Uber和Airbnb分别为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让人们看到了共享经济在未来的巨大潜力。

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并不只会在出租车业和酒店业发挥作用,利用人们业余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它几乎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

共享经济多数是由第三方创建的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可以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向企业、某个创新项目筹集资金。这种经济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闲置的资源,一方面填补了市场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巨大需求的不足。

事实上,这个目前在中国听起来有点时髦的经济模式,并非是繁荣市场中的灵感迸发,而是起源于经济危机。

共享经济也叫作“协同消费”,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它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被经济危机逼到生存窘境时,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消费模式,很多东西因为闲置而被浪费掉了。据欧盟关于共享经济的一份报告里估计,世界上有10亿辆汽车,其中有7.4亿属于一个人独自拥有和支配,一间房子里有3000美元的东西是闲置无用的。而在经济的寒冬中,不少美国人清点自己的闲置物品,把房子、汽车、家电、家具等放在互联网平台上赚取额外的收入。

如今,人们之所以关注共享经济,除了它是一种新经济模式外,它还有创造社会财富的可能性。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开始重视这一领域,例如英国就曾试图把自己打造成全球的共享经济中心,其看中的就是背后巨大的经济潜力。

除了经济潜力,共享经济也符合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已经成为全人类都在面对的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共享经济热潮的来临。共享经济脱离不了互联网。《What's Mine is Yours》的作者雷切尔·波特斯曼把网络发展分成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程序员之间可以自由共享网络规则;第二阶段,人们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第三阶段,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比如YouTube;第四阶段,人们利用同样的技术在现实世界里分享各种财产。

除了数据的开放和网络的普及,人口增长以及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甚至是全球危机的增多,都进一步促使共享经济流行起来。

关于共享经济的驱动力,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务管理教授和历史学教授南·科恩给出了3个理由:第一,消费者感觉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透明度;第二,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信任危机;第三,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交换过程中受益。

高效率替代低效率

“实际上从经济模式上来看,共享经济并不是说和传统经济在竞争,两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替代关系。就好像以前是坐马车,后来汽车出来了,那有马车的人会说你们做汽车的怎么样,但是最后马车只能被汽车替代掉。”贝波网创始人朱泓源在互联网领域参与了多家C2C企业的发展,他认为,共享经济几乎是一个可以把各种传统模式替换掉的模式。

当共享经济真正形成规模时会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垂直领域原有的组织架构被跨过,成本变低、效率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目前来看已经大大改变了不少行业的格局,相对于传统行业,它们拥有更大的优势:更节约的时间、更优化的资源配置、更灵活的就业空间。

“共享经济有全面铺开的可能性,现在的发展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众筹和网上的互助保险,都是一些很好的探索方式,因为互联网背后有一种精神,就是多元、开放、包容,这种互联网精神的渗透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向《经济》记者表示,共享经济将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市场当中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们的鼻子很灵,嗅觉很灵,能够嗅到市场上的一些机会,他试图去通过一些产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去满足需求或者去创造这种需求,自己去追求利润,但同时给我们整个生活带来很好的提升”。

朱俊生认为,共享经济可以实现双赢,“只要本着市场经济的基本信念,中间没有强买强卖,那么这种交易一定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共享经济的本质也注定了其能够成为变革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力量。“共享成长”的发展观,是对发展经济学的一种贡献。“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把对削减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考虑进去。真正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全面惠及整个社会和各层次的人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享性”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能够从多角度推动社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这种“共享性”要求会推动改革那些过度的投资资源,促进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的完善,提升投资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会推动完善基于消费增长平缓的收入分配方式和社会保障体制,对导致高贸易顺差的高“储蓄-投资”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此外,共享经济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全球普遍的商品化信任感将淘汰一大批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包括某些低效率行业。”小猪短租CEO陈驰向记者表示。

从现状来看,目前共享经济发展的势头不错,在出行领域渐成规模,今后发展的两大方向,一是车、房等高价值的闲置资源,二是相对标准化且基于人的服务,未来在很多领域都有可能被实践。

有声有色背后的黑洞

而在共享经济发展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的背后,一些背后的黑洞仍然让人难以忽视。

尽管不乏有像英国这样的“巨咖”型拥护者,但对于共享经济的反对之声似乎更为高涨。在纽约市新学院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谈及共享经济时就表示,“那些看起来让社会变得更公平的新生共享经济可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系统风险”。在她看来,这种按需的“零工经济”在创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由于共享经济模糊了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以及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这可能会让一些原本基于这种牢固关系而设计的社会保障机制失效,进而可能引发出更大的危机。

例如Uber便不需要给签约的司机缴纳类似于“五险一金”这样的保障费用,换句话说,这些签约的司机更像是承包商而非员工,存在于C2C之间的一种信用、安全、稳定的关系被打破。

实际上,现在共享经济适应的领域虽然广阔,但目前还仅仅是在几个行业内来回打转。

“其实最核心的就是汽车、租房这两大领域,因为这两大块资产比较好,所以它的共享空间会比较大,汽车这块要比租房稍微好一点或者说要好不少。”据朱泓源介绍,目前汽车的刚需性要比租房刚需性要强,因为租房的刚需性还是以背包客为主,像一些短客旅游之类的,所以发展相对来说是要慢不少。“其实这一块会发展起来,但是只是说可能没有国外那么迅速。”

在朱泓源看来,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两个点,一个是资源的共享,一个是经济利益的分享。但这两点无论是哪一点无疑都动了传统行业的奶酪。例如,Uber在全球多个地区都面临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抵制,一些监管机构和劳工组织抱怨称该公司以无证出租车公司的模式运营,扰乱了市场秩序,蚕食了既有市场,涉嫌不公平竞争。Airbnb也遭到酒店业的抗议,监管部门对于Airbnb提供私人出租房屋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漏税的问题。

在无数的争议中,我们看到大家的焦点集中于,在业务创新与安全的交易法规之间,界限究竟在哪里?而这也是令政策层面模棱两可的原因之一。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怎么办?毕竟Uber和Airbnb都有前车之鉴,用打车软件出行,碰上黑司机怎么办?利用短租平台找住所,碰上不法房东怎么办?利用网络软件找律师,律师资质掺水分怎么办?

同时,共享经济是真的顺应市场需求而生,还是仅仅是资本一手导演的一场大秀?类似服务的真实市场需求也存在争议。按照共享经济的逻辑,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分享出去换取剩余的价值,但到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愿意为分享一把螺丝刀而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离他最近的人那里?

此外,共享经济自身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这些平台的赢利点仍不清晰。尽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共享领域的淘宝网,靠提供平台资源盈利,但其面对的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一群“员工”,他们从雇佣关系的角度来说无疑是自由的。共享经济表面上是在分享房间、车等实体产品或虚拟服务,但这些“资源”却不是平台本身的。这些“员工”随时都可以炒了平台,就好比在滴滴和快的之前的大战中,出租车永远站在利益的一边。这种不确定、不长久的合作关系,也给平台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毕竟作为一家在切割“买”和“租”链条的公司,虽包罗万象,却也一无所有,这个领域谁都可以做。

再者,人们尚未确定这种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潜在颠覆性究竟是好是坏。在共享经济模式中,人的角色变得更加多维化,一个人可能白天上班,晚上向邻居出租自己的跑步机。而在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工作是大量兼职拼凑起来的,那么如果大量全职变为兼职,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保险体系将如何支撑?

这些悬而未解的问题,都导致共享经济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中国难以推行

“与共享经济在国外刮起的飓风相比,在中国,共享经济似乎还在自High的襁褓之中,共享经济,这个词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来说,似乎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朱泓源向记者说,传统的面子逻辑阻碍了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What’s mine is yours, for a fee”(我的即是你的,收费),这句最能体现共享经济的话放到中国就会变成“What’s mine is yours, for free”(我的即是你的,免费)。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谈钱是很伤面子的事。如果下班后朋友要搭你的车,你肯定不好意思向朋友收钱。”在朱泓源看来,即便是对于陌生人,将自己的闲置资源拿来与别人共享时,也是不好意思向对方收钱的。

朱泓源说,中国式共享经济的“解药”只有两个:一是用收益解决参与。“在中国,我们并不缺共享,文青范喜欢豆瓣,较真派喜欢果壳,精英党喜欢知乎,如果共享不能变成共享经济的话,一定会把共享禁锢起来,没有金钱的介入,共享经济只能是少数人的表演,而非多数人的参与。”他表示,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需要建立在理性人的基本假设上,缺乏利益作为基础动机,共享行为就很难持续进行。

二是让互联网解决供需。“互联网最大意义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用互联网方式可以根据需求重组社会资源,”朱泓源说,面对资源闲置,只要能充分共享,并拟定相应的规则,完全可以成为提升社会公共效率的“灵丹妙药”。

猜你喜欢

闲置经济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不做闲置主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拥抱新经济
张驰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闲置土地的认定思路及处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