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看工人阶级消失了吗

2015-09-10史艳芳唐辉

人民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史艳芳 唐辉

【摘要】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西方学者随即抛出“工人阶级消失论”等观点。文章对这种阶级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指出了资产阶级“告别阶级、告别革命”的实质,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工人阶级仍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发达国家 工人阶级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阶级结构、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与马克思时代的“无产阶级”相去甚远。加之西方国家进行宏观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工人阶级革命理论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挑战。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工人阶级早已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

从产业工人到“总体工人”。马克思时代的工人阶级,一般集中在工厂矿山、交通运输,以及建筑等生产部门,大多从事的是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生存,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全部攫取,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只能是贫困的积累。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①。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1893年,恩格斯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提到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列宁也曾提到“工程师无产阶级”的概念。经典作家的这些概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概念范畴。当前,“总体工人”从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当今,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直接生产性劳动较多被机器代替,制造业工人比例越来越低。具体表现为:一二产业的人数减少,第三产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蓝领”工人不断减少,“白领”工人大幅增加。以英国为例,1978年,服务业的工作机会为1480万个,到了2005年,其岗位数达到了2150万个,增加了45%;制造业的工作机会从690万个减少到320万个,下降了54%。②同时,工人的收入、地位和福利都有所提升,由仅仅是“会说话的工具”变为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利,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进行集体劳动谈判等。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中产阶级化”现象。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结构主要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其内部出现分化现象。收入差距拉大,工人之间竞争加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交流更多地停留在网络空间,工人阶级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大大削弱。二是出现“中产阶级化”现象。随着专业人员、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不断增长,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有控制权,对劳动有支配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执行着“总体资本”的职能。但是,他们又不同于传统的小资产阶级处于生产过程之外,而是在生产过程之中,不少学者将其称为“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工人阶级结构,而且还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1996年,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宣称:“我们现在都是中产阶级了”;新工党的波利·托因比和威尔·赫顿也提出,英国主要人群是由有住房的、有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白领阶级构成。后来的托尼·布莱尔也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阶级社会”③,阶级结构一体化,橄榄型社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整体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工人阶级主体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西方学者继而提出了“工人阶级主体性危机”等观点,甚至对“工人阶级”本身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马尔库塞就是“工人阶级革命消失论”的典型,他认为,工人阶级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被资本主义同化了,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既定秩序的保守力量。其后安德烈·高兹在《告别工人阶级》中指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理论变成了一封“没有收信人的信”,被马克思称作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已经连为一体。工人阶级失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主体地位,工人运动也将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似乎在可预见的将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剧烈的危机和规模巨大的罢工几无可能。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很多左翼学者都较为认可“非阶级化”的“后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和制度在不断走向成熟,人们对社会规则的认同和执行已经成为自然,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发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冲突,传统阶级社会中的“危险的阶级”已从政治舞台甚至社会生活中消失,引起社会冲突的社会关系已经被铲除。同时,新生代工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远离了传统的阶级政治生活,他们不仅丧失了其作为否定和对抗资本主义的力量,而且还认同了资本主义的制度和体制,变成维护既定秩序的消极保守力量。相应地,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政党基础的变化,一些西方的左翼政党通过纲领政策的调整逐步走上了“全民党”的道路。绝大多数的政党的职能已经从原来搞阶级斗争、夺取政权,转向管理国家、处理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社会稳定。④

对于工人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分析,还有自由主义、后福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自由主义框架中,公民在经济领域的自由抉择,是民主政治领域个人主义的重要支持,这种共存使那种对不平等的激进的政治解释不合时宜;在后福特主义条件下,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标志着有组织、充分就业和具有内聚力的社会群体的工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社会阶级不再重要,因为社会结构变得复杂,围绕性别、年龄、民族和文化等多维的因素逐渐分化,社会划分的重心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和文化领域。总之,现代工人阶级缺乏显著的同一性和身份认同感,因而也就不具有阶级“总体性”特点,工人阶级瓦解的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如果马克思主义“阶级,革命”的理念已经瓦解,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今天依然存在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及国家和民族内部频发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恐怖极端事件,还有不断出现的世界各地工人罢工、示威游行等集体抗争事件,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以“颜色革命”等方式企图搞乱本国社会秩序,推翻各国现有政权,推销所谓的“普世民主”,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普世价值”真的是世界人民的一剂灵丹妙药,可以让世界太平,高枕无忧,还是恰恰相反?

当代工人阶级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资本的空间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寻找新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还是技术和产品的调整:生产组织的变化以及新的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如机器人)的引入;抑或是资本从生产和贸易领域直接转移到金融和投机领域,发财致富的都是强势的资本家,而不是大量的劳工阶级,而且这些措施还进一步弱化了劳工阶级的地位,因为资本扩张或转移的模式从根本上是排斥劳动力的,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而不是为了普通劳动阶级,这一趋势反而生产了大量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的工人。英国学者马丁·史密斯结合新自由主义时代英国工人阶级的真实状况,认为办公室白领工人和服务业工人的人数大为增加,但是他们大多不是什么中产阶级,他们仍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且他们的劳动待遇和工作条件也和传统工人阶级一样艰苦,因此他们也和传统工人一样也日益组成工会和资本斗争,所有这些表明他们实质上仍然是工人阶级⑤。

当今,资本家已经不屑于把资金投入到利润微薄的实体经济中,投机资本成为资本掠夺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不断的资本炒作使一个泡沫转向另一个泡沫,但它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多少新的财富,同时还造成实体经济的大量失血。何况,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大受影响。比如,从2008年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已经花费7000亿欧元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以及摇摇欲坠的银行业。然而,此举却没能挽救就业问题,整个欧洲有超过2600万人失业,其中在希腊、西班牙以及部分意大利和葡萄牙,平均每两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人失业,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使得南欧地区频发抗议和暴力事件,社会面临全面崩溃的威胁。⑥欧盟用7000亿拯救银行业,但用在老百姓身上及其发挥作用效果来看是收效甚微的。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改变的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只要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打破、资本的逻辑没有改变,即“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的本性,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状况。

贫富差距拉大导致阶级冲突不断激化。当今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企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办法降低生产成本,造成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分配不公扩大,两级分化加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实行消减社会福利和工资的政策,工人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失业和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马克思曾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证明了马克思论断的科学性。自由化和全球化尽管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其社会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也就没有改变其“以资本为主的分配方式”。近年来,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但贫富差距却越拉越大。根据国际救援机构乐施会发布报告,当前全球最富有的85人的财富总额,相当于世界上35亿最贫困人口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可见,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分配方式和分化趋势就难以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用时间和实践证明了马克思论断的科学性。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社会分裂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社会的分裂并不仅仅是财产的差距,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信息、信贷等各方面,阶级之间的差距同样在迅速扩大,而且日益呈现出阶级冲突的属性。2008年金融危机后,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2011年,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运动,其直接原因就是在新自由主义引导下,唯股东是从,唯赢利是图……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加剧,贫富鸿沟加深,富裕阶层而不是普通民众成为拯救金融体系和经济刺激等各种政策的主要获益者。近来,美国又爆发“弗格森骚乱”事件,此事件虽然是种族冲突的形式显现,但其实质是与根植于美国社会经济不平等的事实相关的,美国的非裔族群的贫困率达到25%,是全美数字的两倍,这种阶级阶层的分化和固化才是酿成族裔冲突爆发的深层次因素。所以,劳资矛盾关系的不断加剧、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压迫的斗争,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危机。因而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美国青年喊出了“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等口号,对美国民众的文化价值理念形成了强烈冲击,并且利用网络社会的表达和扩散宣告了美国的制度危机。

资产阶级“告别工人阶级”的实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抽离了“阶级”,抽离了以“工人阶级”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层面讲,如果坚持阶级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以及对工人阶级的认同和关注是基于政治和政党的合法性,那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概念与国家的性质—工人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二者的相关性。可以说,当今学术界正在经历一个去政治化过程,基于投机或迎合的心理,以及回避现实的考虑,阶级研究的话语权被集体扼杀了,或者一些学者认为不屑于关注工人阶级这一群体。人们摒弃阶级去研究职业分层;在频频发生社会冲突的时代去研究稳定结构;在制度变迁的时代去讨论“微小实践”;面对底层社会的苦难却强调“价值中立”。这种所谓的“科学的”“中立的”立场,其实质是真正遮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麻痹了人们的思想,从而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去了。

从现实层面讲,对阶级的消解背后还有一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即企图掩盖广泛存在的经济不平等研究证据,因为这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意图,而经济不平等事实上一直存在且在现实中不断被扩大。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兴起,阶级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并不意味着不平等的源泉已经消失,更加复杂和多元的阶级模式,也并不意味着阶级正在死亡。人们都非常愿意生活在阶级不平等已经消失的世界,但是,正如葛兰西曾经指出:“阶级社会还未消亡,而真正的无阶级社会还没有诞生。”⑦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核心—使社会财富愈来愈多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过去相比,其只不过是披上了法律和道德的外衣,愈加隐秘和虚伪。随着不断深化的资本主义危机,社会的不平等、非正义更加恶化,矛盾冲突将会更加剧烈。阶级的因素和阶级的冲突将会越来越突出得表现出来,并且取代其他因素,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这个规律将伴随着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展开,无论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机器如何回避阶级与阶级冲突,都是无济于事的。

有趣的是,与资产阶级产生的同时就产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工人阶级一样,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全球化,从而为工人阶级的全球性联合和行动创造了条件,使工人阶级仍然是有能力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主要社会力量,工人阶级斗争依然是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核心。而随着当代工人阶级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阶级意识的普遍增强,意味着他们对资本和权力联姻的扩张、霸权和掠夺,以及越来越固化的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和清晰。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对这一历史大趋势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共同原则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切合各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从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发展。

(作者分别为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2 页。

②⑤[英]马丁·史密斯:“新工党的阶级理论评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王小颖译,《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12期。

③刘志明:“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④仇立平,张春龙:“政党与阶级阶层的关系及其政策变化—基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党的视角”,《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⑥裴彤:“欧洲议会议长:欧洲正牺牲一代人拯救银行业”,央视网,http://news.cntv.cn/2013/03/15/ARTI1363317794860332.shtml。

⑦转引自:[英]戴维·李,布莱恩·特纳主编:《关于阶级的冲突—晚期工业不平等之辩论》,姜辉译,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责编 / 张晓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
从马克思到卢卡奇:工人阶级概念的变化
浅析煤炭工业的发展对英国的影响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