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不是从重从快

2015-09-10李拯

环球人物 2015年1期
关键词:恩仇民意处分

李拯

“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况且“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手术台上患者的一番自白,让不久前发生在陕西的医生自拍事件峰回路转,让曾经义愤填膺的人们面面相觑。

有人批评媒体不应罔顾事实、盲目炒作。曲终人散后,媒体可以转移“舆论聚光灯”,事件相关人却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手术室自拍照一曝光,当地卫生部门就决定,给予常务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免去分管副院长和麻醉科主任、护士长的行政职务,所有参拍人员给予记过处分。从重从快的处理,快意恩仇的速度,当时赢得了无数掌声,真可谓“关将军之刀何其快也”。

快刀之下,必有隐情。面对汹涌而至的舆论浪潮,有关部门竟没有去调查事件真相,就慌不择路地拿起行政问责之枪。从重从快,怕的是什么?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吗?快意恩仇,为的是什么?是“切割责任务求自保”吗?即使暂把动机放到一边,过程也经不起追问。在处分之前,为何不能先还原真相?在处理之时,为何不能先遵守程序?

事实上,一俟突发事件引发民意汹涌,就不问是非曲直、不论青红皂白、不管法制程序地处分干部,以求在短时间内平息舆论,已经是一些部门应对舆情的惯用手法。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芦山县清仁乡副乡长杨成毅被发现“脱离救灾工作岗位”而遭到迅速免职。几天后真相浮出水面,同样是 “反转剧”,杨成毅带队赶去另一处出现问题的救灾物资发放点,并非舆论想象中的“庸官”“懒官”。此类“严惩”,真相缺席,法治也缺席,纵能逞快于一时,从长远来看,只会让政府公信力陷入更深的泥沼。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灭火式”思维方式,能造成无法可依的“从重从快处分”,也能造成无章可循的“低调神秘复出”。在一些地方,免职官员时隔不久便官复原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质疑。君不见,让女儿吃了5年“空饷”的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免职两月后就走马上任,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被免职的宜黄县委书记和县长同样悄然复出。今日可免、明日可立,这本身就是对问责权威性的最大解构:当初做出免职的处分,究竟是依据事实、按照法律,还是应对舆论的策略性选择?在舆论压力面前丢卒保车,妄想免一人之官而平天下之怒,这种罔顾法治程序的行政问责,如同随着舆论风向摇摆不定的墙头草,权威性何存,公信力安在?

舆论固然是民意的晴雨表,但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言,“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間,所有情绪也会迅速传染”。尤其是在“没有知道你是一条狗”的网络时代,情绪总是把理性抛诸脑后,网络舆论自然泥沙俱下。如果政府行为盲目顺从网络舆论,就会导致“忽于此焉,忽于彼焉,官无定守,士无定习,民无定从”的混乱,受伤的不仅是政府公信,更将是社会发展——如果在医生自拍事件中,当地卫生部门不是忙于处分当事人,而是第一时间调查真相,或许就能让医患关系免遭一次无谓的创伤。

真正尊重民意,就应该让谣言止于公器,就应该用坚守法治来冷却炙热的舆论。2012年11月,“温岭最牛钉子户”被媒体曝光,闹得满城风雨,当地政府既未处理任何干部,也没有同意超越法律的拆迁补偿,而是在法治框架内做工作,最终与“钉子户”达成妥协。这一场“温柔对峙下的拆迁变局”,演绎了一堂生动的案例:依法施政,是应对舆论压力的最好办法。

有人说,群体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但遗忘力却是无限的。自以为在舆论后面亦步亦趋就是尊重民意,无异于另一种人治。政府的法治精神,不在于从重从快,而在于从舆论风暴中找到允中守直、一以贯之的立足点。舆论的浪潮再大,也只是为了冲刷理性的沙滩,政府应该做这个沙滩的守护人。这,不仅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治思维”的题中之义,更是现代政治文明必备的生存策略。

猜你喜欢

恩仇民意处分
过敏泯“恩仇”
“江湖恩仇”叙事:古老原型与当代蝶变
河南安阳规范全市公务员处分备案工作
宽容,才有宁静
中纪委详解纪律处分“轻重”之别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
以前的处分能否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