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扶贫观

2015-09-10王辉

人民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

王辉

【摘要】习近平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是共同富裕,战略起点是弱鸟先飞,灵魂精髓是精神脱贫,实践基础是基层领导。习近平扶贫观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关键词】习近平 扶贫观 四个维度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针对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21世纪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步骤,创新发展了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理论,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从2014年首次将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贫困宣战的决心。

习近平扶贫观的四个维度

习近平扶贫观的理论渊源: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与创新,它的基本原则与追求是社会主义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所有阶层、民族、地域的共同进步。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在革命老区、全国重点贫困县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那样一种局面,也不是各个地区、各个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而是各个阶层、各个群体、各个地域的人们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下,共同享有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和文明。当前,我国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三是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习近平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在贫困地区,农村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全面而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建立。而中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社会,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城乡经济文化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东部与西部地区,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梦想”的目标之一,没有惠及全民族、全体人民、工农城乡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富裕、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原则难以体现,民族梦想难以实现,社会发展基础不会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难以树立,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只有贫困地区和人民脱离贫穷和实现富裕,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认为,扶贫工作刻不容缓,时不待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贫困地区与群众要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要与全国人民共同前进,不能掉队。

习近平扶贫观的战略起点:弱鸟先飞。习近平认为,对于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而言,不能“安贫乐道”、“穷自在”,地区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首先要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不以“贫困意识”框框看问题,要淡化“贫困意识”。不要因为定为贫困县、贫困地区便产生自卑心理,以“贫困县意识”束缚自己。扶贫先要扶志,要克服自卑意识,振奋精神,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精神看待脱贫问题。事实上,弱鸟先飞是可能的,也要提倡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首先要摆脱向上伸手,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而要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敢于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精神。“这个位置的转变,是‘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比如说,可以着眼于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可以通过外引内联,建立稳定的物资协作网络;可以鼓励各县制定一些让利政策。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一些未受制约的领域,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

习近平将贫困地区的扶贫战略归结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三个方面。“科学扶贫”是求真务实、群众路线在扶贫工作中的体现。“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科学扶贫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扶贫工作要科学思考和科学论证。从本地现实出发,制定扶贫策略,既合乎经济效益又合乎社会效益,既要产生近期效益,又要顾及长远发展。“精准扶贫”是“以人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扶贫工作中的有力体现。“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

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要求在全面推动扶贫工作的同时要精确扶贫对象,扶贫目标,扶贫手段,不空喊口号,力求为重点困难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使扶贫战略落在实处,清晰目标,任务明确,以点到面,从重点突破到全面脱贫,“内源扶贫”是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提高自生能力推动扶贫。“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动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的内在生产力量在扶贫开发中至关重要,它们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是真正脱贫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主导的扶贫在于开发扶贫对象、扶贫地区的未来自我生存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只有扶贫对象和地区拥有了自我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劳动能力才能最终脱贫。

习近平扶贫观的灵魂精髓:精神脱贫。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厚此薄彼,一手硬一手软,要将二者同时给予高度关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贫困地区首先要有好的精神面貌,正确的精神追求,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是脱贫致富的重大内容之一。

脱贫致富从直观上是贫困地区创造物质文明的实践活动,但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改變贫穷面貌的过程,也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贫困地区由于底子薄,自然资源缺乏,经济发展不平衡,商品经济水平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如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还有不少,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集体主义观念淡化,还有相当多的文盲、科盲、法盲,迷信思想也在阻碍科学文化的普及提高。

习近平提出在贫困地区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破”与“立”。“破”就是要治理“脏、乱、差”,揭露“假、恶、丑”,反对批判腐朽思想,开展扫黄扫丑斗争,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展开斗争。“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宣传教育群众,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

在社会主义扶贫开发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第一,有意识地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断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信仰。“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加强集体经济实力能使人们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感受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信心并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脱贫致富的关键是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而且可以有力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进步必须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

第三,移风易俗,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对于贫困地区的致富要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境界,逐步形成与现代社会和生活相符合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养成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在贫困地区是现代文明和现实中存在着精神愚昧决裂的过程,是日益渗透、日益积累的长期过程。“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积极成果的总和,标志着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必然渗透在整个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体现在脱贫致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触角愈变愈广,覆盖面愈来愈宽。”

习近平扶贫观的实践基础:基层领导。扶贫开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任务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任务。因此党对贫困地区的坚强领导,是贫困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最重要的保证。

习近平认为,如果没有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贫困地区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党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向贫困和落后作战。“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农村党组织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证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要想成为过硬的党组织,首先要有一个好带头人,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书记。要尽力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性强,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和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公道的优秀党员选拨到党支部中来。其次,党员素质对党组织至关重要。贫困地区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动规律,才能真正带领农民群众去脱贫致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发展商品经济的事业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贫困地区党组织一切工作的主旋律,贫困地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建设、制度建设都应围绕这个主旋律来弹钢琴。

习近平指出,党组织必须成为农民群众的坚强核心,“党组织必须建设成为带领农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的坚强核心,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共识:‘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贫困地区基层党支部是社会主义扶贫攻坚的第一线核心力量,因此,贫困地区党的干部的作风建设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那么,贫困地区的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中去寻找答案。”

习近平强调,党的坚强有效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改变贫困的根本基础。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的统一在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联的关系。习近平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为了开辟与人们群众广泛联系、深入基层,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习近平扶贫观的基本特征

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维。习近平认为,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扶贫事业存在困难与机遇,压力与动力两个方面,贫困落后既是一种压力和困难,同时又是一种动力与机遇,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扶贫工作紧迫而复杂,它是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但如果贫困地区干部与群众将压力化为动力,不自暴自弃,敢于奋勇向前,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只看到挑战而没有看到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将挑战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机遇才能大于挑战。开发与扶贫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开放和扶贫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所以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既要改革开放,又要扶贫扶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长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力量,而扶贫是改革开放新的基础和基点。两者不能偏废,只能双管齐下,以改革推动扶贫,以扶贫的实效促进改革。扶贫开发既要解决短期困难,又要照顾长远效益、整体利益,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留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现实困难与长期发展两者都要成为科学决策和布局的重点,两者要有机统一,统筹兼顾。

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力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将困难群众记在心中,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充满感情地为困难群众办事,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将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到整个扶贫开发过程中,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基层领导干部在扶贫中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努力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针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力争办好。在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习近平强调,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求真务实。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而为民办事要将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调查研究务求“深、实、细、准、效”,“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实”就是听实话,摸实情,“细”就是听取各种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准”就是要认识规律,而“效”就是制订的方法政策有的放失。“深、实、细、准、效”实际上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认识真理,修正错误的辩证运动过程。而“实践与认识”的不断运动过程必须立足于群众实践、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一切办法、方针、政策的提出只有在群众的实践和群众的呼声中才能产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与群众融为一体,向群众学习,成为群众的代表者,才能求生活之真,实践之真,才能务人民之实,社会之实。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编 /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
我国一流医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大数据的弹幕视频基本特征研究
浅析美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舰员级维修训练能力的内涵浅析
浅析“柔、屈、颤”在藏族舞蹈中的运用
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和组织管理研究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Learning by doing
浅谈中职英语隐蔽式语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