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创作生态重建及创作实践演变

2015-09-10杨雨佳

人民论坛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

杨雨佳

【摘要】传统的陕北民歌充满了“悲剧性”色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民歌传唱和创作生态失去传统生存“语境”,新环境下,民歌创作者在遵循传统优良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变”与“守”的方式对民歌进行改变和创作,使得民歌反映当下人民的生活,在语言、曲调、思想、审美等方面与时俱进,实现新的发展。

【关键词】陕北民歌 创作生态 创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陕北历来是文化之胜地,民歌之摇篮。陕北民歌有着至少产生于元代的歌词,至少传唱了八百年了,可谓源远流长。①陕北民歌是一部黄土地的史诗,是陕北民俗和民间生活历史的见证,其歌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从中可窥知陕北人民的思想文化及历史各进程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所以有“不了解陕北民歌,就不了解陕北劳动人民真正历史”之说。在漫长久远的历史长河中,陕北民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声调高亢嘹亮、慷慨激昂,调式特点多样,唱词质朴,句式稳定,修辞工整。而其特有的生存的时空环境成就陕北民歌饱含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悲苍”腔调,成为陕北沟梁丘壑、茫茫无际的黄土地最为形象的代言。陕北民歌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与陕北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处处关联,又与人们的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反映着陕北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成为一部陕北地区的苦难史;另一方面,全部民歌中占有绝对数量(70%以上)的反映爱情、婚姻的“情歌”和“酸曲”,大多数充满“悲剧性”色彩,所以又可以说陕北民歌是一部陕北人的爱情悲剧史。②正因为如此,陕北民歌在陕北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承载着陕北人的艰苦且不屈精神,彰显着陕北黄河和黄土地的魂,以及几千年沉积在这块黄土地上厚重的黄河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陕北民歌的产生与传唱

陕北民歌的兴起与它所具有的功能分不开的。它能叙事、言志,亦抒情,笔者认为陕北民歌最大的作用是慰藉。地理决定论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造就特殊的人文环境。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落后封闭,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而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理地貌,使得陕北高原不是一个纯粹的农耕文化区,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以农耕为主、农牧并举、农耕与草原文化相兼容的地区。③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特殊的民族聚落构成的民性,形成了陕北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方式,而民歌则是这种生活方式最为重要的“佐料”。在劳动中、民俗活动中、情爱中、赶脚中、揽工中都生成了丰富的民歌,民歌“唱的精神、干得起劲”、“爱恨情仇,都随歌流”。就这样,陕北劳动人民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中的无奈、忧愁、情愿、爱恨、见识等都付诸在民歌中,或诉说、或吆喝、或斥责、或交流,都是慰藉自我。陕北民歌不事先谱乐,因而其调为心调,表达歌者当时的心情,它不事先写词,因而其词为心词,描绘歌者现实生活中的遭遇。④陕北人坚强而乐观、纯朴又直率,遇事而歌、随情而唱,信天由性、想唱就唱,如此,造就了陕北民歌无名氏的集体创作机制,也造就了人民群众和个人皆能传唱的形式,也使得陕北民歌具有大众、随性、多变、非专业等特征。

陕北民歌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陕北民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表达上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生活气息。它源于民间,传唱于民间,是陕北劳动人民自己的歌。由于有民间社会丰富“生活文化”的源头和依托,尽管民间几乎没有专门的创作者(作词者或作曲者),在早期陕北民歌却是遍地开花,歌声此落彼起。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能源资源的开发,陕北地区迅速地富裕起来,今天的陕北城乡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物质的发展与快节奏的新生活方式使传统民歌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群众基础,迅速地衰落下来,传统民歌出现消逝的趋向。在农村地区,年轻人中十有八九不会唱陕北民歌,一些人并不爱听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反映的是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涵,有非常多的落后的、封建的、消极的内容。而当下陕北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风俗发生了改变,受教育程度日渐提高,思想观念出现变迁,传统的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复存在,民歌逐渐失去了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需要民歌了,民歌失去了传唱的机会,尽管一些人去“KTV”唱民歌,但是这些民歌基本上都是老民歌,内容与时代相去甚远。民歌失去了传统的功能和意义,人们丧失了创作民歌的动机和冲动,除了个别的“专业歌手”,大多数新生代陕北人都不会唱陕北民歌,加之,社会商品经济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现代娱乐的多样化,人们对陕北民歌也失去了兴趣。如此,民歌的创作的“生态”基本解体,一下子成为无源之水,它的生存陷入困境之中。

陕北民歌价值和创作生态再建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在早期人们的世俗生活中有抒发情感和精神寄托的重要作用。再宽泛一点说,陕北民歌的价值并非仅仅如此,它是陕北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但是,陕北民歌更重要的价值是它的创造性,一方面是它的艺术形态,它的唱词的句体结构,词语搭配、借用衬字、韵脚和谐、叠音自然等语言的修饰形式,以及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至为主要构成的调式的旋律,构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土色土香、浓烈大胆、率直洒脱,成为陕北地区和人民精神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它的审美形态,它与特殊的地貌同构而成的气质和性情,在浓烈的色彩、逼真形象的画面、生动鲜明的故事中呈现出来,形成了陕北民族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和审美形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上述可见,陕北民歌对于陕北人和国家文化多样性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它的衰落是陕北人民和国家的损失。因而保护和繁荣陕北民歌应当成为当代人的责任。整体而言,陕北民歌的衰落是其创作和生存的“生态”机制消失造成的,而建立新的“生态”就成为陕北民歌再次活跃于陕北大地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艺术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着什么样的经济制度,通常也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而且這种经济制度还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此为基础的文艺作品才是鲜活的,有生气的,也是人们需要的。因而,当下的陕北民歌要反映当下人民的生活,为时代而歌,并能与时俱进,以当下的方式来演绎。在继承传统语言和形式的基础上,民歌的歌词要紧跟时代生活实践,增加新内容,唱出新思想;歌曲形式和语言,要贴近今天的群众,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向专业文艺学习,以专业的眼光和技能提高民歌的质量,促进民歌的健康发展;转变思路,适应当下社会的审美“语境”和后媒体时代的传播和展演形式,诸如娱乐性、互动性、表演性的主题,大众传媒等媒介力量如电视电影、时尚杂志、网络等平台的介入等等。我们只有着眼于时代,以新的视野和胸怀,开发创造力,才能创作出人民需要、符合人民口味和适应人民生活方式的民歌,才能重建民歌创作和生存的“生态”,再现陕北民歌的辉煌。

陕北民歌创作实践的“变”与“守”

当下,随着改革浪潮的袭来,人们对传统民歌生产和创作的方式开始批判和反思,各界人士(尤其是文化界)敏锐地认识到新创作机制的重要性,掀起研究和拯救陕北民歌的运动。人们普遍认为要想让陕北民歌继续生存和发展,就不能固守成规,应以开放的姿态,理性认识现状和问题之所在,用正确的理论去探寻发展的对策。在新歌的创作中要有所“扬弃”,既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将不符合今天实际生活的部分去除或者变革;另外又要堅守精华,保留和发扬陕北民歌最为本质和特色的部分。总之,陕北民歌创作应该走继承和发展之路,有所“变”,有所“守”。

陕北民歌创作之“变”。新民歌的创作之“变”首先反映在要去除表达“悲剧和苦难”的部分,创作符合今天陕北现实生活的内容。“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旧陕北民歌的发泄和慰藉作用造成陕北民歌内容和形式(歌词和唱腔)的“悲情”基调。这个基调在今天的陕北已经没有存在的空间了,过去的农村苦难,生活悲惨和命运坎坷的社会现象早已不复存在,此类民歌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消费”群体,它的传唱变得不合时宜。所以,新民歌的创作要反映今天陕北人民的生活,表达现代陕北人的境遇、理想、愿望和追求。

其次,新民歌的创作者要深入现代陕北人的生活,寻找反映新时代精神的新素材,获取新的艺术感染力。“民歌就是生活”,生活在变,民歌的内涵和外延也要变,原生态的生命就在于它的人民性与生活性,原生态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性和真实性。原生态要求活态的民歌反映的不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而恰恰就是现在的,这样才具有真实性,才是鲜活的。民歌要摆脱表现内容格式化带来的审美疲劳,要在保持最原始的音乐品质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翻新出现代人的精神气象,唤起现代人的情感,满足和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从而获得现代人的认同,融入现代生活,获得生命力。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演唱主题歌的贺国丰就改编了许多陕北民歌,或歌词结合现在的生活,或对曲调进行变化,或在演唱伴奏时尝试用大提琴、小提琴,有时候以管弦乐作为背景音乐。改编后的陕北民歌产生了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更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他在唱“祈雨调”这首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歌词,几乎剩三分之一。他开始演唱时用一种极度低沉的低音,而这种低音对陕北之外的人而言都未必能听得懂、甚至也未必能听得见,但是这一低沉都是为了第二节演唱的爆发。在低沉到极限时,突然,如惊天炸雷的声音响起来了,而且是连续四声炸雷般的最高音,是靠情感推动到极限的最高音。之后,用一句高一句低的声音演绎推进。到最后,又恢复到用开头的极度低沉的低音推进演绎。正在观众沉浸在这样的意境中时,贺国丰突然跪在舞台中央,变成一个正在现场祈雨的乡民。这种打破传统,通过精心的排演,以新的演唱形式塑造全新的意境,演绎出陕北民歌的内在精神和演唱者的真挚情感,使得陕北民歌产生出更为浓烈的震撼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陕北民歌的创作要满足专业性和后媒体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民歌的生产和传唱与陕北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劳动、赶脚、放羊、揽工是民歌生产和传唱的最为重要的“场合”,而今天,这些社会“语境”均发生巨大的改变,民歌失去了旧的生产和展演的际遇和机会。所以,陕北民歌的创作应该引进专业机制,并扩宽创作路子和方法,以专业的知识对民歌进行批评、继承、革新、创造,并丰富演唱的形式,编创对唱、联唱、合唱、无伴奏合唱等作品,来提高民歌的专业性;另外,要迎合时代浪潮,与现代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竞赛、走秀活动携手,争取等多的生存媒介、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展示载体,使其在现代传媒的互动中真正实现其大众化、现代化和民间化的特征。与时俱进是历史对陕北民歌的要求,当下陕北民歌更多出现在影视中、舞蹈上。现代的音响、多媒体以及光影设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陕北民歌登上了大雅之堂,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舞台音乐品质,也产生新的精神意象。

陕北民歌创作之“守”。陕北民歌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是它之所谓为“陕北民歌”的原因所在。例如语言、唱腔、用词等。陕北民歌的创作是依附于陕北方言的,有些民歌不用陕北方言演唱,就会索然无味。⑤所以要保持陕北民歌的音乐本质,也就是它的核心特色,就要强调“本质系统独立性与封闭性”,避免受到“它者”的干扰改变其根本属性。

首先要延续传统的唱腔和发音方式,保持地域腔调和陕北方言演唱的稳定,延续陕北民歌的独特魅力。音乐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语言与腔调是统一的,它的意义并非是单一的叙事,而是特殊的艺术情感的宣泄。因而,方言正是表达特定情感的特定之物,只有方言才能让听众有更深切、更地道的体会。

其次是要坚守传统歌词的语言构成方式。语言是构成作品不可或缺的符号要素,方言在展示陕北民歌的生动形象的特征上起着主要的作用。方言作为一种符号工具和意义系统,又是特定语言社团的生活经验和地方性知识的长久积淀,蕴含并且表现着特定的地域文化。陕北方言有自己的语意体系,它贴近生活,土色土香,带有泥土的芳香,质朴、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和幽默,诸如“糊脑孙”、“倒灶鬼”、“乡仡佬”等,这些方言用词特色鲜明,用词简洁、直白、朴素、热烈、夸张;再次“七七”、“六四”、“八八”等句式结构、比兴的运用,构成民歌独特的表现手法,双声叠韵词、衬词的运用成为陕北民歌最为显著的特征。例如歌词中“ABB”式的用词方式。羞答答、灰塌塌、憨愣愣、扑呲呲、忽撒撒等,都是陕北特有的摹声、摹色、摹形等摹拟形容词,形象、直观、传神,具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最后还要坚守陕北民歌的气质,也就是与黄土魂同质和同性的慷慨苍凉、强劲悠远的“西北风”气质,这种充满真情的声音又高、又长、直冲天际,飘洒四方。可以说,黄土高原是陕北民歌的“魂”,黄土地的质朴、雄浑、苍凉的自然美形成了陕北民歌的“精神基质”,陕北人民的率直的性情和独特的生活模式以及古老的民俗文化,形成了陕北民歌特殊的文化“意象”。几者共同构筑出陕北民歌独特的“范式”,成为中国民间歌曲历史长河中的典范。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在社会剧烈的变革中陷入“困惑”之中,面临生死危机。正是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会珍视和坚守,我们需要重新俯瞰我们脚下广袤绵延的黄土地,从自己的脚下丰富的文化矿藏开始深挖,细心地整理这片土地上所有的精神体系,探索每一条能让其在新时代中继续繁荣和发展的文化路线。在新民歌的艺术创造中,糅合现实历史元素和纪实性现代生活,赋予陕北的黄土地、陕北人民以及陕北人民的生活深刻的内涵和积极的精神意义,塑造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歌曲,表达的宏大热烈的华夏民族优秀文化品格。

(作者为榆林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和榆林市科技局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JK1851,sf13-26)

【注释】

①王克明:“从元曲走来的陕北民歌”,《延安文学》,2009年第6期,第213页。

②贾金亮:“陕北民歌的悲剧性风格”,《飞天》,2009年第12期,第106页。

③吕静:《陕北文化概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④吕政轩:《民歌陕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⑤张俐:“论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西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84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论播音主持工作的规定性特征
动画表演教学的认知及模式
从确认自身到解体自身
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与创作探析
自卑情结与文学创作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四驾马车”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