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开复:向死而生 我修的创业学分

2015-09-10艾诚

决策探索 2015年23期
关键词:李开复工场经理人

艾诚

从头顶光环、纵横国际巨头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到转型做天使投资人的创业者,李开复总是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一谈论起投资,他却呈现出另外一幅“面孔”——虽然依旧不离“梦想”,却不失务实、专业。

“天使”与梦想

温文尔雅的绅士,从不口出狂言,是很多人对他的印象,笔者也不例外。果然,这一点,在笔者与他的聊天过程中,充分显示出来。

当笔者向他发问:“在创业者身上,您最痛恨的缺点是什么?”他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对笔者的用词进行了推敲:“最痛恨的?我觉得不能说痛恨,因为要爱人所有的。”

凭借写给大学生的信,李开复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和精神导师,他也因此踏上帮助中国青年成长的道路。现在,他转身做天使投资人,成为了年轻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天使”。对年轻人,他好像无法开口说“痛恨”。

笔者只好转换了一些用词,“在创业者身上,您最不欣赏的缺点是什么?”“最不欣赏的缺点是不讲信用。”这次,李开复终于松了口。

随着沟通的深入,笔者发现,无论是职业经理人李开复,还是天使投资人李开复,无论是之前的“拼命三郎”李开复,还是现在“向死而生”的李开复,初衷仍然没有改变。谈起创业,还是那个心系年轻人梦想的“天使”。

不同于其他投资人,李开复出身于职业经理人,曾经在谷歌、微软等世界顶级公司任职高管。而后他将孵化器这种类似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的模式带进中国,创办创新工场,投资和帮助年轻人创业。对于创业,李开复既看到了项目本身的成长,更看到创业者个人的成长:“创业是很艰苦的事情,所有人性的弱点都会在创业的时候暴露出来。所以,创业也是不断克服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不要以为这是李开复酿造的一碗“心灵鸡汤”!事实上,在创业就是个人成长这点上,很多创业者深有体会,伏牛堂创始人张天一也认为“创业是一种修行”。

谈起与同学一起创业的好处,李开复更是“导师”味十足:“这一些人一定要有很好的默契和信任,所以我们通常会更喜欢与已经认识多年的人做创业搭档。比如说大学的室友,或者是多年的朋友,或者是在一起工作过的人。这样的有默契、有摩擦,有碰撞过、有冲突过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凝聚在一起,会更好。”

当笔者向很多投资人询问:创始人对创业成功和融资起到多少作用?几乎回答都是:决定作用。然而,李开复的回答风格却还是异于他人。

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总裁阎焱一直坚持“老大比团队更重要”:“我在中国投资20多年了,在中国的环境中,领袖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与阎焱的风格不同,李开复虽然也深谙商业社会之残酷,不会留给创业企业太多商讨的机会,却也还是有条不紊:“虽然有3个合伙人,但是要非常清晰明确谁是老大。因为在创业的时候决策是非常迅速的,没有时间来等待你,并不见得每次都要做正确的决定,但是一定要做决定。那么这3个合伙人里面谁是老大,最后决策谁拍板都是非常重要的。”

财散,才聚

如果大家以为打上“梦想标签”的李开复,不善于谈钱,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创新工场募集资金,他找的都是“大腕”: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环宇、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联想控股创始人柳传志、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以及来自硅谷银行、联发科等多位顶尖投资者。

在他“点石成金”下,资金“汹涌”而来:2009年9月,创新工场募资1500万美元;2011年8月,创新工场成功募得一支总额为1.8亿美元的美元基金;2012年2月,募得总额3亿元的人民币基金;2012年10月,创新工场又募得第二支总额2.75亿美元的美元基金。

具体到创业团队激励,李开复更是有精辟总结:“慷慨地把财散出去,人才就会聚拢”,而且,“对于最棒的人,创业者要愿意付出巨大代价去得到他。”

身为Google中国前总裁,李开复在Google工作多年,对其不惜代价“捍卫”人才记忆犹新。Facebook曾开出年薪加股权的诱惑条件,即大约10倍于Google的钱,试图挖Google的“角”。Google内部有清晰内部条款,前10%的员工,是公司之本。就算公司“着火”,带着这10%的员工,可以再创一个“王国”。对于Facebook想“挖”的10%的员工,Google开出与其相同的条件挽留。

人才是无价的,值得付出巨大代价去争取和挽留,Google和Facebook懂得这个道理,其他创业者也应该懂得。

对于创业公司激励团队,李开复给出的建议是发放股权,“因为股权的激励会更大于薪水”。

为什么股权激励优于高薪水?虽然长期身处跨国企业,李开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转变看得很清楚:10年前,很多人不了解股权的价值,更希望拿到高薪水。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上市,股权激励“制造”了很多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也刷新了人们对股权价值的理解,激发了人们对股权的向往。

股权确实是个好东西,对得到股权者如是,对分发股权者也是如此。创业者给创业团队分配股权,相当于许诺后者一个有“钱力”的未来。

如果创业团队拿的是高工资,不仅会给创业企业造成经济负担,而且随时可以在拿到当月工资且心生不满时“走人”,但是,股权不会马上兑现,即使你有离开之意,有股权牵扯着你的脚,恐怕也难以行动。

即便股权是最适合创业公司的激励手段,如何以股权调动创业团队的积极性,李开复也琢磨出一些“道道”:“给了股权后,还要确定他未来还有期望的空间,不要一次性全部给到位。”

笔者明白他的意思,不要一次性填饱创业团队的“肚子”,要留下一些遐想的空间,以便持续激发后者的积极性。

不要老想找“大管家”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李开复曾经引用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坦《未选之路》中的一句话,为自己开创创新工场做注解。

开始之初,创新工场“天使基金+孵化器”的混合体模式,确实引来质疑纷纷:创业是否能被规模化生产?没有本土创业经历的李开复懂创业吗?创新工场占股为什么远高于国外孵化器?……

2015年9月,创新工场成立6周年之际,对投资项目进行了盘点:共计投资2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接近4亿美元,其中已有12个项目退出。投资公司中估值过亿美金的项目超过25个,最高估值的项目是美图,2014年估值超过20亿美元。

这份成绩单,完全可以作为对外界质疑的有力回应。

作为一位创业者,面对初创公司混乱的局面,笔者时常感觉力不从心。有人提出建议:为什么不聘请一个更专业的CEO帮助管理公司?

然而李开复却不主张创业者寻找职业经理人打理公司:“一个顶尖的人才,他为什么要被你招进来,做你的‘大管家’,让你做大老板,他为什么不去创业呢?”

身为曾经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自然最明白一位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心态。要不然,他本人不会在2009年9月离开任职4年的Google,创办创新工场!

“要是这位职业经理人没有创业的心思,只想踏踏实实‘打工’呢?”笔者再次追问。

“那他为什么愿意放弃待遇更高、管理更规范的成熟公司,自降身价来到一家朝不保夕、前途未I、的创业公司?没有人比自己对自己的创业公司更负责!”这是笔者从李开复那里得到的最终答案。

自2009年,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以来,接触过的创业者不计其数。其间,因为健康问题,他暂别创新工场17个月,但是,2015年3月5日病愈归来,就与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隆领投资创始人蔡文胜联合发起面向互联网创业者的创业辅助公益计划“群英会”。

他深知一旦投身创业,就不能想着“享清福”:“你要是真的想创业,有主人翁感,那你就要学会管理这个公司,决策由你来做,不要老想找‘大管家’。”

企业其实也是。一旦选择这条“人迹更少”的路,就等于踏上一条不归路,除非选择放弃。

对话

问:您作为投资人,最大的焦虑是什么?

李开复:创业公司走上一条明显会失败的路,但是又不得不让他失败,因为只有失败之后才知道去学习。

问:投资对您而言,是最快乐的事情吗?

李开复:不是。我看到创业者的成长,和他们的梦想能够实现。哪怕不是我们投了这一轮,哪怕我们是帮助了他,而他是拿了别人的钱成功的,我都会很快乐。

问:对于您的新书和纪录片《向死而生》,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李开复:要去体验世界的美好,真的要心存善心,为创业者也好,为自己也好,为家庭也好,心怀感恩,不求回报,顺其自然。

问:如果有一天,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您希望怎么被记住?

李开复:我离开这世界的时候,其实我并不在乎谁还记得我,因为任何人,他被记住也是一个非常短暂的事情。只要我做了我该做的事情,我为世界留下了哪怕一点贡献,然后我把足够的时间给了我爱的人,我用平和的心态,一种博爱的心态,一种感恩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猜你喜欢

李开复工场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手艺网+手艺工场
做企业的“技术合伙人”——访联创工场CEO及创始人刘猷韬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病”变的李开复
“病变”的李开复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每天举一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