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帝也无法让人间重新洗牌

2015-09-10July

南都周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交织罪恶女工

July

90分钟内群戏交织,箭在弦上,把人物呼吸的空气抽丝出来,都能绕成紧勒观众咽喉的绳索。

好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总在揭露人性之恶时拥有无穷丰沛的灵感。《罪恶之家》的原著创作于1946年 ,是伦敦西区三大名剧之一,经典的光芒穿越了大半个世纪后,依然可以像一盏炽热的灯,让现代人的灵魂在诘问下无处遁形。

螺丝壳里摆道场,情节够扎实,表演够精湛,全程无尿点。90分钟内群戏交织,箭在弦上,把人物呼吸的空气抽丝出来,都能绕成紧勒观众咽喉的绳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罪恶之家》最后20分钟的反转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如果说前70分钟我们获得的是悬疑的快感,这个结尾会让我们服用后的反应变成冷汗飕飕、如鲠在喉,但请放心,这种反应是良性的。

资本家的订婚晚宴,因古尔德探长的不速到访而被打破。探长只用了两个道具——被害女工的照片和日记,加上蒙太奇的“逼供”手段,就让这一家子对各自的罪行供认不讳。女孩原是资本家老爷的女工,因要求提薪而被驱逐;她也是小姐倒霉时遇到的售货员,因不合时宜的笑而被要求辞退;她还跟准女婿有过露水姻缘,却被始乱终弃;她是少爷的孩儿他妈,又不愿接嗟来之食;因之向夫人主理的慈善机构寻求庇护,惨遭拒绝。在无巧不成书的轮番碾压下,女工卡在各个身份所处的弱势上,受尽这家人对她的打击。剥削的贪婪,虚荣的嫉妒,骄纵的自私,懦弱的顺服,虚伪的道德,联合起来,就启动了 “凌迟”的程序,将她送往绝路。

故事若在此处戛然而止,就只不过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式的“群戮”戏码,然而最后20分钟才是真正的图穷匕现,老爷在电话里查无此人此事之后,被榨取出来的那一丁点悔疚和罪恶感烟消云散(或者那点悔疚也只是对仕途与前途的担忧),整个家庭再次恢复狂欢,丑恶的嘴脸比他们所犯下的罪更令人不齿。

将所有的巧合安排在“一家人对一个人”无非是艺术表现手段,这名女工可以是现世里步履维艰的弱势群体中任何一个人,而集中在一个家庭的心魔与孽障,也丛生于全人类的渊薮。剧本刻意降低了女工本身对命运拨弄的反抗,像在调试试验的反应条件,我们透过上帝的视角看到人性在显微镜下的花式表演,感到面红耳赤。这并不只是旧社会的哀鸣,即使到现在,为富不仁依然有,恃财(权)行凶依然有,骄纵跋扈依然有,虚假伪善依然有,色令智昏依然有……《罪恶之家》是寓言,也是预言,因为不管时代和时局如何变迁,人性的进化还是很慢、很慢,人性里藏着不见底的暗角,依然是步步迈向没有光的所在。

该片以“为什么相信上帝,因为不能相信人,总得相信点什么,不然会无尽地坠落”作为首尾呼应,在古尔德探长身份的指向上,给出了呼之欲出的答案。这是上帝的法外审判,注意,是审判,他既没有对这一家人制裁,也没有对自杀的女孩进行救赎,侥幸的仍旧侥幸,丧命的还是丧命,对人性仅存的一点希望泯灭之后,垂怜的眼神变得绝望,上帝也选择了背过身去——这是最讽刺也最刺痛的地方。

单就罪恶之家犯下的罪来论,谁都不算亲执手刃的刽子手。剧本的张力也在于此,资本家一家的罪,是法律无法直接定罪的罪,是上帝呼唤不了自赎的罪。这就好比对利益的攫取,私欲的膨胀,对道德的漠视,对异己者的排斥,在情与理上越矩,皆不违法,但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我更倾向于这部片并非局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吃人”的阶级问题,而是种种“个人维护个人利益”的举动构成致命重击的种种相因,故事要讲的就是这种关联性——“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生命互相交织,我们并非独活,而是对彼此都负有责任”,然而这种源于高度道德自制与自省的责任感,即使放在标榜文明的现代社会,也只能被认为是理想主义。所以真正让我们心塞的,是上帝在影片内的告诫以及我们在影片外疾呼的公平与正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社会的进步几乎都建立在“此消彼长”的丛林法则之上,就连上帝也无法让人间重新洗牌。我们如何越过隐性或显性的樊篱,圆融于一个全面共情、共感、共责的社会:给贫穷以尊严,给权贵以仁慈,给弱者以底气,给狂徒以信仰,这将是人性臻于更高层级的艰深而漫长的功课。

猜你喜欢

交织罪恶女工
欢愉印花
纺织女工
皮带女工
罪恶
几何映射
交织冷暖
建筑女工
抓小偷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