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学角度谈新闻传播机制的创新

2015-09-10刘悦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机制

刘悦

【摘要】在当下新闻传播多元化的时代,新闻传播机制已成为人类生态平衡的子系统。本文从政治、文化、教育与行业这四个方面探讨在人类生态系统中如何进行新闻传播机制的创新,以求利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机制的长效运转。

【关键词】生态学新闻传播机制创新

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成为主流趋势。作为媒介系统的主要传播方式,新闻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时效性、准确性、舆论导向性都是助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特征。然而,在新闻传播方式娱乐化、信息虚假化、治理松懈化的现状下,新闻媒介已经趋于大众化、全民化。这种现象致使新闻媒介主导权弱化,新闻信息的传播机制管理与创新的力度也因此亟待加强。

近年来,生态学理论已被引进和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去,媒介系统也不例外。作为社会生态环境支系统的媒介系统,其生态环境将影响到媒介顺利运作的制度、规范、理念、方式以及发展水平。如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广播和电视的产生打破了以纸媒为主要方式的大众传播时代中空间和时间的桎梏;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更新更是将新闻传播的速率、效率、品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档次。而在新型的社会环境中,新闻传播媒介应该以生态的价值观、文化观、教育观为主要人文导向,创新新闻传播相关的政治、文化、教育以及行业机制,促进新闻传媒的更好发展。

一、新闻传播机制在政治生态环境中的创新

1、管理机制创新,体现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在新闻的采编、剪辑、播出的运作流程实现透明化,对所采编信息的真实性要有保证,审核制度要完善。另外,政府职能部门的相关运作应该实现科学民主化的决策,尤其在是新闻素材的选编过程,应该经过理性的沟通来形成公众舆论意见和权力机关决策之间的顺利进行。例如2014年末在微博上被传的沸沸扬扬的“民大教授强制学生行贿”的话题,几天之间浏览量达到5000万,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生与毕业生组织了关于在校教授萨茹拉的受贿举证,校方与当地教育部门开始对萨茹拉教授受贿事件介入调查。

在萨茹拉事件中体现出的是政府职能部门迫于网络传播的压力而对事件本身做出处理决策。就网络新闻、谣传新闻而言,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及时给出正面的回应与积极的态度,着手调查其真实可信度,给予取证权利与事件,最终给公众以满意答复是维持新闻媒介在政治生态环境中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服务机制创新,体现公民权益

新闻传播的服务机制在维持政治生态环境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传媒行业已不仅仅是为公众提供新闻来源,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一功能。现在新闻传媒更多的是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提升而服务。在传统意识中,人们普遍认为新闻是不可逆的,具有真实性。“呼格吉勒图”事件一时间在网络上占据各热搜榜达数日,各大媒体、报纸的头版头条也在更新对案件的处理状况。此案件受到如此关注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众对已经判决的案件现在受到质疑甚至推翻而在意识中产生的极大震撼以及全新的对新闻媒介的审视。

作为媒介应该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去质疑、在责权范围内取证、对所报道事件要做到准确无误,举证充分,不误导受众,始终站在受众方,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使话语权、满足知情权的最重要媒介。新闻应该成为政府以及执政党了解民生动态,为民生服务的主要连接线。这要求新闻媒体人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也要求传媒人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将服务对象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来。设立相关的服务机制,如设立举报机构,发现不良媒体人和媒体单位,可以进行举报。设立监督服务部门,对于歪曲事实真相的虚假新闻应予以查证处罚,透明化处罚条款和力度。让新闻服务成为帮助受众提高生活质量的手段,成为生态的良性循环的有机事业。

二、新闻传播机制在文化和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创新

1、在文化生态环境中的创新

在文化领域中,新闻传播的主要表现就是思想的交锋。受众会对新闻传播中的价值观产生共识,也就是社会意义上的“公意”。这种共识在网络新闻传播媒介中更为普遍。所以要求在文化生态环境中新闻传播机制更要具备理性、辩论性和差异性。新闻资讯大量增加不一定能够引起受众的“共识”,受众反而可能会对大量扑面而来的无辨识度的新闻采取逃避态度。“传媒内容的低速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大众需求现实化和内在生命空间的放大。”①这就要求在市场化进程中,创新新闻传播的文化机制,加大本土文化特色素材的挖掘,深入新闻内涵的传播,除了就事论事的客观陈述以外,更应该延伸出长远的预防预警、治理管理的机制。

2、在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创新

在教育生态环境中最可持续发展的是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新闻在职人员的职后培训都应该予以完善。所以要求我们的教育系统对于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在充满人文精神的前提下,做到让学生能够驾驭新型信息手段,能够在时代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走在媒介更新的前沿。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人才不断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才能让教育生态达到平衡。

三、新闻传播机制在行业生态环境中的创新

新闻传播机制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行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不论是在完善媒介机制方面还是在规范科学的传播机制方面,亦或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的处理方面。

1、完善媒介传播机制

媒体的责任“不能单纯由社会道德的力量来赋予,更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上赋予,靠法治还媒体一个健康而清明的报道秩序”。②所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应该是媒介传播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保障。如新浪微博发布新闻的相关法律法规已有明文规定,凡转发量超过500条的不实言论,其发布者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相应的法律法规应该更加完备详细。同时,传媒制度建设也应提上日程。在特定时间中,新闻媒体被权利机构赋予相应的合法外衣,其更应该在媒介传播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例如媒介应有的道德规范制度、相应的管理条例制度等等。

2、制定生态化的科学传播机制

在现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几个维度出发③,新闻媒体科学传播机制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科学的互动传播机制。大众媒体将未经筛除与遴选的新闻传播到社会中,熟知新闻传播运作路径的媒介专业从业者加以编码、编译、筛选、剔除后再加以输出。这样就能够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新闻媒介与大众媒体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利于科学的传播新闻内容,防止传播过程中对新闻的误读。目前新闻媒介与大众媒体的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并未完善,对于处于生态化环境中的新闻传播内容更是鲜有涉及。所以新闻部门与科技发展部门应该建立联系,与学科界前沿技术人员、科技记者、科学家之间加强沟通。鼓励科技人员走进新闻媒体,讲述科技精神与科研过程,除此之外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科技支持与科学精神传递。

(2)健全新闻传播内容把关机制。新闻的科学传播主要还在于新闻时间内涵的把握,在新闻传播上不仅要做到大众化、通俗化,同样应该将科学的本质与规律纳入到新闻事业中去。科学加工新闻素材,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进行信息的深入扩张,使新闻传播事业成为促进整个人类终身学习的生态型保障事业。新闻传播的内容要蕴含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杜绝伪科学的虚假信息。在新闻传播媒介中,应该有科学家以及教育家的加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完善相应的新闻播出的最低质量标准。并且做到完善后期的处理跟踪工作,在科学建议提出改善后,追踪现状是否得以改进,其过程都应该呈现在后续新闻报道中。强调新闻“责任人”制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建立层层把关,层层审批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科学性,达到科学与人文的高度统一。

(3)健全新闻传播话语转换机制。要以生态的角度去理解新闻传播,就应该给新闻传播以更加人文更加自然的传播方式。这就要求新闻媒介与科学界专家进行沟通,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进行话语转换工作。将新闻传播中较为艰涩难懂,专业性知识过强的部分进行转换,使受众易于接受与理解。除此之外,还要担当起科学转化新闻传播语言的责任。这需要传媒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也需要科学界主动与媒体对话,通过媒体或亲自向公众传播正确、科学的新闻信息。④

(4)健全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事实真相,能动的改变现存的事实,更好的生存与生活。然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力不一定深入。这是由于新闻传播的效果反馈机制并未建立。这要求我们站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上,分析受众的期望、认知与心理结构及其能动性,建立起科学的新闻传播与大众媒介之间互动的传播机制,关注社会各方面最新的发展动态,引进先进的传播理念与技术,制定健全的理论框架加以实践和推行。

(5)健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机制。新闻传播中时常出现突发事件,如何第一时间以最佳方式恰当处理并得到良好效果是极考验媒体人的反应机制和专业素养的。这不仅要求政府职能部门、新闻管理部门建立起预警、应急机制,更需要第一时间区分事件性质,进行合理报道。除此之外,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还应倡导人文关怀,遵从道德伦理,所以应当建立自律机制,以“信念”作为避免其行业生态性心理失衡的支撑。

参考文献

①曾军辉,《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传播研究——以中央电视台和新浪微博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②任壮,《建立健全我国国内突发事件新闻传播机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

③谭冰心,《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电视民生新闻解读》[D].广西大学,2008

④孔大为,《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机制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