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拍客对塑造景观社会的影响

2015-09-10徐蓓蓓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景观大众

徐蓓蓓

【摘要】拍客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对现存的“景观社会”有构建和消解的作用。拍客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补充。

【关键词】拍客景观社会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国民经济水平大幅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和改善。大众在争取政治生存空间、言论表达权利等方面也有更高的期待。人们迫切地想寻求一种渠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加之,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使这种期望得以变成现实。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新增网民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2013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新增网民的第一来源。2005年,拍客天下网在中国率先提出了“拍客”理念,它的出现为喜欢拍摄照片、视频的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供发布分享、交流的平台。随后土豆、优酷、酷六网等视频网站的出现更扩大了拍客网上活动范围。凭借着如此便利的硬件、软件设施,拍客的发展如火如荼。

“景观社会”是法国思想家居伊·德博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日常生活里通过媒介获得的“真实”只是表象或者是被塑造了的真实。景观就是由商品关系主导的社会的表象,也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和各种形式政府达到政治目的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景观社会”和读图时代是如影随形的,图像就是塑造“景观社会”的主要渠道。图像属于语言的一种,它不像阅读文字需要受众有相应的文化储备,它具有直观性真正实现了“平等”。无论文化水平、民族、种族、语言都能对图像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一、拍客对景观社会的构建

拍客上传共享的照片、视频对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的景观社会有积极作用。

首先,拍客培养了“景观社会”中大众的图像思维。在“景观社会”的理论中,大众传媒中的内容是具有“单向度”性质的,其中,包括图像。“单向度”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大众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即意味着受众没有反馈的渠道和意识,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来自大众传媒的传播。同时,受众的信息收集渠道单一,只能依靠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所呈现的世界深信不疑、无条件信任。这种情况是危险的。二战期间,希特勒政府通过广播大肆宣传民粹主义,民众受到他的操纵,拥护他对于犹太人惨绝人寰的屠杀。由此可见,大众媒介虽然标榜自己为公平的“第四权力”,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它必然会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的压力。

由于缺乏图像语言的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众对大众媒介呈现的世界完全信任,不再从别的层面来证实这些现象。拍客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们拍摄的照片、影像是真实发生的。他们的内部加工(机位、景别、内容等都代表制作者的观点)往往也是与普通大众的视角相一致。这样,图像所反映的内容更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和支持,在报道新闻时可以起到一种补充作用。在拍客的作品里,我们总能看到社会的阴暗、负面。从而,我们对这个社会还是有自己的较辩证的、理性的认识,完善内心对社会的认识。

其次,拍客构建了“微观景观”,是宏观意义上“景观社会”的补充。旧有的“景观社会”是由大众媒体塑造的。专业化的设备、播出渠道都由媒体掌握,因此,媒体制作的内容就决定了受众收听(看)什么。由于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媒体制作的内容大都涉及社会的上层和精英文化。至少,在上世纪末,广播、电视里的新闻视角是向上的,对于大众的拍摄则采取俯视。民生新闻出现后,大众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主体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公众的政治生存空间和话语权是受到压制的。

拍客出现后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新闻播放渠道的局面。数码技术普及和网络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的大众阶层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他们希望能在媒体上有话语权,这个愿望终于可以借助数码产品和网络平台实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成本不断降低。手机、电脑、iPad这些曾经的奢侈品也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他们利用这些设备随时随地拍摄,然后上传至网上。这些图片和新闻构造了一种细致的“微观景观”对旧有的“宏观景观”是一种代替、补充或修正。

第一,专业化的传媒集团因为人力、物力有限,他们不可能知道发生的所有事件或者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赶到事发地采写。这个时候在事发地现场、附近的拍客就作为报道的主力军出现。他们用自己的摄录设备进行拍摄,在网上分享,引起公众的注意,这就对媒体报道新闻事件形成一种代替。如果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能够激发传统媒体的后续跟进。

第二,记者采访新闻势必会有详有略,现场的拍客从自己的视角进行拍摄。重复的内容是对媒体上的新闻的证实,而新的、没有报道出来的内容是对原来新闻的补充。受众综合考察,就能给事件做一个基本的、较为全面的考量。

第三,记者个人深入到现场采访会有片面性。作为个人,他的认识能力、专业能力是能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内容、质量的。然而,拍客的数量是巨大的。众多在现场的拍客都将现场的画面拍摄后上传到网上,供网友点击浏览。网民在众多的新闻素材中,综合分析就能分辨出其中真伪,这对媒体新闻是一种修正。

拍客的出现是对“景观社会”的一种完善,同时,它的出现对于旧有的“景观社会”也能起到一种消解作用。

二、拍客对景观社会的反叛

拍客的诞生对于旧有“景观”具有消解作用。它主要对既定的、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产生这种消解作用。

首先,它在政治方面的消解作用。网络媒体对于反腐来说是一把利剑,近年来,网络反腐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拍客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一支生力军。在传播学中,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一个角色。官员在面对记者和摄像头时,就会不自觉扮演一种廉洁奉公、为民服务的角色。相比之下,拍客在日常生活中更能接触到官员的真实一面。他们把官员的形象、动作、语言摄录下来公布在网上,网友点击观看,引发热议,随后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促使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经过调查发现,拍客拍摄的对象绝大部分都是存在渎职情况,例如:“微笑哥”、“表哥”等。这在一定层面上对于国家廉政建设做出了贡献。

拍客不仅能服务于国家反腐,而且能够培养大众参政议政的自觉性。之前,大众媒体对于受众的态度是俯视的,是一种宣传、说教的态度。同时,营造一种娱乐化的氛围,大众长期浸入在娱乐化的氛围中,失去了对政治的关心和参与。拍客把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在网络平台,其他有相同政治诉求的人就会跟帖支持,在经过不断的点击、回复、“顶”之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最终促成事件的解决,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其次,在商业层面上的消解。当前社会属于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时代。受众消费的实质已经由物质消费转变成符号消费。广告就是一种符号,在后现代社会里,广告就成为产品的代言。在一定程度上,广告拍得成功就意味着销售成功。说到底,广告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视线,被吸引住视线的受众产生购买行动就变成了该产品的消费者。那么,画面、构图、叙事结构优良的广告自然就能吸引住受众。

大众在用摄录设备进行实际拍摄时就会意识到光线、背景等都能够影响到拍摄出来的实际效果。由此可以得出,广告的内容是不足以完全信赖的。受众在购买商品时也就不会单纯考虑广告、符号效果,而是将实际功效和成本进行综合考量。广告塑造了商业景观,引起了大众对身份、地位的欲望和追求。拍客出现有利于消解这种商业景观,将理性重新带回到受众中去。

最后,对于文化层面上的消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在大众传媒时代,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带有复制性。它掩盖了资本主义对劳动群众的压迫和剥削,带有欺骗蛊惑性。因为大众传媒批量生产文化产品,千篇一律,没有差别。同时,节目内容是娱乐性极高的,表面上是放松劳动者工作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实际上是用娱乐麻痹大众理性神经,掩盖社会的阴暗面,消解大众的反叛精神。

拍客现象却不同,他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的拍摄内容,每个拍客拍摄的内容都不一样,着重点也不同。这就给受众呈现出一个多彩缤纷,多层面的世界。受众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视频观看。就认知外部世界事件的数量来说,网络世界发挥的作用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在这个层面上,拍客消解了旧有的文化景观,一种泛娱乐化、单一、同质化的景观,塑造了一种多极的文化景观。

结语

社会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民众的精神追求就有更高的期待。他们期望能有渠道来发言,实现参政、论政的目的。因此,拍客的出现是必然的。

拍客对于原有的“景观社会”既有构建也有消解。完善了旧“景观社会”中受众的批判、理性认知能力和构建了“微观景观”,消解了旧“景观社会”里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观,促进“新景观”的生成。拍客的出现固然带来了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变革,改变了人们以往固有的认知思维模式,重构了“景观社会”,但是,我们依然要清醒认识到拍客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在拍客管理上的盲点也要有针对的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①王欢,《都市拍客对新闻摄影的影响》[J].《传媒观察》,2011(7):26-27

②王猛,《拍客问题探索》[J].《新闻实践》,2008(11):58-59

③潘元金、曾来海,《从美国“公共新闻”运动看我国的网络拍客传播》[J].《东南传播》,2013(3):7-10

④李琦,《电视科技传播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新闻传播》,2003(7):22-24

⑤曹爱民,《读图时代的拍客—基于文化的视角》[J].《现代视听》,2012(12):33-36

⑥梁桦,《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1(4):32-33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景观大众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大众偶像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