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2015-09-10郭诗奇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洞察力关键话语

郭诗奇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是我国电视最为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电视新闻评论主体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动者和实施者。电视节目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而电视节目的新闻话语是将视听元素相结合,从而分析现象,发表见解。不同的新闻评论节目由于自身各项条件的不同,在新闻话语方面也相应具有很大差异。本文通过对《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的比较分析,对其新闻话语运用的异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深度国际新闻话语题材视听元素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1、新闻话语

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维度研究新闻话语。他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的报道。他还认为:“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们原先的认知系统合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者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具有我们所定义的话语的所有特征:首先,新闻话语无论在语义还是语用上都是非常连贯的;其次该种话语是一种交际形式,而这种交际形式是发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

2、样本选择

(1)《关键洞察力》。2013年3月6日起,每周三21:20黄金档,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开播。节目首度将微表情概念引入新闻栏目,以微表情切入,以人物关系串联新闻事件、探究新闻真相,让老百姓看懂时事新闻不再是难题。主持人为臧雅菲。

(2)《深度国际》。《深度国际》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新闻纪实栏目。内容打造新闻纵深影响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紧跟时事,深度解析,时长45分钟。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对国际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对未来世界格局有影响的事件、涉及中国或与中国关联的国际事件,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以此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探究两档节目在新闻话语方面的异同点。在资料收集和采信方面,本文搜寻了2014年8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的所有节目,共搜集到《关键洞察力》样本数为16期,《深度国际》样本数为17期。

本文将从节目形态方面,对两栏目的新闻话语进行比较分析。所谓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也将从新闻题材、叙事元素等方面,依次展开分析。

二、对比分析

1、题材对比

在表1与表2中,通过对两期节目题材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话题范围不同:《深度国际》以美日俄为主要关注点。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了把其放在报道的重要位置。地缘政治的缘故使得对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关注,在亚太地区又尤其以中日、中俄关系为重,因此也把这两个国家摆在报道首要位置。《关键洞察力》除报道美日俄外,同样关注亚太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阿富汗,印度,选题范围更广。

(2)标题形式不同:《深度国际》其中央台节目的性质决定其在标题上采用陈述句的形式,以凸显其稳重。《关键洞察力》标题较为灵活,以问句形式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3)切入点不同:《深度国际》视角较广,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为报道对象。《关键洞察力》视角较窄,以国家领导人为报道对象,然后进行展开。

2、视听元素对比

视听元素是节目叙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包括图像,字幕等。听觉元素包括解说词、音乐等。完美的视听元素组合可以使节目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虽然同为国际新闻评论的两档节目,但是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对于视听元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关键洞察力》的视听元素远比《深度国际》丰富。

选取《关键洞察力》12月10日的节目:“日本闪电大选安倍得失几何”为分析样本。在这个时长43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出现频率为18次。三个嘉宾阐述自己观点,进行互动。嘉宾1:庚欣,讲评20次,配以视频短片2次。嘉宾2:苏晓辉,讲评25次,配以短片2次。嘉宾3:徐静波,讲评29次,同时配以短片3次,节目过程一直有字幕。嘉宾评论时长占总时长2/3以上。视听元素多元化,三个嘉宾互相讨论,阐述观点有利于互相启发,并且各自风格不同,魅力不同,使得节目更有看点。

选取《深度国际》12月12日的节目:“美国:被引爆的黑色愤怒”为分析样本。时长42分钟。整个过程以短片为主,占3/4总时长以上,主持人出场7次,平均每次不超过20秒,短片过程中插入嘉宾金灿荣讲评12次,平均每次不超过40秒,字幕一直存在。这个节目在形式上较为简单,短片为主,讲评为辅,以短片的选取和配置来阐述观点,再加以嘉宾少量点评。

两个节目根据自己的受众群和节目定位不同,各有风格,《关键洞察力》重点在于嘉宾解说和互动,辅以时长较短的短片,视听语言丰富。而《深度国际》重点在于短片,辅以嘉宾少量观点,但短片也不是单纯的新闻报道,其通过新闻的组织也能表达其视角和观点,同时也能达到时评的效果。两者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节目形式组织方式,在观点表达效果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两档节目的新闻话语各方面做的对比,我们也发现出两档节目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虽然都是时事评论类节目,在节目形态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面对的受众不同,在具体操作上,两个节目各具特色。

两档节目的相同之处有以下四点:采用口播评论与图像评论的复合组合,力求突出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采用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力求建构完整的媒介生态链条;话题分析层层深入,由主话题延伸到多个次话题,有深度;注重互动,力求突出节目效果。

两档节目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对于《关键洞察力》来说,与《深度国际》相比,它更加偏重言论与互动,它具有以下特色:以其实而不华的风格及犀利的言论,为受众提供思想的角度和观点;节目样态摆脱单向评说方式,力求形成平衡的话语场;注重互动的人际传播;在固定的节目形式下,采用灵活、自由的辩论,观众在观点的碰撞下受益。

而对于更加偏重新闻的《深度国际》来说,它具有以下特色:以其严密的逻辑性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为受众“呈现最质朴的新闻”,背景历史的宏观叙事,结合权威专家的解读;利用图像评论的优势;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姿态、语气等非语言符号较为严肃;把一个新闻事件放在历史时空的纵深视域中去考察,注重事件外部驱动力不用单一的尺度和单一变量去衡量事件逻辑的或然性、必然性,而是对多维度的关联信息进行放大或者萃取,找到符合历史逻辑而非生活逻辑的阐释;视听元素更为丰富;中英文字幕。

结语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对特定新闻事件的分析和阐述,提炼出该事件的普遍意义,从而发挥着认识事物本质亦或是防微杜渐的作用。《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节目都是通过对国际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引起受众的思考,让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不同的节目由于各种原因,它们的新闻话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而如何用更加有特点的新闻话语来做新闻评论节目,让节目更有特点,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每个节目的制作人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②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洞察力关键话语
画与理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智勇双全,秀出你的Freestyle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你的洞察力怎么样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无与伦比的洞察力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