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中国家庭社会交往形态的再造

2015-09-10符欣蕾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庭交流

符欣蕾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家庭社会交往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本文从互联网对家庭社会带来的冲击中探索家庭社会交往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社会交往形态

一、信息视角下家庭交往方式的螺旋式演变规律

1、语言传播时代的交往方式

(1)人类最早的交际工具“语言”。在语言传播时期,人类的交往以及信息的传播都是借助语言媒介来完成的,语言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然而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在传播及时、生动的同时,伴随着易逝性、随意性等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的信息也无法被保存下来。由于缺乏具体的契约,语言的交流就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稳定性,语言交流的随意性带来的也是人类交往的随意与不稳定。

(2)语言传播时期的“家庭”交往形态。在最早的家庭形态“血缘家庭”出现之前,人类原始初民的状态是血亲杂交,族群内部无辈分和伦理道德的限制。马克思在研读《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笔记中写到:“最古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此时人类的沟通方式主要依靠语言传播,而由语言所构建的家庭社会关系是种模糊化,不稳定的状态,语言无法长期有效地规范人类的行为,也无法作为一种公认的准则使家庭内部成员有效遵守,因而对于“家庭”间交往形态也不会有清晰的划定,一切交往交流都是随性,随机的发生,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

2、文字传播时代的交往方式

(1)文字在家庭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体现。与语言传播媒介不同,文字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家庭社会交往打破空间的束缚,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保存价值。家庭交往最为鲜明的例子是“家书”,其一直作为人们向远方亲人传递思念的信息交流媒介。已出土的最早的家书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个士兵之手,“书信的内容是向兄长与母亲问安,汇报自己正在淮阳打仗,同时希望家里能够火速寄衣寄钱等等。”文字在远距离家庭交往下承担了寄托思念,传播异地信息的功能。然而书信交流方式需要一定的成本,需要信息的传递效益得到最大化体现。文字传播虽打破空间限制,但仍受距离远近的制约,因而信息传递会出现滞后性的特点。

(2)文字传播的相对稳定性——家族意识形态的一脉相承。文字的运用使信息得以保存,随着时代推移被予以提炼总结,一些家族内部中形成“家训”,就是通过文字传播的形式形成时空延展下的交流,不过这种方式下的交往是单线的,无法形成互动,是种相对而言固定不变的信息传输方式。另一种具有一脉相承特点的是“行辈字派”,即在同一个家族中,名字按辈分来划分。一般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制定,常编成吉祥话甚至是诗,把其中的字作为同辈之间名字中相同的一个字。一旦被输入族谱,就几乎不再更改,稳定地传递,同时也带来家族关系的相对稳定。这样的一种传承方式使同族的后代们在交往中可以直接根据名字来判断出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名字成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一种关系纽带,文字也成为了家族意识形态的传承工具。

3、互联网时代的交往方式

(1)彻底打破时空限制的交流。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地传递、获取信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快速,语音功能使得语言的传播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展现;交流数据可获得存储,使文字的传播缺陷得到弥补和进一步升华。网络也使人们的交往更加自由化,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也扩大了用户虚拟社交的交友圈。一些软件利用LBS技术,根据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网络交友选择,如:微信附近的人功能等,这些功能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更为便捷,同时也是对以往现实中交友方式的一项大的突破和革命。

(2)交往的便捷带来不稳定因素。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速便捷的交流体验的同时,也给家庭成员内部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有研究表明,互联网普及率对离婚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民的上网行为影响了中国家庭的婚姻稳定,上网行为引发的婚外情是“中国式离婚”的诱因之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认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廉,网络提供的直接交流让已婚人士更容易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聊天对象,或是通过网络同现实中的异性朋友产生更多交流,就会容易迷恋网络或因“网络情人”而疏远与配偶的交流,造成夫妻情感淡化,关系紧张。除此之外,许多网络游戏平台也为玩家提供虚拟的“结婚”类服务,使得一些迷恋游戏的现实生活中的已婚人士在游戏中“出轨”,这些都是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家庭交往中的不稳定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庭交往形态

1、信息终端掌握决策权

网络的普及使信息成为影响家庭决策的因素。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将最有用的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传输给用户,因而掌握的重要信息越多,就越容易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家庭出行计划中,掌握飞机票,高铁票等价格信息的家庭成员可以衡量更多的因素来决定出行方式,同样也更容易筛选出合适的住宿信息,或者制定游览的景点路线等。在为家庭成员添置物品时,相同的产品在实体店和网店中的价格,甚至是不同网店中的价格都有差异,那么掌握更多价格信息的家庭成员就可以挑选出性价比更高的店铺来购买。

2、代际间的互动

在以往的家庭形态中,长辈一般会掌握家庭话语权。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的知识得到爆炸式的发展,年轻人更容易接触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更为丰富,从而产生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对城市家庭生活的交往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不同年龄层、社会层对互联网也有了普遍的使用,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种身份的轻松化,亲子现实生活中一本正经的交流方式被朋友圈的点赞行为所冲击,亲子双方也可以通过彼此在公关空间发表的信息来了解到对方所处的状态,或在一些排名类游戏中相互竞技,互联网使得远程交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亲子间的交流方式呈现出平等、轻松、多元化的倾向。

由于现实中身份、年龄等属性的不同,亲子双方网络中的交往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父母接触到的流行元素相对更少,在网络语言、表情的使用上时常会显现得较为正统和严肃,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呆萌”的状态。同时亲子朋友圈的展现状态也呈现出许多不同,父母更倾向于转发链接等方式,内容也多涉及一些教育、安全、养生类等话题。

3、新家庭的诞生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认识的交往方式大多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和婚姻介绍所的交友服务。过程复杂,成本也较高,对双方而言反而成为一种稳定的保障。互联网节省了中间流程和中介成本,甚至也有专门提供男女双方交流认识的免费网站,可以个性化搜寻到最合适的人选,从而家庭的组合方式较以往而言产生巨大变化,也使家庭内部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交流方式的方便快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家庭的裂变与重组过程。网上的交流会孤立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人们花费在网络中的时间增多,现实生活中家庭的消遣功能变少。网络世界中的自由交往造成道德约束机制的减弱,夫妻双方都可以向陌生人倾吐生活中不愉快,无意间会造成家庭隐私的泄露,激化家庭矛盾。夫妻也可能在互联网中寻求到知己,对家庭生活产生更多不满和抗拒,最终重组新的家庭关系。互联网对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冲击,无限制地使用网络,就很容易破坏家庭稳定,促使家庭裂变与重组。

4、社交纽带的减弱

互联网时代下,家庭成员结交朋友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个人化行径增多,导致社交圈的重合逐渐减少。女性的社交自由不断得到释放,有更多以自己为单位的社交圈,男性也更倾向于将自己的社交圈同家庭划分开。人们都更享受自由不受约束的交往形态,自我意识愈发强烈,以家庭为单位的意识逐渐淡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家庭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也正不断随之减弱。

三、信息时代家庭交往的互联网化如何利用

1、敢于尝试,迎接挑战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和家庭带来不稳定的冲击,我们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挑战,敢于尝试网络所带来的创新体验,享受便捷生活。同时,利用网络便捷的交流方式,同家庭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通过虚拟世界中的交流从另一种层面来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真实内心,从感情的纽带上来维系家庭结构的稳定。

2、将网络交流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之上

互联网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享受本身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家庭中不同年龄、身份的家庭成员也都可以凭此来实现自我呈现和满足。因而在这种交往方式中,就需遵循平等、自由的交往法则,勿以窥探、监督孩子或配偶隐私的心理,试图了解对方不愿意展现的状态,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应和对方开诚布公,坦率交流,形成互动。使亲子,夫妻双方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到彼此的交汇点,促进现实生活中难以进行的话题交流和深入碰撞。

3、进行现实和网络的双向互动

网络虽为人类生活和交往带来极大便利,但是过分沉迷于网络交往,会造成对现实中亲人、配偶的忽视,也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要衡量好“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两者的尺度,在现实中也应加强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来增加现实生活的乐趣,从而增进感情。现实生活的愉快可以有效转换人们的情感重心,使其从网络中剥离,现实和网络的双向互动才能更好地满足家庭社会交往真正的诉求。

参考文献

①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②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③刘达临、胡宏霞,《中华历史的大隐私》[M].珠海出版社,2006

④《网络入侵“家庭裂变”如何弥补伤痕?》[N].《重庆商报》,2012-10-30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庭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家庭“煮”夫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