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独立传播者

2015-09-10田野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柴静传播者

田野

【摘要】柴静新作《穹顶之下》发布后,立即在互联网引起广泛关注。笔者从新闻传播学角度,以柴静现有的身份——独立传播者出发,从独立传播者的独立意志、精心选择传播主题、柴静的个人品牌魅力、新颖的新媒体呈现手段、精准把握传播时机、以网络为传播渠道这六个方面分析其成功原因并分析其对当下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传播者网络传播品牌魅力

2015年2月28日,前央视记者柴静的新作《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线。作为其沉寂一年的回归之作,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度,引爆了公众关注与讨论,尤其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得以病毒式传播,引发全民刷屏。

笔者认为《穹顶之下》是一次独立传播者的网络传播的范例,其成功与该片特有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独立传播者的独立意志

独立传播者是一个新兴概念,互联网上最有名的独立传播者应该是Bruno Torturra,他是一个杂志社主编,曾在2011年报道圣保罗示威事件,在事情难以控制,外界无法得知真相的时侯,他意识到真实报道的重要性。于是他辞职开始了他自己的直播,以一个独立直播者的身份,用简单的设备向世界传送最真实迅捷的新闻,播报一个没有被更改的版本。他创立的ninja组织(independent narratives journalism and action),意为自由独立叙述播报者。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立即走红,仅一周时间,ninja组织的官方twitter就超过了千万个跟随者,这种理念迅速被认可并得到广泛传播。

柴静自从离职央视后,并未签约任何一家单位。《穹顶之下》的片尾写着柴静出品,而柴静本人也在接受人民网的采访中提出《穹顶之下》仅是一次个人调研,其播出也是公益的,她的朋友与她一起制作,大多是柴静从《新闻调查》到《看见》的固定班底,也可称为“柴静团队”,“自”的意味颇浓。但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与传统的自媒体又有不同,传统的自媒体更多的是个人,而柴静的背后是一个成熟的团队,并辅以柴静为符号呈现手段,在笔者看来,柴静更像是一个独立传播者。

独立传播者最可贵的就是其独立传播的意志。通过这种直接非传达的方式交流和交换经验,让人们能够提出问题以影响权威。柴静选择环保这一公众议题,以问题为导向,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去帮助人们去更好的认识雾霾,推动当局去更好的解决雾霾,这一切都是在独立意志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精心选择传播主题

在互联网时代,内容为王,主题制胜。《穹顶之下》是关于雾霾的调查。近几年来雾霾现象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公众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议题,每每触及都会引起较大关注。柴静选择雾霾这一公众关心的热点议题,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呼唤公众的环保意识,在两会前引爆,主题选择可谓精心。此外《穹顶之下》简单来说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渴望迎接新生命的母亲,却遭遇女儿生病,之后走上探寻之路的故事。它的情感核心是一个母亲的悲怆反击,一个希望为女儿创造更健康环境的母亲,这些都是能够引发共鸣的符号。

三、柴静的个人品牌魅力

柴静自2001年来到央视,曾任《新闻调查》栏目记者,非典期间,深入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为观众所熟知。有人说柴静是更人性化的白岩松和更中立感的崔永元。可见,柴静作为一个女记者,一直以来以一种更为人本的,亲近性强,代入感深的新闻符号存在着。

柴静在《穹顶之下》中,身着一条旧牛仔裤,一件白衬衫,语调平缓沉静,叙述逻辑理性缜密。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柴静引入雾霾的切入点也很巧妙。从个体身份引入,女儿的遭遇,成为整篇叙述的主线,小熊,女儿望向窗外的背影,吹蜗牛等细节贯穿始终,让观众更好的融入事先设定好的情境中。作为新闻调查作品的切入,不是记者,而是母亲柴静,这种温情切入点,更符合柴静的知性形象。

每一次展示专业图表时,她都不忘加上“我也看不懂”的前缀,这样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强化观众共鸣,是柴静个人魅力融入演讲的又一体现。而且,柴静在整个片子的叙述过程都具有强烈的西方论证主义精神,她多番采访科学家,并采用了极其严谨的数据引用格式。每一个段落几乎都有三四位科学家背书,并且每个数据的右上角都会写明数据来源,这大大增强了专业性和可信度。她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表达能力,将个人魅力与作品主题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新颖的新媒体呈现手段

在当下,什么才是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语言在新技术应用时代下促使我们应当突破传统的新闻学框架限制,带给受众更耳目一新的感受。

《穹顶之下》的实践恰恰是,富有个性化与专业性的个体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的多样化呈现。它的主要呈现手段是视频语言与个人演讲的结合,《穹顶之下》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科幻电影特效技巧……这所有的呈现手段都是互联网语言,是网络融合的产物,能够让受众更直观且全面的去获取信息。这些在吸引受众,提升其观看兴趣之外,也能让科学素养比较浅层的观众理解无碍,是一种媒介语言的革新。

五、精准把握传播时机

《穹顶之下》的发布时间是人们集体回京的第一个周末。主要是因为在周末,容易产生新闻真空,给事件足够的时间去发酵。例如娱乐圈有名的“周一见”往往都是在周五形成讨论,周日正式发布形成事件。在人民网对柴静的专访中柴静也提到这个视频早在一月份就已经录好,但之所以选择在大家集体回京的第一个周末,相信除了外地人回京看到北京雾霾的一种无奈感,更是在三月份全国两会召开前的一次引爆,引发全国两会的讨论。两会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会议,柴静本人也曾经长期担任两会记者,她深知两会的重要性和决策力度。她选择在两会前发布,是希望能够更好的推动事件的发展。柴静本人也在采访中提到,她把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大气防治法》的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都得到了较好的回应。

环境问题应当让公众知情,参与并且讨论,也应该让相关的部门去分析,探求解决之道,《穹顶之下》将这两点结合得很好,可见,把握住传播时机,对事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以网络为传播渠道

2015年2月28日上午,《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在人民网和优酷同步首发,2月28号10点,“柴静看见”的微博账号发布了第一条关于《穹顶之下》微博,并附视频连接,随后“优酷”、“VISTA看天下”转发此微博。2月28号12点开始,话题热度急剧爆发,凤凰网、土豆网,韩寒、姚晨等有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和大V账号的转发推动话题在22点达到第一个热度高峰。3月1日5点开始,第2个爆点出现,谢娜、“PingWest品玩”等账号转发把话题推向新的热度高峰。经过两天的持续发酵,话题在3月1日21点达到热度最大峰值。

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凤凰网转载,随后三百多家媒体大规模转载,话题热度到达峰值。之后中国新闻网等重要网站的转载发布制造了多个舆情小高峰。在网络新闻平台上,网站的公信力与用户规模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与影响力,重要网站的新闻报道对舆情传播起关键推动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穹顶之下》的传播渠道主要是网络为主,微博微信网站三位一体,大V助力,再辅以重要网站的新闻报道加速推动舆情传播。这种传播渠道的优势就是不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传播,发酵,还节约了大量的推广费用,其前景可见一斑。

结语

在大家都乐衷于盗版、转载和生产快速新闻消费品的时候,有多少人愿意花一年时间,投入100万,去做一部这样的片子?这部片子对新闻学的意义,可能超过了对于“雾霾”本身。从点击数字来说,作为非突发事件的严肃新闻报道,其影响力是惊人的。

笔者认为,《穹顶之下》的实践恰恰是拥有专业能力的作者个体,个性化能量的释放,自媒体式非传统新闻学内容创作,通过社交网站的爆发性链条式传播,加上新技术新模式赋予的多样化呈现,改变的或许恰恰是我们传统新闻中面向互联网冲击下,最陈腐和最教条的那些部分。

在自媒体传播呈井喷式增长的今天,我们更要去理性看待这一传播方式。自媒体在传播中体现出的信息真实性欠缺,内容全面性不足,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的匮乏和责任认定的缺失都促使我们去寻求更完善的自媒体呈现方式。独立传播者在专业性和新闻伦理上的规范性都优于传统的自媒体传播。传统自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传播中公共性缺失,大量的虚假信息的出现不仅扰乱了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传播秩序和人们的交往秩序,更难以为公共性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而独立传播者身上所携带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能够更好的维护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构建理性的传播方向与架构,这应该是未来自媒体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①张春伟,《大数据告诉你〈穹顶之下〉是如何一夜爆红的》,清研智库,2015-03-03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8

③程曼丽:《新闻传播学辞典》[M].新华出版社,2013:6

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8-99

⑤郭丽娟,《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在与未来》[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20-130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柴静传播者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教养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柴静:一个小县城姑娘的自我证明
柴静:一根宁静的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