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新闻大求真》节目的传播效果

2015-09-10杨文博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辟谣求真流言

杨文博

【摘要】媒体作为连接科学和公众之间的纽带,自然而然地承担着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而像《新闻大求真》一类的电视辟谣求证类节目如何在确保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使自己的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并且不断提高收视率水平,就成了该类节目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求证类节目新闻大求真传播效果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Web2.0时代的到来,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言论发布空间,也导致流言更是层出不穷,而新媒体在流言的传播过程中,常常具有很强的煽动作用。因此,各种电视辟谣求证类节目应运而生。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王牌节目”——《流言终结者》自2003年开播以来,其以实验手段侦破流言的科学传播模式迅速引爆收视热潮,并屡屡刷新探索频道的收视纪录。我国自2012年起,也涌现出一批辟谣求证类电视节目。例如,湖南卫视于2012年推出的《新闻大求真》、中央财经频道于2013年推出的《是真的吗》、吉林卫视于2014年推出的《一探究竟》以及安徽卫视于2015年推出的《谣言终结者2015》等。上述节目在借鉴美国《流言终结者》的相关模式基础上,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积极探索,虽有些许成就,但由于辟谣求证类的电视节目在我国刚刚起步,因而在制作水平和吸引受众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试对湖南卫视的《新闻大求真》节目做系统研究,分析节目自身存在问题,并得出应对之策。

一、《新闻大求真》节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同类节目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发现其在节目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待提高

与美国的《流言终结者》相比,《新闻大求真》虽然同样在向观众展现事情真相,话题类型(生活服务类、社会事件类和科普类)也都有涉及,但是在话题的选择上,主要侧重于该话题是否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根据笔者的统计和观察,自节目开播至2015年4月15日,《生活大求真》生活服务类话题占节目话题的总比重为75.445%;2015年1月6日至4月15日,所占比重则为75.454%。与此同时,《新闻大求真》也会对当季“湖南卫视”主打的电视节目明星进行捆绑宣传,或邀请曾在某一时期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和网络红人来增加节目可看性。节目的主要内容会以情景剧的模式呈现,通常利用明星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片段来引出该期话题,并由主持人团队带领嘉宾来完成“流言”的验证。

众所周知,一个可靠的实验结论是需要进行大量的系统验证之后才能得出的,但《新闻大求真》节目由于时长限制,在实验验证环节常常只能进行一次成果展示。在实验过程中,虽然力图做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者证伪,但是由于实验的操作者大多数由主持人和嘉宾们组成(个别危险情况会邀请专业操作团队),在涉及专业知识解读时,往往也只能按照台本进行复述,加之节目拍摄后会进行适当剪辑,观众对于流言中所说的事件的发生几率并不知晓,不免会对节目的专业性和严谨程度产生怀疑。虽然情景剧的叙述模式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所展现出的非专业性不仅会给观众留下疑问,而且也会使节目内容的严谨性有所折损。

再者,《新闻大求真》节目话题大多取材于已经发布的民生类和社会类新闻,再加上制作团队难免会有疏忽,《新闻大求真》的话题内容也与其他电视台的话题内容偶有重复,在造成节目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对制作团队的专业精神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传播效果逊于新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流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相较于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行为,多数情况都是在小范围的空间内进行的,能进行即时互动的人员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显然逊于新媒体。此外,《新闻大求真》的节目形式和选题趋于单一,也进一步削弱了其节目自身的传播效果。

二、《新闻大求真》节目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闻大求真》节目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电视节目的先天不足

节目的播出时段固定、线性播出。《新闻大求真》节目定档18:00,时长半个小时,该时间段通常为一般电视观众的下班和晚餐阶段,极易导致观众错过节目的播出时间。另一方面,节目的“台网联动”表现欠佳:以《新闻大求真》的新浪官方微博为例,微博内容以每期节目内容的预告和节目视频链接为主,并附有节目内容简介和节目资讯;截止到2015年4月14日《新闻大求真》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为284191个,4月18日粉丝数为284787个,而2015年4月14日《快乐大本营》的粉丝数则为8178413个,4月18日为8190975个,无论从同时段增长率还是粉丝总量观察,二者均具有明显差距;其发布微博的间段也大多局限于每日的15:00-17:00;微博内容仅限于自身主动发布,评论和转发数量总和鲜有超过50的情况,而且节目组对于网友提出的问题或者建议并未做出积极回复。此外,虽然《新闻大求真》以“搜狐”“乐视”“华数TV”和“奇艺”四大视频门户网站作为节目视频的发布平台,但是因为节目本身热度不足,上述网站也并未对其用户进行积极推广。

(二)投入成本的制约

《新闻大求真》虽然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吸引电视观众上去,但是我国辟谣实证类节目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并未显现出应有的渴求,所以根本无法保证拥有稳定的收视群体。加之节目播出时段也处于非黄金时段,内容也趋向娱乐化,在招商引资上难免力不从心。因此,在节目拍摄场地的选择、专家团队的邀请以及实验设备的质量和数量支持等方面常常会面临很多困难。

(三)“媒介融合”意识淡薄

《新闻大求真》节目虽设有专门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但显然其在吸引受众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新媒体也仅仅是发布信息的渠道,对于其在受众反馈及信息互动上的优势并未进行深入挖掘;纵然《新闻大求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编辑人员都采用年轻人,但核心力量始终集中在传统型的电视制作与播出上。也正因此,使得这个不彻底的“媒介融合”并未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如何提高《新闻大求真》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坚持娱乐性的同时努力提升科学性

提起“科学”二字,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专业”“严谨”和“验证”等词语。相比综艺节目,辟谣求证类节目并没有为受众带来明显的放松之感。因此,《新闻大求真》节目必须积极继承“湖南卫视”的娱乐风格,促使“科学实验”一改往日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以娱乐的方式来传播科学内容,使节目不失生动活泼,让节目中所宣传的科学知识直击观众内心。

除了运用娱乐化的方式来传播科学内容外,还应该努力打造专业的且兼具表演性的实验操作团队。每一期《新闻大求真》的播出,都在尽可能地让节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大众的普遍确认或者否定。目前节目的一大问题是非专业的操作团队减弱了观众对节目的信赖程度。虽然偶有插入专家小片进行解说的情况,但是一般的科学专家缺乏表演经验,导致节目又被拉回到一个过于严肃和沉闷的“套子”中。因此,若想提升《新闻大求真》节目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形象,而又使节目不失生动活泼,打造专业的且兼具表演性的实验操作团队势在必行。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削减主持人在节目中所占比重,实验验证环节由主持人和专家团队分工协作:主持人仅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参加实验,只负责对实验环节进行简要解说和整个节目的有机串联。专家团队则执行具体的验证步骤,力求保证各个求证环节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其次,提高主持人与专家团队的互动效果:第一,着力提高主持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其与节目选题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重点提升和培养专家团队的表演水平;第三,为主持人和专家团队营造更多的交流时间。虽然央视10套的《原来如此》已经采用主持人和专家一起进行求证的表演模式,但由于节目录制前期主持人与嘉宾缺乏有效沟通,加之主持人专业知识欠缺,导致主持人和专家团队之间的互动缺乏默契,对节目的可看性也并无明显助益。

(二)促进“台网联动”方式多样化,重点提升线上传播效果

《新闻大求真》节目在以电视播出为主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对节目传播效果的辅助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进一步开发《新闻大求真》“公众账号”的线上推广能力

(1)增加与“安徽卫视谣言终结者”和“央视财经是真的吗”等同类节目“公众账号”的互动;(2)增加“公众账号”每日发布的信息次数,重点更新晚九点以后的时段内容;(3)邀请节目中的明星、相关专家和微博红人对“公众账号”发布的内容进行适当转发和互动;(4)根据节目受众特质,制定独特的语言风格;(5)重点寻找生活用品方面的节目赞助商,进行线上有奖转发活动。

2、合理利用“自媒体”资源

(1)每日在社交平台定时进行《新闻大求真》的相关内容搜索,对于用户在“自媒体”终端上所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新近问题进行回复;(2)面向“自媒体”用户进行话题内容征集;(3)定期制作“网友特期”,邀请与“公众账号”长期进行积极互动的用户参与情景剧表演或实验验证环节。

结语

我国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当下的科技发展速度尚不匹配。现阶段,电视仍旧作为大众传媒最主要的力量而存在,因此,通过电视渠道对国民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更具现实意义。但由于媒介市场化这一因素的催动,进一步造成了我国辟谣求证类电视节目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增加节目投入、突破原有模式、提高节目质量、扩大节目传播效果并且树立学习榜样是我们当前对辟谣求证类电视节目进行反思和改革的首要任务。各大电视媒体则应该在广泛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辟谣求证类电视节目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①王继阳,《探究建立完善的电视节目评价的体系》[J].《青年文学家》,2013(7)

②吴玉兰,《电视节目成本管理浅谈》[J].《电视研究》,2000(11)

③刘智,《类型化电视节目发展趋势》[J].《电视研究》,2001(9)

④方健文,《电视节目的突围与创新》[J].《当代电视》,2001(11)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14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辟谣求真流言
张锦绣
阎生德
流言之下
科普反流言需要“快准狠”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微信辟谣小程序上线:这个一定要转给了爸妈!
用理智的剑,斩断流言
飘雪
真相查清之前别急着辟谣
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