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2015-09-10魏蔚

新闻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叙述者纪念

魏蔚

【摘要】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关键词】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策略《开创》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区别于事件类视听新闻作品和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是指以某人、某事、某日作为选题依据的以特殊意义相区分的报道类型。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类别以纪念的内容作为区分标准,包括纪念人、纪念事、纪念日、纪念地、纪念物等多个类别。2008年,由央视人事办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和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联合拍摄的纪念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开创》,是典型的纪念事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反映了中央电视台筹建及创建初期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50位离退休老同志的采访,再现了老一辈电视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史。

对于拥有丰富史料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而言,它不只是声音和画面的简单堆砌,它必须拥有整体结构、讲求叙事逻辑。因此,通过对作品叙事策略的分析,可以窥见制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表达。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一、叙事视角:不同视角的交叉使用

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学家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事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三种形态。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像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事件可以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描述;内视角又分为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它的叙述要受到叙述人视域的限制,只能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感受去传达一切;外视角是指叙述者对叙述内容不全知,只能通过客观演示和直观传达向受众展示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但无法做出解释和说明。这三种叙述视角在《开创》中都有不同比例的运用。

在《开创》中,除去人物采访的部分,旁白几乎贯穿全片。旁白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最典型的全知视角,可以根据情节发展和叙述需要对事件进展进行直接告知,在跨越时间跨度、合理调度素材方面具备其他叙述视角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开创》这样时空延展度大、人物角色众多的题材,旁白串起了全片的叙述脉络,在北京电视台(原央视)正式播出、走出国门、直播阅兵几处大的转折上,旁白都起到了统领全局、穿针引线的作用。除此之外,《开创》有大量采访素材,旁白可以灵活地改变和转移叙述视角,让整体叙事轻松而流畅。

对央视离退休老同志的人物访谈是《开创》这部纪录片的独家内容和特色所在,作为叙述者的离退休老同志纷纷讲述亲身经历或者转述当年见闻,老同志群体的内视角叙述很好地缓和了旁白的“介入感”。老同志们回忆直播经历中的各种细节,尤其是王化南老先生讲述电视台刚开播的忙碌和辛劳时潸然泪下的情节,极富感染力。人物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很自然地会带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让所述内容变得可信,同时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会让片子更有代入感,从而达到让人接受、受到感染、引起共鸣的目的。

全知视角和内视角是《开创》一片中主要选取的两种视角,外视角由于不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只在全片中少量而合理地运用。比如片头过后的第一个画面,展现的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时的情景,当时旁白尚未出现,只有全无前因后果的画面配上神秘而灵动的音乐,此处运用外视角叙事是为了造成悬念从而引起观众们的好奇,作为正片的开场开说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味。

综上所述,《开创》并未使用单一叙述视角,而是对三种叙述视角的交叉合理使用,正是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全片的事实呈现和意义表达显得流畅有力、感人至深。

二、叙事节奏:取舍事实与控制详略

叙述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短的比较,茨维坦·托多洛夫曾将时距分为停顿、省略、场景、延缓和概括。“对叙事时距的运用同样也是叙述者表达自己主观意图的一种叙事策略。每一个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长短本身就说明了叙述者希望唤起的注意程度。”①《开创》在叙述顺序上总体运用的是传统的顺叙,利于将事件记录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在顺叙的基础上,《开创》在宏观上对于叙述时距的技巧性运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开创》是为反映央视建台50周年而拍摄,但却只选择了1958-1964年间的素材来集中表现,尤其对1958年前后的事件着墨较多,文革期间及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时间在新闻文本中没有表现,文本时间为零。

而BBC在2004年拍摄的纪念类作品《50 Years of BBC News》则与《开创》截然相反,这部纪录片通过历数近50年BBC报道的重大新闻来说明BBC在英国新闻事业中起到的作用,选择新闻事件的标准是新闻关注度以及与BBC的相关性,没有特定的叙述脉络。区别于全景式的展现,《开创》在叙述时距上通过省略来取舍事实,这种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规避了文革期间央视的混乱历史和改革开放后不断壮大的庞杂内容,避免给纪录片造成的叙述压力,二是只表现央视起步的历程更加纯粹地凸显了中国电视人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精神,能更好地契合央视此次为建台50周年献礼所想要表现的积极主旨。

此外,《开创》对于叙述时距的运用还体现在微观上,即对展现央视初创大事记的详略处理上。《开创》对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直播建国十年庆典两个事件进行了详尽的、大篇幅的、较为全面的展现,对办台前的筹备、最早的图片报道和时政报道、独立采播国家领导人新闻、与国外电视台建立联系、直播体育赛事、电视剧、晚会、服务教育类节目的开播等内容平铺直叙、一笔带过。通过对试播和直播十年庆典两个事件的场景再现,更加典型地表现了老一辈电视人敬业奋斗的精神。全片对于事件的详略处理,也构成了《开创》自己的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娓娓道来。

三、叙事技巧:主题先行与集体叙述

《开创》通过人物访谈和背景描述的相互交融作为基本结构形态,除去在叙事角度和叙事节奏上的把控,该片作为专题片,在叙事技巧上还呈现出主题先行的特点。

所谓主题先行,指的是根据需要,先确立主题,再根据主题要求填进人物和情节。在《开创》最后一分钟里,旁白道出了全片表现的主题:“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忠诚团结、敬业奉献的队伍”,事实上全片的框架构建和事实编排都是围绕了以上主题而展开。从筹备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到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此为全片的第一个段落,在展现这个段落内容的时候,片子通过对孟启宇、沈力、张正道等人的采访及史料展示,突出了老一辈电视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到毛主席题台标,此为全片的第二个段落,该段通过采访间接描绘了幕后工作的付出和辛劳,展现了老一辈电视人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从北京电视台走出国门到直播建国10周年庆典再到丰富节目类型,此为全片的第三个段落,集中体现了老一辈电视人忠诚团结、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一个段落为展现如今的中央电视台的发展情况及最后的主题总结,将展现老电视人创业历程和创业精神的目的道出:借鉴过去的精神,鼓舞当下的电视人。可以看出,在主题先行的叙述策略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集体主义的创业精神与央视早期的创业历程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映射的时代价值,最终引导当下的电视人获得启发。

此外,《开创》的一大特色就是该片出现了大量的人物采访,被访者虽然有电视台领导、幕后工作人员、节目演员、主持人等多样化的类型,但是整体上这些人处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都是央视起步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对他们进行采访,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次集体发声、集体叙述。传播学者苏珊·兰瑟认为:“集体叙述声音指这样一种叙述行为,在其叙述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被赋予叙事权威;这种叙事权威通过多方位、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也通过某个获得群体明显授权的个人的声音在文本中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②通过展现这些离退休老同志饱含深情的回忆,弱化了当年央视初创时的困顿与窘迫,强调了电视人的创业精神,并通过多个被访者之间交互赋权的叙述声音,令叙述内容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从而最终达到了激发情感共鸣的煽情效果。

结语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尤其是以纪念某事为主题的作品,在叙事中讲究事件、人物和精神三者的统一。对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事技巧的不同运用与把控,造成了不同的价值导向和意义表达。央视纪录片《开创》作为叙事较为传统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具有主题突出、节奏适宜、细节丰富等优点,但未来要想做出更有创意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还需要在叙述角度和结构上下更大功夫。

参考文献

①侯雪轶,《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5

②苏珊·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叙述者纪念
特别的纪念
新黄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地狱变》中的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寻找阿斯彭:《阿斯彭文稿》中的“自我”探寻
日纪念广岛核爆64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