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属的柔软时光

2015-09-10严剑锋

中国报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铜匠烈焰银器

严剑锋

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出了云南千姿百态的手工艺。不幸的是,随着工业化流程的风靡,很多手工艺正逐渐在我们身边消失,用中国知名纪录片人、《手工云南》系列纪录片总导演冯晓华的话说,正在消失的云南手工、手工艺人以及手工艺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却应该更好地加以传承和保护。

丽江传统的打铜匠

全神贯注的纳西铜匠和善钧正盯着烈焰中最关键的一步:三秒之间,盛着铜汁的通红的钢杯瞬间被烈火溶化。在艰辛的冶炼之后,和善钧常常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实际上,他完全可以不经历这些艰辛的过程,但这个纳西铜匠世家的第六代传人和他的祖先一样保持了沉默而固执的天性:用古老的传统炼铜和制铜。

要制作一个冶炼的钢杯首先需要打理制作焊粉的原料——紫铜,这是铜含量比例最高的铜合金,这些铜必须和锌按严格的比例,在烈焰中合为一体,最终变成制作铜器的焊粉。

紫铜被烈焰燃烧渐渐化成铜汁,然后把称好的锌丢进铜汁,这是关键的一步,铜和锌在烈焰中结合后,迅速加入栗炭灰,灰和铜锌就会在剧烈的搅拌中混合。和铜匠说,就是这把灰也必须是栗木烧成的才行。逐渐冷却以后,在清水的漂洗里焊粉终于出现了。

和善钧从爷爷那里知道了一个秘密:制作焊粉的时候,锌的加入会降低铜汁的熔点,这样制作出来的焊粉,熔点就比紫铜低,在铜器焊接的时候,焊粉就会把铜器的间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们还要再经历一次烈焰中的吻合,才能烧制出绝美的铜器,而不至于在焊接时把铜器也熔化掉。

和善钧是一个地道的铜匠,他把铺面从喧闹的丽江古城搬回了白沙老家。只有一个原因:在寂静的白沙街上,他可以静静地制铜。

变幻莫测的花纹

阿昌刀曾经是西藏地区需求很广的刀具,很多藏区人对它尤其喜爱。

阿昌族刀王李德永之所以被称为“刀王”是因为他的家族能够锻制七彩刀,这是阿昌族祖上流传的一种神秘的锻打技艺,最多时可以在刀面上锻打出九条花纹。这种在火的催化下由钢铁不断熔合、揉捏形成的神秘花纹,不是雕刻上去的,造刀师在锻造的时候自己也无法知道他锻造的这把剑或刀究竟会形成怎样一种图纹。它们是钢铁混合,加上空气、温度以及造刀师心意水乳交融之后,孕育成的绝美花纹。一旦形成,随刀而生,越磨越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绝美。

李德永说,其实他至今都不知道,那把生成了三座观音佛像的七彩刀是如何奇妙地变化而来。这位75岁的老人拥有古老造刀师特有的痴迷:他曾经用40年的时间锻造出了千万条花纹,70岁之后还硬拉着儿子研究条纹幻化成佛的秘密。

白银、火和矿物颜色交融的游戏

公元1280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国时,一位蒙古的艺术家成了一名军士。他在激烈的战斗中幸运地活了下来,留在首战告捷的永胜,从一名军士彻底地变回了一个珐琅银匠。数百年后,这种技艺成了两个家族的家传手艺,唐建安是其中一个珐琅银世家的第五代传人。

从制作银器胚子开始,对于一个珐琅银匠来说,这是最简单的工序。银器胚胎制作好以后是抽丝,这需要反复敲打银块,直到它能穿过一块钢板上的最大孔径,这块钢板上有很多孔,大孔0.3厘米,最小的差不多0.02厘米。打好的银条首先穿进钢板的大孔中,抽丝,然后这些银线进入越来越小的孔,至少要抽到0.1厘米左右才能使用。

抽丝是不折不扣的体力活。抽好以后,就是精细的珐琅掐丝。唐建安拿起发丝一样细的银丝,用镊子一点点弯曲成小花瓣、叶子等设计好的形状,镶好形后再去点蓝。点蓝是最细致的活,只有使用带酸性的水制成的珐琅银器才会色泽光洁鲜亮。镶的都是时间,点的都是心情,花不了时间,乱了心情,珐琅就没办法制作。

然后是烧蓝,这是最讲究的功夫,也是珐琅制作变幻莫测的地方。烧蓝,就是在银器做成以后,上彩烧制。因为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做烧蓝。烧,是珐琅制器最关键、也是最令人期待的一步。这里面,有手艺人传承的秘密,也有火、空气、色彩、时间结盟后不可预知的魅力。

唐建安说,烧釉的温度要在800℃至870℃之间,才能与银完美地融合。银子的熔点大约900℃,所以珐琅艺人必须准确掌握火候,否则超过30℃甚至更小的温差,银胚胎就可能熔化。至于怎么掌握,绝对是个秘密,即使在珐琅世家,也只有一个真正的传人才知道。

只做银扣子的亮家

芒市勐焕街亮全家的小院十分平凡,但因为1986年接待过中央领导人胡耀邦,至今老屋走廊还挂着他们的合影。30年之后,这个家族的兄弟还在做银,但他们只做傣族女人衣服上的扣子。

这种银饰的纽扣十分精致,亮家的媳妇说,做一个扣子需要经过28道工序。30年后,儿子们的工序与他们的父辈没有多少差别,唯一的差别是银子拉丝比前辈省心了很多,现在的拉丝机使亮全制作扣子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但28道程序仍然一道不减。

这个历经五世的傣族银匠世家,不仅能打制各种传统的银器,还有很多只属于家族的手艺。多年前,银饰和银器是奢侈品,这些手艺随着萧条的生活慢慢消失掉,只有扣子,因为傣族人一直爱穿自己的服饰,所以这个精巧细致的手工艺被完美地保存下来。

亮家兄弟已经无法顾及家传和傣家传统的很多银制工艺,生存的压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制银工匠。他们精心打磨着扣子的28道工艺,没有流水线的机械,他们用家族中的人力做成了制作银扣子的手上流水线。亮氏兄弟家中一般都难有存货,一是制作扣子是个细活,费功夫;二是除了扣子,所有的银饰得有订货他们才做。

猜你喜欢

铜匠烈焰银器
死亡烈焰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鲜衣怒马 看尽烈焰繁花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红海滩,燃烧在渤海边的“烈焰”
古城手艺人
老银器漫谈—小议地域特色之徽州老银器
白银之美 曲水流觞
刘玉平:东西方银器的鉴赏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