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叫日月换新天

2015-09-10严剑锋

中国报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赣州赣南

严剑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团审议时明确要求:“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赣南老区近年来不断加快发展,向总书记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6月29日,作为国家支持赣南老区振兴发展的重点能源建设项目,500千伏红都输变电工程提前半年投产送电。这项工程新增了75万千伏安主变容量,新建了500千伏线路112公里、配套220千伏线路76.4公里,总投资5.9亿元,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来赣南老区投资最大的能源项目。随着工程的投入使用,赣南老区电力供应能力和能源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41.39万户农村用户告别“低电压”,为赣南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改变的,不仅仅是电力。在赣南地区,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发展持续向好、后劲持续增强、党群合力同心的良好局面,3.9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土地上,正在书写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诗篇。

中央全力扶持老区建设

赣州素有“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的美誉,下辖的瑞金市是80多年前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万里长征从这里出发,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苏区精神从这里诞生,赣南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战争创伤、历史欠账太多,加上自然条件差等原因,赣南地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决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中央领导多次就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场国家层面的发展攻坚战在赣南老区正式拉开序幕。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10个文件,38个国家部委出台44个振兴发展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39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一系列配套政策、扶持资金和重大项目相继落地。《若干意见》确定的236个支持事项,目前赣州已落实及正在落实209项,占88.6%,其中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已批复和完成编制39项,占92.9%;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基本到位,累计为551家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3亿元;批复赣州综合保税区等国家级重大平台9个,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等国家层面批复试点示范事项35个,为赣南老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奋斗 实现跨越式发展

好日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艰苦努力干出来的。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赣南人民奋发图强,开启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天地。

随着利好政策的集中释放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一大批经济发展项目纷纷落地赣南。总投资100亿元的中汽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从对接洽谈、实地考察到签约,仅用了短短七个月时间。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检测、研发与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板块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年营业额可达20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

赣南矿产资源丰富,钨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稀土储量也非常丰富。为支持老区发展,有关部门专门出台措施,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进度,支持赣南做大做强稀土、钨稀有金属、建材、冶炼等特色优势产业。赣州晶环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依托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上马了一条陶瓷粉末注射成型生产线,使稀土氧化钇的附加值每吨提高近20万元。2014年,该基地稀土、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稀土发光材料、磁性材料、钨硬质合金等新材料产能分别占全国的30%、20%和10%。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至2014年,赣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由1336亿元增加至1843.59亿元,年均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2%、12.8%,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江西全省前列,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追赶的步伐明显加快。

坚持民生为本 实现精准扶贫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来,赣南坚持民生为本,将国家扶持资源用在刀刃上,不建高楼大厦、不造大广场,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为振兴发展首要任务,让党中央的关怀温暖赣南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位于赣州东南部的寻乌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重要著作。由于地处山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82个贫困村45680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为确保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寻乌县把产业帮扶作为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切入点,帮助贫困村和扶贫对象选择有利于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柑橘、油茶、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业以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第三产业,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格局。

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寻乌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着力点,鼓励农户和贫困户以土地、林权、技术、资金、设备等入股,通过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合作抱团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截至今年5月,全县加入养猪合作总社成员3200多户,通过示范带动,有2783人实现脱贫,合作社经营收入达6950万元。在寻乌县澄江镇王屋村,村民王东京通过加入扶贫互助社,借款1万元作为发展养殖的启动资金,养殖兔子700余只,养鸡2000余只,每年增加纯收入3万余元,而且还带领其他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了。”

作为中宣部的对口支援地区,寻乌县还全力创建国家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示范县建设,推动了31个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工程建设,建成了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还有7所正在建设中。与此同时,筹集资金4972万元用于加强12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了161所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建设,新建了8个乡(镇)卫生院项目以及8个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项目和23个村卫生室项目,人民生活得到了更好保障,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2012年以来,赣州市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六成,年均增幅23%,优先解决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九难”,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及温暖。2011年至2014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共减少110多万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4182元提高到6946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近16个百分点,让赣南这片原中央苏区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今天的赣南,经济加速向好,民生显著改善,到处是一片蓬勃向上的景象。900万赣州人民,正在党中央振兴苏区政策的指引下,奔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赣州赣南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