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市”后遗症

2015-09-10

股市动态分析 2015年30期
关键词:猛药救市证金

6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的暴跌开启了决策层“救市”的进程,尽管在稳定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但从市场近期的宽幅震荡来看,“救市”政策还显得任重而道远。

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风险快速爆发并进而引发场内流动性衰竭的恶性情境下,及时出台“救市”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大量的高杠杆资金集中出现爆仓风险、危机快速波及两融资金、进而引发各路资金竞相“踩踏”的时候,“救市”政策遏制了危机的蔓延和向金融体系的传导。

急症需猛药!

然而,作为应对危机的“猛药”,我们亦逐渐观察到“救市”政策产生的一些“后遗症”:

其一;证金公司在救市过程中深度介入市场,但在市场平稳后也同时带来“退不退,怎么退?”的退出问题。证金公司的持仓是否应该公布,退出机制是否应该有明确的预期,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明显的制约着市场反弹的力度。

其二;救市资金在标的选择和具体操盘层面,存有一定的道德风险。在A-H股溢价明显的背景下,救市资金积极买入同品种高估值的A股指标股,而对于其它非权重个股则投入过少,这引发了救市是“救指数”还是“救流动性”的讨论,救市是否“不公”?另外,具体参与救市操盘的人员来自哪些商业机构,会不会引发信息不对称,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道德风险。

其三;临时性的政策选择解决了当下危机,却意味着把问题留给未来。IPO的迅速暂停,在危机期间消除了市场的压力,但也使得“扩大直接融资比例”失去了重要的路径,并且也带来了“IPO何时重启”的疑虑。暴跌当中一度出现超过千家公司停牌“避险”的奇观,却也形成了对停牌机制是否合规的拷问。此外,涨跌停板制度也在暴跌和救市过程中备受质疑。

其四;人民币正缓慢而稳定地向可自由交易的国际储备货币转型,而救市所采取的“非常规举措”不论最终效果是否令人满意,都有令这一转型过程脱轨的危险。

事实上,“救市后遗症”已经在影响着市场,制约着市场的反弹——上证指数自7月9日的3373点反弹到7月24日(周五)的4184点后,“证金公司是否有退出计划”已经成为投资者热议的话题,市场则在7月27日(周一)再度暴跌,创造了过去八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决策层,本轮A股跌势之急、之凶,都是历史上未曾经历过。

在本期专题中,我们亦对比了成熟资本市场在暴跌中所采用过的一些救市政策。对救市政策得失的探讨无疑将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以更好的应对未来仍有可能再度发生的危机。

猜你喜欢

猛药救市证金
证金对多家上市公司“买而不举”
壮阳酒里下“猛药”
原来亏了23%
一剂“猛药”
政府救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楼市新型“救市”,该不该出手买房
本轮地产救市对水泥需要正面影响或将在2015年一季度末体现
反腐败斗争的决心:猛药去疴 重典治乱 刮骨疗毒 壮士断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