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宝宝快乐入园

2015-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4期
关键词:芭比娜娜入园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又到了幼儿园新生即将入园的时候了,许多宝宝将告别家人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家长们在期待的同时,也存在各种担心:有人担心宝宝哭闹、表达不清、大小便不能自己解决;有人担心宝宝午餐吃不饱、午睡睡不足、免疫力降低而生病;也有人担心宝宝没有朋友、受到欺负、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关注;还有人担心宝宝不守纪律、打骂同学被老师处罚……事实上,家长们可以将“担心顾虑”转化为“积极应对”。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只要在“遵守规则、自理能力、敬爱老师、建立友谊”等方面得到适当训练,就能迅速适应幼儿园生活。在短暂的“阵痛”与“哭闹”之后,会再度快乐起来。那么,入园之前,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呢?

宝宝入园四大攻略

(姚先生,34岁,公务员)

我和爱人是双职工,家中老人身体不太好。我儿子姚津2岁半时,我便计划将他送入单位附属幼儿园的托班。事前我咨询了身边的“过来人”,又上网浏览相关帖子,然后制订了一个培养计划,着手从四个方面培养孩子,以便让他顺利入园。

首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他相信大人的承诺。儿子每次爬高,从高处想往下跳而又不敢跳时,我向他承诺:“我一定接住你。”这种“你跳我接”的游戏让儿子意识到,我说到做到。如此一来,我的承诺就会给他带来安全感。

后来,送儿子入园的第一周,每天一到幼儿园门口他就大哭不止,拒绝下车。我对此的反应是“只给承诺”——一定会按时来接他,不给安慰——幼儿园必须去,没有商量的余地。“斗争”了一周后,他知道哭闹无用,而且看到我信守承诺——总是按时去接他,便乖乖地挥手与我告别。我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接他时看他满脸笑容地跑向我并一头扎进我的怀里。拥抱他时我总是说:“爸爸明天也同样来接你!”

半个月后,儿子完全适应了。班里那些被家长好言相劝、搂搂抱抱、用零食“诱惑”的孩子,反而哭得更久。老师告诉我,姚津常会安慰爱哭的小朋友,说:“爸爸一定会来接你,爸爸说话算数。”

其次,培养师生之情。入园前,奶奶常带姚津观看幼儿园小朋友与老师出操时的互动。奶奶指给他看,老师如何给小朋友擤鼻涕、整理衣服,如何调解小朋友之间的纠纷。入园前,姚津经常假装老师,一边在白板上有模有样地涂画,一边“教”奶奶“守纪律”。这种“我当小老师”的游戏,帮儿子熟悉并认同了课堂纪律,也让他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入园后,我们告诉他:“老师是保护和帮助小朋友的。”我们引导他欣赏老师身上的“真、善、美”,引导他与老师建立良性互动。一次,幼儿园组织亲子游。我和爱人要照顾住院的老人,便恳求班主任全程陪伴姚津。一天“亲密接触”后,姚津不停地念叨:“方老师喜欢吃什么?”“方老师给我买冰激凌。”“方老师请我坐海盗船。”他甚至宣布:“我长大了要和方老师结婚!”童言无忌,但真实反映了姚津的“心声”——他爱老师。因为与老师的亲近,姚津上幼儿园的积极性很高,起床不再磨蹭,上课特别认真,甚至节假日也念叨着要去幼儿园。

再次,提高自理能力,减少老师的负担。据说,托班老师每天要给十几个孩子喂饭,有些孩子吃了冷饭以后拉肚子。所以,入园之前半年,我就开始训练儿子自己吃饭、穿衣、换鞋、小便。这些训练需要全家人统一思想,一致行动。当我们不喂饭时,姚津“吃饭如同撒种”,一顿饭磨蹭1小时,掉在桌上的饭粒他会用手扫进碗里再吃一次……但训练的效果很快就体现出来了,入园不久,姚津就能熟练使用调羹吃到热腾腾的饭菜了。

很多人认为“增减衣服”是老师的事。换个角度想,老师要管那么多孩子,怎么可能对每个孩子都知冷知热?幼儿园室内空调是恒温。每次户外活动后,老师难免有纰漏,孩子常因“温差”而感冒。于是,我们冬夏将家里设置成恒温,训练姚津养成习惯:户外活动时,自己脱掉外衣;冬天进门时把棉衣换成马甲;夏天进门时穿件衬衫。

我们尽量不麻烦老师,若真需要“特殊照顾”,也考虑周全,让老师少费心。有段时间,姚津总出虚汗,后背常常湿透。我们紧挨他后背的皮肤放了几层棉质方巾,请求老师每隔1小时把最里面的方巾抽出一张。这样既保证姚津不受凉,又省了老师换衣服的麻烦。

最后,鼓励孩子建立友谊,与老师积极沟通。我同事的儿子周子皓与姚津恰好同班。子皓入园时哭得更久,姚津每天都安慰他:“班里谁都不敢欺负你,因为我俩总在一起!”

有一次,姚津告诉我:“生活老师‘骂人’,我不想去幼儿园了。”我了解到,那天生活老师当着许多孩子的面,对哭泣的周子皓说:“闭嘴!”我们家主推“仁政”,家人讲话柔和,所以姚津感觉老师的语气是“骂人”。考虑之后,我写了一封信给生活老师,介绍了我家的教育方式,检讨了自己的不足,委婉地说了“闭嘴”一事。没想到,生活老师看信后第二天就给小朋友道了歉,消除了班上两个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情绪。从这件事上,我感到绝大多数老师是通情达理、爱护孩子的。孩子难免会对老师或幼儿园有“意见”“误会”,家长不妨了解来龙去脉后做好沟通。只有孩子发自内心地敬爱老师,才会快乐地去幼儿园!

宝宝入园妈妈也要成长

(童女士,30岁,全职妈妈)

我一直听说,被全职妈妈带大的孩子最难适应幼儿园。我老公常年出差,家里没有老人和保姆,我和女儿娜娜形影不离。娜娜习惯摸着我的下巴睡觉。她半夜翻身,若摸不到我一定会哭醒。我若去厨房煮饭,她也要趴在我背上。我若从她的视线中消失一会儿,她的“女高音号哭”就会响彻云霄。娜娜1岁半才断奶,2岁半还噙安抚奶嘴,3岁多还流口水,口水巾需要不断更换。

进入公立幼儿园前,我们在早教中心上过半年托班。每天分别,她都哭到呕吐,伏在地上喘不过气。那半年,我们旷课的时间超过一半。托班的中餐不合胃口,她就“绝食”。抵抗力下降与交叉感染,导致她支气管炎频发,动不动就住院输液。其间,我训练她睡自己的被窝,鼓励她交朋友,也屡屡失败。

失败的经历让我对“正式入园”心有余悸。暑假里,娜娜未来的班主任梅老师来家访,我向她倾诉了这些顾虑。

经验丰富的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入园对娜娜而言是成长,对您而言,也是成长。”她告诉我,家长对分离的过度焦虑和对孩子的不当依赖,会让孩子背上心理包袱,久久不能独立。她建议我好好规划女儿入园后的生活,重拾单身时的兴趣爱好,给娜娜展示“入园后,我们都更快乐”的美好景象。

这番中肯的劝告让我感慨:的确,娜娜读托班时,每天送完她,我都像丢了魂儿似的,不知该做什么。我“杞人忧天”地胡思乱想,跑到托班门口悄悄张望,接她回家后对她问长问短……这些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娜娜的压力,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离不开妈妈呵护的“小宝宝”。

痛定思痛,我决定先改变自己,重拾起阅读和健身的爱好。一天,我阅读龙应台写的《目送》一文,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从幼儿园开始,我要目送娜娜渐行渐远,学习放手,不必追赶。于是,我调整好心态,迎接“入园季”。鉴于娜娜的情况,梅老师允许她在幼儿园有一样“安慰物”,代表妈妈的陪伴。娜娜挑选了一款“芭比公主的水杯”。我告诉她:“想妈妈时,就抱着杯子。妈妈在家里很快乐,你也要快乐哦!”

正如我所料,娜娜在“入园季”哭了一个多月。她每天的号哭依旧撕心裂肺,但我不像以前那样“一步三回头”。我坚决地将她“推进”幼儿园,大步流星地离去。我努力克制,一再说服自己:“既然孩子交到幼儿园了,我就要相信老师会公平友善地待她,用比我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她。”

老师告诉我:娜娜哭够后(1小时左右),会抱着水杯“默哀”一会儿,然后冷冷地观看小朋友们的活动,不参与也不捣乱。午睡前,她会哭半个多小时,睡醒后再哭一会儿。当然,她哭的时间越来越少,与老师的互动越来越多。

每天接她时,我不再问:“吃饱了吗?老师有没有为难你?有没有人欺负你?”相反,我兴高采烈地告诉她我学到的知识、进行的活动、遇到的开心事。积极情绪是会“传染”的,娜娜在潜意识里不再把“入园”和“生离死别”画等号。

虽然娜娜还是体弱多病,但我不再归咎于幼儿园。相反,我鼓励她:“中班的小朋友不容易生病,你看楼上的康康,他从来不请假!咱们病好了,抵抗力也就长大了!”

入园后,我们每天的睡前故事是“芭比娃娃上幼儿园系列”:芭比跟妈妈主动说再见、芭比不哭赢得小红花、芭比排队玩滑梯、芭比不挑食、芭比交新朋友、芭比尿裤子后勇敢地告诉老师……这些故事部分是借鉴于绘本,部分是我根据娜娜的需要而自编的。每当老师反应娜娜的某种问题后,我就用“芭比故事”的方式反复讲给她听,帮她纠正。

3个月后,娜娜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午饭时,她不再挑食——在家不吃的蔬菜,在老师的鼓励下她都愿意吃;午休时,她抱着“妈妈水杯”安静入睡。流口水、大声号哭、半夜醒来摸我的情况均有所改善。

入园5个月后的家长会上,老师播放了平时上课的一段视频。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坐得端正、回答问题流利、唱歌大声的小朋友是娜娜。更让我惊喜的是,娜娜还有了“闺蜜”,两个小姑娘每天一起手拉手进教室,脸上写满快乐。

看到娜娜跨过人生的第一个“大坎儿”,适应了集体生活,我无比欣慰。我也琢磨着重拾梦想,找份兼职。我想,与女儿一起成长,我才能做个好妈妈!

入园季,你们准备好了吗?

(周女士,南京市某幼儿园园长)

每年七八月份,我们都会针对适龄幼儿的家长人群举办“入园讲座”。听讲座后,家长们都感喟“要是提前一年准备入园就好了”。家长们的反应不难理解。就如“穿衣、如厕”这类“小事”,幼儿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不少家长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送入幼儿园,又指望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自理能力、适应集体生活、不哭不闹不挨罚,最好每天欢天喜地……这样的期望值实在过高,而且矛盾。怪不得,这些家长在面临“入园困难”时会有巨大的挫败感和焦虑感。

一般来说,家长应该未雨绸缪,在入园前从“规律作息时间、吃饭喝水如厕、安静独立入睡、穿脱衣服鞋袜、洗手洗脸刷牙、举手发言表达、遵守纪律规则、与同龄人交朋友”等八大方面评估孩子。然后,针对孩子薄弱的方面,进行“突击训练”。案例中,姚先生的做法值得借鉴。此外,带孩子参观幼儿园、阅读有关集体生活的绘本、观赏“快乐入园”的节目、与未来的同学交朋友等措施也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此外,我要强调几个“窍门”。

首先,向老师介绍孩子。入园前,老师一般会进行家访,电话随访或让家长填写孩子的信息表格。老师精力有限,家长要抓住三个重点:第一,我家孩子哭时,什么东西或方法能管用,比如某种玩具、某个绘本、某段动画片等,最好是幼儿园现成的东西。第二,孩子在身体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蛀牙不能咬骨头、多汗需要换衣服等。第三,孩子的性格如何,喜欢何种沟通方式,比如借鉴动画片的某个人物等。

其次,教幼儿大声清楚地表达自己。比如口渴时要水喝或要大小便时能清楚表达,身体不舒服会说出或指出具体的地方。家长要向孩子传递对入园的向往和自豪之情,让孩子相信幼儿园老师很喜欢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因胆怯而憋便,不会因害怕老师而战战兢兢。

再次,家长要换位思考。家长与老师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家长更关心孩子能否吃饱穿暖,是不是生病;老师们则更关注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时间意识、秩序感等。所以,家长要用“老师的眼光”看待孩子,帮他们成长。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换位到孩子的角度,切忌追问:“你在幼儿园有没有想妈妈?”“有没有人欺负你?”……这些问题会引导孩子回忆不愉快的事,增加他们的压力。家长可通过“家园联系栏”“家园练习册”或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老师”等正向、健康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园中的生活。

最后,我讲讲家长的自身成长——特别针对全职妈妈和爷爷奶奶。茱迪丝·布朗在《都是为了你好》一书中指出:“当父母把孩子当作感情营养的来源而贪婪地攫取时,当父母利用孩子来补偿自己的精神或物质缺憾时,孩子的成长就被扭曲了……如果父母表现得像一个饥渴的婴儿,把孩子当作可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乳汁,一头扎上去吸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

相对于幼儿发育的不稳定性,家长应是成熟人格的榜样。但我在多年从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关系颠倒”的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孩子久久不能“融入集体”,要归咎于家长的“不肯放手”。这些家长常表现出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孩子的过度依赖、对分离的恐惧和痛苦。事实上,这些家长和幼儿一样,都要进行“精神断奶”。像案例中的童女士一样,家长们要变换思维模式,传递给孩子“你入园后,我会更快乐”的观念。伴随着家长的独立与成长,宝贝一定会很快融入集体,给家人带来欣慰与惊喜。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芭比娜娜入园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考试之后
胖芭比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热点芭比
50%天使×50%芭比
迷你芭比主题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