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洪水共生的荷兰人

2015-09-10大卫·托马斯丁成

海外文摘 2015年9期
关键词:弗雷荷兰人洪灾

大卫·托马斯 丁成

在距离德国边境只有几公里的荷兰城市奈梅亨,弗兰克·普鲁伊姆和妻子莫妮克经营着一家汽车修理厂。空闲的时候,他们就来到城郊的瓦尔河畔修房子。

这天,普鲁伊姆站在这栋正在施工中的4层房子的顶楼客厅中,视线越过房子前的堤坝,看向河流。55岁的他喜欢这里的风景,“我能看见奈梅亨港口和很多船只打这经过。”

弗兰克、莫妮克和他们的4个孩子以前生活在伦特村,位于奈梅亨以北两公里,瓦尔河北岸。现在他们在那里的老房子、汽车修理厂甚至街道都不复存在了。一切都被拆毁,以便建起一条200米宽的新运河,为瓦尔河引流。它是总价值为22亿欧元的“为河流留空间”项目的34个工程之一。

荷兰的大部分土地都位于三角洲地区,莱茵河及其支流瓦尔河、艾瑟尔河、马斯河流经低地入海,数百年来荷兰人都是通过拦河筑坝来控制河流水量。但是,这就如同把一个超胖的人硬塞进紧身胸衣,不定何时衣服就会爆开。因此更好的办法是,将洪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坦然接受,通过加宽河床等方式减小其危害。另一种可行的办法是建设水池,引入多余水量。“为河流留空间”项目实施后,自2015年底起,每分钟将有100万立方米的水流经莱茵河及其支流流域,却不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荷兰要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阻止北海侵蚀其西海岸。北海沿岸的坚固堤防得益于新建成的绵延8000多米的Hondsbossche海堤——为此,荷兰人从海底抽起了3500万立方米沙子,创造出欧洲最长的连续沙丘地貌。它将在接下来的50年内保护荷兰不受北海洪水侵袭。

人工建起的荷兰

荷兰政府洪水和灾难保护署的专家亨克·奥文科在海牙办公。如果海堤崩塌,这里会被淹没吗?“我坐在3楼,可能万幸逃过一劫。”他微笑着说,“荷兰有75%的经济产业受到洪水威胁,我们不能低估风险。”

荷兰人生活在3500块所谓的“围海造的低地”上,即那些抽干海水并用堤坝围起来的地区。荷兰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海平面以下,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运河和排水渠进行疏散,水会在瞬间淹没这个国家。

12年来,荷兰建筑师科恩·奥尔图伊斯一直在水上建房子。他为来自荷兰、马尔代夫、佛罗里达和迪拜的客人设计过房子、酒店甚至还包括一个清真寺。“自然界如此强大,值得人类害怕。但是,如果顺应它的规律,就能产生奇迹。”他解释,“为何要在水上建房子?有3个原因。第一个是土地面积紧缺;第二个是安全问题,对一个受洪水威胁的城市来说,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水上;第三是灵活性,一般房子的建造标准是以使用70年为目标,但是新建的房子常常在20年后就会因无法适应住户的生活需求而被拆掉,这样就白白浪费了50年的使用期限。相反,如果一栋房子是漂在水面上的,那么你想在哪里生活,就可以把家拖过去。”

这是一种典型的荷兰式思想。“人们容易忘记,荷兰是个人工建设起来的国家。”他边说边指向那条穿过他的家乡代尔夫特老城区的运河,“城市中每天都在不间断地抽水,一旦停止抽水,两到三周后整个荷兰的水位都会升高。”

几百年来,荷兰人一直在努力应对自然带来的挑战。奥尔图伊斯表示:“荷兰人非常灵活。他们知道,一切都正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有新情况发生,因此他们能很快适应。”

弗兰克和莫妮克·普鲁伊姆就是一个范例。“第一次听说扩宽河流的项目时,我非常震惊。”莫妮克说,“那时我们还无法想象,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是很快我们就接受了现状,并决定尽力适应,争取最好的结果。”

不断增大的洪水威胁

如今,荷兰人已经学会了如何与水共处,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荷兰人都还记得1953年的特大洪灾,1836个荷兰人、326个英国人和28个比利时人失去了生命。

亨克·奥文科在美国待了很长时间。他向城市、州和政府代表提议,如何在东海岸那些被飓风桑迪摧毁的土地上重建房子。“从1991年到2000年,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5000人因自然灾害而丧命,其中90%的死因都和水有关。”奥文科说。全球变暖影响气候变化,使得灾害更加严重。很多地方不仅海平面上涨,而且强烈风暴来袭的危险也在加大,由此引发的大潮和降水将带来更多洪水灾难。

我们能从荷兰人身上学到什么?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布伦登·荣曼研究洪水的危险和防洪成本,为国际组织提供建议。他在去年4月的一则报道中称,欧盟国家遭受的洪水损失将从目前的约45亿欧元上涨到2050年的230亿欧元。

“对于欧盟大部分地区来说,海水引发的洪灾根本不是问题,相比之下,河流漫过河岸的危险要大得多。一旦海平面上涨,水无处可流,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加糟糕。”荣曼解释。2013年6月多瑙河和易北河同时泛滥引发的洪水造成了120亿欧元损失;在意大利,波河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水下国”;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受到波及。

法国是迄今为止最幸运的,巴黎自1913年以来就没有再经历大型洪灾了。然而,今天巴黎的防洪措施并不会比当时更好,如果不小心防范,一次洪水就可能带来总额400亿欧元的损失。

与洪水共生的荷兰策略

“为了避免巨额洪灾损失,我们必须寻找策略和解决方案,而不是要求援助。”亨克·奥文科说。荷兰人对于防洪有个百年计划,其中既包括“给河流留空间”这样的大项目,也包括地方上的小倡议活动。例如在办公楼地下室中收容洪水,建设地下车库和所谓的“水广场”,即在城郊疗养院修建可用作微型蓄水池的“可下沉”篮球场。

而为了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政府代表必须和灾民或生活受到防洪措施影响的居民对话。“请您仔细倾听,人们为什么担心。”奥文科说。44岁的农民斯坦·弗雷拉克尔斯来自荷兰西南部的一个“围海人工低地”。他深知政府人员在和当地居民交流上的不作为。多年前,弗雷拉克尔斯和几个邻居一起去参加有政府代表出席的地方会议,会上他们得知,迄今为止保护他们的大坝高度将从6米降到2.5米。

“一个根本不了解我们的人说:‘当河流需要更多地盘时,就会漫过农家院落。我们会疏散人和动物。等他们回来时,再帮助他们修复房子。’”弗雷拉克尔斯回忆道。17个农场因此遭了秧,农场的主人们非常震惊,但在短暂的愤怒之后,他们想出了应对之策。两个农民用土人工堆积起一座小山丘,在上面建立住宅区。1000多年前,农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保护房子和圈舍的。他们认为,如果那时它能保护农户的家人和牲畜免于洪灾,那么今天也能。

政府注意到了农民们的反应,表示愿意资助建设8个人工山丘住宅区,每个高6米,面积为2公顷。有一半农民离开了村庄,但是弗雷拉克尔斯留了下来,如今他有了一家新农场。120头奶牛生活在崭新的牛圈中,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挤奶。弗雷拉克尔斯调皮地说:“这些奶牛产奶更多,而且更加健康——也许是因为它们还从未见过一个脾气暴躁的农民!”但是这家人在和银行进行了多年艰苦的谈判后才得到了一个如此圆满的结局:他们必须将抵押金增加到原来的3倍,才能贷到足够的资金。

“斯坦很乐观,我则经历了不少不眠之夜。一再有新问题出现,”他的妻子伊冯说,“但是现在我很高兴我们留了下来,这是个漂亮的宜居之地。我们生活在这条街道的第一座房子里,可以看到放学后的孩子们过桥。”当问起她可以给生活在其他国家相似环境中的人们怎样的建议时,她重复说起目前已经成为荷兰人信条的那句话:“人必须保持灵活,随机应变。”

亨克·奥文科也对此表示同意:“我们必须改变自己。没有别的可能性,我相信我们能做到。”科恩·奥尔图伊斯则想得更远:“受到洪水威胁的人,在水上是最安全的。我们应该学会与之共生。未来不是绿色的,而是蓝色的——海之蓝。”

[译自德国版《读者文摘》]

猜你喜欢

弗雷荷兰人洪灾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小气”的荷兰人
《荷兰人》:袒露流浪者的灵魂
坏脾气的稻草人
醒醒吧,人类!
最美的“瑟巴比”
荷兰人买自行车年花10亿欧元
什么是观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