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机关青年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5-09-09骆轶姝陈雪虹陈蔚李宁蔚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8期
关键词: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骆轶姝++陈雪虹++陈蔚++李宁蔚

[摘 要]把握高校机关青年人才的主要特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引、育、任、推”四位一体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教育培训机制、实践锻炼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跟踪反馈机制、推荐推优机制五个方面最优化、制度化,建立高校机关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进而推动大学机关管理队伍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8-0053-02

高校机关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劣,对高校重大决策的部署和落实、提供广大师生的服务质量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年人才是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重视青年人才的教育、培养和使用,是高校机关保持活力,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也是高校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队伍保障和希望。

(一)工作角色特征。机关青年群体大部分首先是管理者,工作包括对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工作、物质资源,以及学校发展建设的管理等;其次,他们是服务者,行使行政权力为教育教学、科研学术、校园文化等活动提供服务;第三,他们是协调者,统筹与自身岗位相关的工作事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工作要求,达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整体良性运行;第四,他们是执行者,宏观上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微观上落实学校的各种规划、各项制度;最后,他们还是监督者,在制度和规范的要求下监督学校各项工作的进程和质量,维护高校的良好秩序与健康发展。

(二)基本信息特征。高校机关青年群体年龄段大体集中在26-40岁,总体上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大部分已婚或即将结婚,工作和生活趋于稳定。他们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大多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有些甚至拥有海外学位或者学习经历。不同于专任教师,他们日常从事单调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工作涉及的内容大多偏离所学专业,工作中更加注重挖掘个人潜质和价值体现,重视他人对本人在工作岗位取得成绩的肯定。

(三)政治思想特征。高校青年群体绝大多数是中国共产党员,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有其独立的思考模式,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工作中愿意奉献,主观上具有积极性,但受到年龄、阅历、知识、视野的局限,政治思想不够成熟,面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全盘规划和统筹协调的能力,观察处理问题容易偏颇。他们希望获得职称或者职务晋升,渴望获得各方面教育和培训机会,期望得到解决学习、工作、家庭等各种烦恼和困惑的指导。

(一)青年人才培养的内涵。高校机关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内涵必须是以人为本,紧密围绕高校机关职责工作的需求,培养具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综合素质的人才,包括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改善知识结构、增强管理水平、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稳定的高校机关青年人才队伍。

(二)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青年人才的引路人,是青年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基地和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必须探索和实践符合青年人才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培养方向正确;紧密结合部门中心工作,扶持青年人才成长,确保培养内容务实;带动青年人才紧紧围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履行好机关工作职能,规范机关工作行为,提高机关工作效能。

(三)“引(引领)、育(培育)、任(任用)、推(助推)”四位一体的青年人才培养的模式。“引”——引领青年人才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青年人才职业荣誉感,及时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通过有效方式正面引导;“育”——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育人才,激发青年群体的学习动力,发动老同志和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人才成长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全面人才;“任”——以工作实践为着力点,挖掘青年个人潜力和特长,鼓励他们在岗位历练中勇挑大梁,立足岗位做奉献;“推”——尊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提供空间、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助推优秀青年脱颖而出。

(一)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丰富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综合考虑青年人才不同专业背景和管理层次,注重政治理论、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的有机统一,把提高青年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进取创新能力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内容;坚持分层管理、分类指导,针对党务、行政、业务等不同岗位的需求,丰富党校培训和日常学习的形式,引导青年人才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深化改革目标,制定自身的奋斗目标;做好非党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工作,把优秀青年人才吸纳到党内来,使其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二)拓宽渠道领域和途径,创新实践锻炼机制。基层党组织应该以“服务”为着力点,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制定合理的实践锻炼计划,提出目标和措施,培养青年人才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学科专业特长,提供良好的保障与条件,通过压重担、加重任等加快其成长速度;采取组织安排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办法,建立青年人才多岗位锻炼机制,通过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提高其顶层设计和科学决策的能力,以及独立应变、综合协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个人价值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发挥。

(三)重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基层党组织应该构建以管理能力为主、业务成绩为辅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高校机关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特点和评价特色;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营造保证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氛围,对于缺乏阅历和经验的青年人才秉持鼓励原则,增强他们的岗位使命感和荣誉感;加强对青年人才的目标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党建工作交流,及时科学调整评价细则,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拓展组织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切实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推波助力。

(四)关注青年人才利益诉求,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注重收集青年人才在工作成长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了解其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青年人才现有综合能力与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全面对比,不断改进培养方向、完善培养计划、拓展培养措施,使培养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水平提升的过程、凝聚力量的过程;基层党组织及时总结跟踪反馈结果并完善提炼,切实满足机关管理岗位培养的需要,把青年人才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推进学校发展的合力。

(五)推动创先争优常态化,完善推荐推优机制。基层党组织应科学制定推荐标准,注重考察实践工作,确立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指标,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优秀青年人才,推荐到重要岗位上;通过各类推荐推优活动,有效引导青年人才强化能力意识和服务意识,调动其主动学习、主动服务、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优秀青年人才的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与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党委的决议和提出的各项任务,达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双促进。

本文为2014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三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青年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GX201419)的研究成果。

作者骆轶姝系东华大学研究生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雪虹系东华大学机关党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陈蔚系机关党总支干部、李宁蔚系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加强爱国教育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应用型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方案的优化与创新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
航标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