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教师教材适应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5-09-01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新教材教材

李 圆

(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

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带来了农村小学的气象更新。新教材的投入成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知识创新和时代变迁的形势下,农村小学教师在适应全新教材时的矛盾、冲突逐渐升级。在新课程理念主导下编审出来的教材被投入到农村小学中去,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面对一套套形式各样、内容编排“奇特”的教材,教师和学生一同陷入了无从入手的境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一时间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困惑和不解成为了很多教师的日常教学情绪。农村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材适应困境中难以找到突破的路径,就逐渐形成了“似改非改”“新装旧路”的畸形适应现状,消极地应对着这场变革。

一、农村小学教师教材适应的现状

教材是“教学之本”。在现代教学论中对教材做出的广义界定是:第一,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所计划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第二,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各种能力与熟练的系统掌握、心理作业与实践作业的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第三,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规范[1]。在狭义上,我们一般理解的教材仅指教科书。教科书在属性上进一步可以划分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教师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关于教材的认知直接关系着教材教学质量和结果。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适应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很难在此次变革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于对变革的本质抗拒,在于受多种限制而不能开发出一套新的、高效的教学适应模式等。其适应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小学教师对新教材理念的适应问题

传统教材理念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教材编写、审查和投入使用实行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化、标准化的模式,教师在该过程中处在最后的一环,他们所面对的不是具有教辅意义的材料,而是具有强制性色彩的任务或指标。这样,教师对教材的理念就无需过多地思考其价值性和与教学实践的契合性,按照教材内容组织的脉络“按部就班”就行了。在农村小学教师眼中的教材更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他们眼中,教材是自身教学的根本,没有教材就不可能存在教学活动;而且,教材编排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材目标、结构、内容和价值取向等极少存在着批驳的观点,编审者的价值理念在无形中植入教材中,从而又无形中对农村小学教师产生引领作用。在农村小学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对教材的认知是相对比较狭窄的,对教材的理念也自然倾向于“逆来顺受”地适应着的状态。新课改之后,这种适应状态逐渐被打破,农村小学教师限于自身能力和周边环境的实际对新教材的编排理念呈现出不知所措的适应状态,目前专业引领的缺失成为课程改革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很多一线教师渴望接受教研员或专家学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2],由于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加工缺乏正确的导向,进而难以适应变革后的教材教学活动。

(二)农村小学教师的适应态度

1.不愿适应。对新课改的适应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学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态度。经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农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着抗阻情绪,对变革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态度。这种情况下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就根本无从谈起,因为他们根本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行动来适应新教材,还是按照旧的套路讲授新的教材。

2.消极适应。农村小学教师的质量存在着很大差异,对课程改革这种新鲜事物的应对态度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不愿适应新教材的教师比重较小,而消极适应态度的教师则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教师生存实际与教育系统的严格监察的矛盾造成了这种消极适应的现状。

3.积极适应。很多农村教师还是愿意改变传统的教材理解、传授方式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来改变这种状况,普遍存在积极适应的意愿,但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积极适应的指导,最终导致教师的消极应对。针对新教材,同一个共同体的意愿往往会左右着新教材的生命,教师个人的态度并不能成为整个活动系统的绝对主导,还是需要学生、学校和家长等方面的配合和理解,这才能够唤醒新教材的鲜活生命。

(三)农村小学教师的适应能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材作为“米”已经存在了,但“巧妇”还是一个技术比较生疏的新手,这样的“炊”同样很难做出来。所以,在农村小学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开展新课改运动,推行新教材,出现教师的不配合、不理解、不作为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排,对推行使用该教材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诸多农村小学教师反映很难对新教材进行深度加工,鉴于自己的教育经历和经验,已经形成了对教材的固有认知和应对习惯,并在长期的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中使得这种适应能力得以确认和巩固,突然快速地进行转变显得异常困难。农村小学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相对比较少,必要的新课程培训的缺失,对于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们来说,新教材的开放性常常让他们无所适从,新教材的灵活性更让他们无法应对[3],加上他们教育视野也存在着局限性,导致不能比较全面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实地感受变革所带给学生的实际改变就更难以企及。正是由于新课改的高要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过大,才让相当数量的教师感觉到新课程提出了太多自己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从而产生抵触情绪[4]。农村小学教师在难以改变自身局限和教学环境实际的情况下,提升能力以适应新教材的理想变得有点不现实了。

(四)农村小学教师对新教材的处理方式

反映在教学实践中的适应性问题,则直接表现在对新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处理方式的呈现会直接表明农村小学教师对新教材的根本指向,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教师的不同适应倾向;同时,对处理方式的解读也会挖掘出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性问题的程度、特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对教材的信奉程度有所降低,但还是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传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仍然是以单向的、量化的形式进行知识性的授受和考核。地域性的区间教学成果评比仍然以成绩、升学率论高低,造成农村小学之间的一种暗示性的隐竞争,教师在其中充满了无形的压力。一方面需要应对上级主管部门对课改实施的监察,一方面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以赢得区间、校际竞争的主动权。相互矛盾中农村小学教师只能选择以学生分数、升学率为主的教材处理标准,也就决定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仍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实然状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处理策略的形成,不仅需要一定的精力、时间,更需要一定的胆识,敢于尝试学生的自主课堂,而在农村小学里宣扬的学生中心,实际上被包装成了以知识中心为内核的学生主体的思路。

二、农村小学教师教材适应困境的解决路径

从困境本身出发,寻找突破困境的实现路径,建构出切合农村小学教师生存实际的适应模式,主要从农村生活的实际出发,完善农村小学特色教材建设;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推动师资队伍体系式发展;从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建构教材与学生的新型关系。

(一)从农村生活的实际出发,完善农村小学特色教材建设

与现实脱节的教材是难以被现实所接纳的,同样不顾农村生活的实际而开发出的新教材是不会很好地被投入使用的,其遇到的第一障碍就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师难以适应新教材,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困难现象,不仅在于教师自身的局限,也在于教材本身。教材内容的选取首先应该考虑到农村生活的实际,尽量避免城市化倾向,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很多学校表示现有的国家课程标准缺乏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深切关注,在目标达成上要求过高;各套教材中城市化倾向特征比较明显,脱离了农村实际,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没有一套是专为农村学校编写的[5]。同时,选取乡村生活的细节作为农村小学特色教材的素材将不容易产生农村小学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适应性,这里的教材是带有新课改的地方性和校本性的,不具有对其他教材的排斥性。从农村生活的实际出发的教材是在新课改理念之下形成的,对学生启发性、引领性作用是需要凸显出来的。教材是否具有作为教材的价值,首先就得看它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态度、自信等基本素质的发展[6]。毕竟农村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带给学生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发展还需要接触农村生活之外的其他生活。

农村小学特色教材的开发需要保留乡村意蕴,通过农村生活的人们的习惯把相应的知识、技能等表述出来,以增强学生的接受性和理解性,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适应性信心。另外,农村小学特色教材并不排斥城市因素的植入,对城市的渴望和憧憬成为农村学生的梦想,尤其是由于交通闭塞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农村孩子,对山外世界的新奇和向往促使着他们从比较单一的信息获取渠道中了解和想象着外面的精彩,其中,教材就成为很多农村学生获取外面世界信息的主渠道。从这一点上来看,农村小学特色教材的建设不能仅仅理解成简单的一元性,它更应该是复杂的,多元的,更具地域特色的。特色的涵义主要在于教材的传授方式上,而非传授的内容上面,把实质的知识内容通过农村生活的实际进行阐述,或者通过一般农村人的理解倾向来解释教材中所反映的内容。

(二)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推动师资队伍体系式发展

从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资构成上,可以解释教材适应性问题呈现出的梯度性。对每一梯度的教师所呈现出的适应特点进行分析,从其所属教师群体的共同性上找寻答案。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教材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的高低也反映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农村小学教师分布梯度比较复杂,在适应性问题面前,各个教师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这样需要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梯度分类,以适应取向为标准进行划分,接着分析该梯度类型的教师呈现出的一般特点,努力建构教师教材适应取向的专业素质体系。通过教师在各个梯度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各教师进行培训,以弥补专业素质的不足,改变教师在培训之前对教材的一种限制性的认知和行动。

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着教师的成长,新教材问题的出现正恰当地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考。师资队伍的体系式发展,即指教师队伍的梯度性的发展,按照教材的适应取向来划分梯度,并对教师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度了解,不管是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经验、个性特征,还是个人思想、教学风格等都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为细致地分析教师的适应困境以及应对策略。

(三)从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建构教材与学生的新型关系

农村小学生作为该问题的另一主角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深刻的。农村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一般儿童的天性,也具有独属于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学生与教材新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一般农村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爱冒险,及在面对陌生人时的拘谨等,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这些儿童所表现出的特点一般是独立、孤僻、情感内隐等。农村小学生的现实特点能够对小学生自己的学习观产生影响;另外,对学习的态度也自然会受到自身境遇的影响。教材的编选过程要充分地考虑到农村小学生的生存实际,尽量按照农村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和习惯选取教材内容和形式。

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和教材难以建立一种新型契合关系,教师就无法正常使用新教材,实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说,农村小学教师与教材的关系的好与坏会直接反映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的好与坏。教师教材的适应性达到理想状态,学生的实际与教材的关系也就相应得以协调。

[1]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0—26.

[2]王嘉毅,赵志纯.西北农村地区新课程适应性的纵向研究——基于2003年与2011年调查的实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3]许莉.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4]曾琦.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7.

[5]杨莉娟,项纯,李铁安.我国教师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6]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新教材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