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09-01凯,赵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人本学分制课程体系

田 凯,赵 琳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一、引言

国内外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呈现综合化现状,本科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但目前“按专业招生培养”的模式是以高考定终身。根据有关材料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存在对专业不了解的现象,所以出现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缺乏兴趣,或者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专业特点不相适应,导致近50%比例的大学生希望能够有机会重新选择喜爱的专业,以满足个人的自身发展与专业需求的吻合及弥补最初盲目选择的缺陷。虽然哈尔滨工程大学目前正在运行的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二次转专业的机会,但仍然存在学生覆盖面小、只有课程分数高的学生才能选择转专业的局限性。在学分制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中根据个人的需要做出选择,有益创新人才的培养[1]。“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以“自主选择”式学习为核心,通过重新修订培养方案和配套管理机制,对新学生实施学校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学生对相关专业有更深了解后,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社会就业需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喜欢的课程和选择喜爱的就业专业。这种模式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完成课程学习基础上选择个人喜欢的专业,使学生基础知识更扎实,知识宽阔,选择性增强,参加工作后继续发展的空间扩大,对人才培养形成多样化[2]。

二、“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

(1)根据自动化学院专业设置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自动化大类。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通识教育平台基础上,设置自动化类专业最基础的课程,构建合理的“自主选择”式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大类平台。

(2)同时考虑到不同专业对交叉知识的需求,在选修课大类平台课程中设置跨专业、体现知识融合和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力争站在全局性、系统性、自主性、实用性的角度构建全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既能体现各专业特点,又能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充足的备选课程。

2.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构建

(1)实施以自动化学院为载体的“自主选择”式学习大类人才培养学生管理体系。对研究所与学员班对接制、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自主选课及自主选专业管理、自主选择学习进程管理、留级及退学管理、学生奖惩管理等进行实施。

(2)实施“自主选择”式学分制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体系。包括:学分制管理办法、每学期自主选课学分管理、自主选课及自主选择学习进程指导管理、学习课程与专业符合度提醒、本科生自主学习指导管理、保研筛选措施、学习预警管理、校际交流学分互换管理、辅修双学位及修读双专业学位管理办法等。并通过专业知名教授讲座、专业知识论坛、学长交流指导、网络交流等方式构建学分制大类人才培养的实施保障体系。

3.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1)建立由院领导、研究所(中心)所长(主任)、专业及课程负责人、教指委、学生组成的五级评价体系,负责承担大类专业课程申报的评审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生成为大类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体,保障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权利,实现修订完善大类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在已实施的授课教师纵向竞聘基础上,探索相应课程、教师的淘汰机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课程、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淘汰,实行横向竞聘。对优秀课程、教师进行优先软硬件资源配置,提高“自主选择”式学习大类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实现在学院范围内构建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及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是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选择就业专业。通过自动化学院为研究试点,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为学校探索科学合理的大类培养体系实践出有效途径。实现学院学分制培养模式在学校范围内可示范、可推广,并对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模式[3]。

三、“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理念创新:“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择”的理念,学院只需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友好提醒,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2.模式创新:“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实践,围绕自主选择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及制度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对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拓展和完善,打破了学校多年来实行的学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封闭视域。

3.体系创新:“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中所建立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等都是重新围绕学生自主选择建立的全新体系,既是对原有体系的扩展与更新,又是适应当前社会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要求[4]。

4.实践创新:“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打破了学院现行的2009版培养方案的格局,不再是某个固定专业下几个方向的局部封闭选择,而是学院现招生的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之间的开放选择,面向的对象是2014级本科生,允许学生辅修双学位及双专业学位,从自主选择一个专业到二个专业的开放,只要学生能够满足学分要求,就可授予其学位。因此从受益对象、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专业选择等众多环节的实践角度来看,都是全新的,必将是一种充满期待和挑战的实践创新[5]。

四、“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前景

1.更理性选择专业,提高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积极性

实行“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通过公共基础知识和前期基础教育后,在对相关专业设置及发展方向了解后,根据个人的学习成绩和未来规划选择专业,这种模式更科学合理。“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6]。尤其是实行3—6年学分制,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和机会。“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人才培养拓宽了专业培养口径,使得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和个性化需求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模式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7]。

2.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

在学院现行教师授课竞聘制纵向竞聘基础上,相当于学院又引入了教师横向竞争机制,使各专业教师面临是否有学生选择自己课程的竞争压力,这将有效地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改革热情,使学院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3.优化学院专业体系结构及资源配置

学院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实现专业更新和淘汰机制,进行专业优胜劣汰,从而可以有效地优化学院专业结构,充分调动和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4.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封闭视域

“人本”理念下的自动化大类“自主选择”式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现有资源、设施条件下,可以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合理地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体系、合理规划路径、合理指导学生的培养流程,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扩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封闭视域,有助于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扩充。

: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

[2]于立君,田凯,王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 HEU为例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3):22—23.

[3]丁家玲,叶金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辉,刘胜,田凯,张波波,于立君.心电测试仪开发及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5).

[5]刘胜,于立君,许伟,王辉.自动化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要素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5):39—40.

[6]于立君,刘胜,于鑫,许伟.二级学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9—10.

[7]王辉,刘胜,于立君,兰海.研究型教学模式下IDIF实验教学法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技纵横,2010,(2).

猜你喜欢

人本学分制课程体系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
对古琴音乐审美的人本思考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