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视域中的食文化

2015-08-31梁潇

流行色 2015年7期
关键词:艺术家食物艺术

梁潇

五月的地中海,潮湿闷热的海风刚刚深入亚平宁半岛腹地,伦巴第平原上的人们已经开始了五年一次的盛会,智慧的米兰人懂得如何采集来自全世界的食材精华,并用艺术的手法将它们烹饪为全世界人民向往的佳肴……

咦,画风好像不太对。不过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Feeding the Planet,Energy for Life),确实可以借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阐释,那就是“民以食为天”。这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食物为主题,通过本次世博会的日程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在丰富的各国家馆以外,还有9个群展和5个主题展区以食品为主要内容,可谓是“舌尖上的世界”。

这其中最为精彩的无疑是本次世博唯一城中展——位于“三年展馆Triennale”的“食物与艺术”主题展,通过各种装置艺术、视觉影像、大师作品等共同来诉说百年中食材与加工方式的演变,众多画作、电影和装置艺术,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向我们诠释食物的意义。

“食物与艺术”展在占地约700平方米的场地里,从首次世界博览会举办的1851年开始,叙述了100多年来人类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在食物题材上的表达。其中除了意大利画家基里科(Giorglio De Chirico)、美国艺术家沃霍尔(AndyWarhol)的作品,还有喜剧泰斗卓比林(Chades Chaplin)的影片。此外,场内还搜集了众多餐具、烹调器材、厨房摆设等。走在展场里,可以体验从家庭包办饮食的时代,慢慢跨入工业化生产,最后进入了当代快餐食品的阶段。

正如策展人、艺术史学家Germdno Celant说,“这次展览包含了所有的媒介和语言形式,从绘画到雕塑,从影片到装置艺术,从照片到广告,从设计到建筑,从电影到音乐与文学……这是用多重语言诉说从1851年以来的食物故事,私人、公共收藏家提供的各式具体对象,就像是一块块的马赛克,最后拼凑出生命力。”

食物对于人们来说,也许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物,在每天的生活中,总是会接触到各种有关食物的信息。但当食物以这种艺术的感知方式呈现于人们的眼前时,也许,通过这种特别的理解方式,能够更为多角度地去探究食物背后所蕴含的种种观念。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征背后,往往体现着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对于食物的思索与认知。

在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马诺。切兰为该展览长达960页的目录册撰写的介绍性文章中,这样写道:“该展览旨在展示人们对艺术和食品的考察与成果,而对艺术和食品的观察被视为分析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可以看到,对艺术和食品的考察己逐渐成为我们多角度认知和探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并且该展览还提出了“世博会可能对公众品味和习惯造成的影响”有关的问题,这里涉及到艺术对于公众审美情趣的影响。所以,可以看到,这次米兰世博会对于艺术与食品的关注,有其必然的深层文化原因。

因此本次展览,主要是通过多元性的艺术视觉呈现方式,去直观地展示食文化。在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了图像的时代,所以这次展览所呈现的,其实也是当前以视觉直观呈像的趋势思维。

米兰世博会通过多个视角为我们呈现了艺术与食物的种种关联性,和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深层为我们展示了审美观念的深层转换和发展。通过绘画中食物题材不同表现手法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策展人通过多个视角的穿插去探究艺术与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题材因不同的图像表述类型,而产生了不同视觉意义,从而通过对于不同类型图像表述特点的分析,可以发现食物与艺术有着诸多层面的意义生成机制。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马诺。切兰对此论述到:“国际性展览邀请公众将注意力放在收集在一起并一起展示的人工制品上,从一个文化到商业的角度评估这些物品,这样的展览对于推动审美学的转变功不可没。”通过米兰世博会对于艺术与食物全方位的展示,将使人们全面地了解背后所生发的审美意义的发展脉络。

绘画中的食物

James Ensor的静物画作品《静物与鸭》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只是依据自身的审美经验去描绘了一个日常的景象,James Ensor是19世纪比利时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他一生未离开过故乡,画中常常具有粗犷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在这幅静物画中,艺术家James Ensor对于静物的刻画主要凸显出其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对于形体细节作了忽略,以更好地表现一种粗犷的个人风格。所以可以看出,在艺术家James Ensor的眼中,食物已具有建立在其既定审美思维模式之上的形式趣味。

在Giuseppe De Nittis的作品《花园里的早餐》中,表现了一个意大利家庭早餐的视觉场景,在餐桌的食物搭配中,可以看到意大利人早餐的饮食搭配习惯,意大利人的早餐非常的简单,主要是咖啡与面包。所以在视觉图像中,这一独特的地域生活习惯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当我们观看《花园里的早餐》这幅绘画作品的时候,犹如置身于意大利晨曦初露的早晨,在充满花香的院子中,安静地享用着浓香的咖啡与香甜的面包。

从上面对于Giuseppe De Nittis的作品《花园里的早餐》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关于艺术视域中食物的主题,往往交织历史与文化更为广阔的语境。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艺术与食物的交织点成为展演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对于这个主题作以多个层面深入地学术性探究。

在克劳德·莫奈的作品《主厨》中,可以看到西方典型的厨师的餐饮工作服,在西方,厨师的帽子的高低一般决定了厨技的好坏。所以我们可以以此来考证食文化中与其相配的服饰特征。通过这两幅19世纪末的写实画作,可以从饮食习惯与服饰的层面去探究社会文化中的一个景象,所以,在这里,图像具有了历史层面的意义。

在另一个层面之上,便是对于食物直观性的视觉呈现,这里主要体现于艺术家在食物题材与器具上的表达,表现了艺术家对于食物题材与器具纯粹之美的感悟,以强调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品质。endprint

在意大利20世纪著名静物画家莫兰迪的作品中,艺术家以单纯的形体组合使得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的和谐,莫兰迪曾这样论述他的作品:“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

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在他的画作中,现实中的静物被抽离了具体的形体,而具有了更为本质的抽象美,表现了一个纯粹化的精神世界。

法国20世纪著名的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的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关于食物有关的视觉题材的新的样式,在乔治·布拉克的作品中,他以立体主义的造型手法,将静物分解为各种色彩、曲线、以及不规则形状,并且奇妙地组合为一种新的形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在他的眼中,通过各个的角度来描绘眼前的对象物,将其不同角度所呈现的物体形象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才能真正地表达出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所以乔治·布拉克主要通过这种造型手法去打破古典式的错觉空间,以营造出他眼中真实的物体形象。

从艺术家James Ensor,Giorgio Morandi和GeorgesBraque的作品中,我们主要是通过艺术家个人性的审美趣味而认知与食物有关的视觉意义,这里主要是一种纯粹性审美体验,所以,可以看到与食物有关的视觉题材,不仅可以让我们认知历史长河中一个真实的瞬间,而且,也让我们体味到其所拥有的审美性特征。

到了战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食物具有了符号性的象征意义。图像中的香蕉形象,是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摇滚乐队地下丝绒设计的第一张专辑封面,为了更好地理解图像所生发的象征意义,首先需要对于地下丝绒乐队作以了解。二战后的美国,因战争的获益,使得美国在经济与社会层面达到一个顶峰,所以整个社会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情调,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地下丝绒乐队却提出反时代潮流的意识,讲出了社会的无力感与种种禁忌,使摇滚乐具有了批判精神,成为充满自省以及反映社会不公的音乐形式。“Life Was Saved By Rock&Roll”这句由Lou Reed的“Rock&Roll”中所唱出的名言,至今对于摇滚乐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第一张专辑《TheVelvet Underground&Nico》成为摇滚乐历史上的一张划时代的经典之作。而封面香蕉的图像从而成为音乐经典之作在视觉层面上的象征性符号,人们往往通过这个视觉象征性符号去辨识其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即地下丝绒乐队对于摇滚的奠基作用。

在摄影师Sharon Core的作品《Apples in a PorcelainBasket》则表现出类似于意大利17世纪著名的艺术家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即对于眼前景象的现实主义描绘,在作品中艺术家Sharon Core对于水果的择取没有依据一种理想化的审美视角,而是如实地展现了现实中水果的特征,如水果表皮因为时间的原因,而腐烂发黑的样子,艺术家对于水果没有过多的修饰,同时又通对影像的处理让照片呈现出绘画般的写实而超越现实的效果。

餐厅的演变

Gerardo Dottori,西米诺之家的餐厅,Collezlone privata,Archivio Gerardo Dottori.Perugla Dottori的这间餐厅装置展现了家庭包办饮食文化中的一个场景,我们可以整个空间被家庭温馨的气氛所笼罩,精美的吊灯悬挂于餐桌之上,让人仿佛走进那充满温情的家庭聚餐之中。

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之一、与蒙德里安齐名的凡杜斯堡设计了这间兼具舞厅与影院功能的咖啡厅,体现了具有现代主义室内空间布局,整个空间被简洁的斜线所分割,使得空间布局趋于规整,家庭的温情被现代都市生活的休闲的气氛所取代。这正是那一时期现代艺术运动对人们生活空间的影响表现。

关于凡杜斯堡对斜线的执著,还有一段有趣的艺术史逸闻,相传1924年凡杜斯堡与蒙德里安发生争执,最终导致了同年的(暂时)决裂。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艺术史家通常认为二人决裂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对绘画中线条方向的看法:蒙德里安拒不接受斜线,杜斯伯格却坚定维护斜线的动态感,也着实在艺术实践中广泛采取运用。决裂后,凡·杜斯伯格为自己的艺术设置了一种新概念,即以斜线为特征的基本要素主义。

在艺术家Charles Rennie的作品鱼形勺叉中,勺子和叉子已不仅仅留存其实用性,而且具有了审美性特征,艺术家通过对于形式的巧妙设计,从而抽离出了勺子和叉子原初形状中的审美因素。所以当艺术介入实用工具之后,在其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凸显了其原来未被发掘出的形式美感。

Ambrogio Pozzi,锥形餐具组合,Environement PierreCardin/Franco Pozzi,1969,DDD Collection,Genova,Courtesy Vittorio Dapelo

在艺术家Arman的作品中,他通过将生锈和未生锈的勺子和叉子的并置,来体现岁月的流逝感,通过锈迹来诉说它们曾经与食物相关的故事。可以看到艺术家Arman是以一种时间视角去看待与食物有关的用具。

Claes Oldenburg and Coosje vanBruggen,站立的叉与意面Ⅱ,1994,Fiberglass painted with polyurethane

Nikolaj Mikhailovich Suetin,咖啡壶,1923,Tsarenkov Collection.Londra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家食物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食物从哪里来?
爆笑街头艺术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