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油茶遗传资源多样性

2015-08-27李志真黄勇谢一青

福建林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林科院品系油茶

文/李志真 黄勇 谢一青

福建省油茶遗传资源多样性

文/李志真 黄勇 谢一青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沿海,气候温暖,降雨充沛,山地资源丰富,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油茶生长。近年来油茶产业快速发展,栽培面积达到338.9万亩,尤其在武夷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及鹫峰山脉等低山丘陵区大量栽植。福建地形地貌多变,生态环境复杂,人为活动频繁,为油茶遗传资源的生存和变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物种、类群、农家品种、无性系、古树、优良特异个体等多种多样的油茶种质资源。福建省林科院油茶科研团队在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生物安全及遗传资源项目等资助下,开展了全省油茶遗传资源状况调查和优良特异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高产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收集保存油茶各类遗传材料412份,为福建充分保护和挖掘利用油茶遗传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1 油茶物种多样性

1.1 普通油茶

普通油茶在福建平潭、东山等海岛以外山地均有分布,面积约占全省油茶85%以上,以尤溪、浦城、福安、宁化、大田等栽种面积大,垂直分布海拔100-1260m,主栽于600m以下山地,在闽东北、闽中700-900m山区也有较大的种植面积。福建普通油茶有寒露、霜降和立冬等3个种群。其中,寒露籽主要种植于宁化淮土、石壁等,霜降籽常见于长汀、连城、建宁、浦城等地,立冬籽分布范围广,栽种于宁德、福州以及三明、南平部分低海拔山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农家品种,如宁化的淮土红皮桃茶,其产品“淮土茶油”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上世纪八十年福建省林科院从省外引进了岑溪软枝油茶、衡东大桃、安徽大红、常山霜降籽、鄂东大红果、连县大红、灵川葡萄油茶、孟江油茶、望谟油茶等9个普通油茶农家品种,开展了农家品种评比试验,岑溪软枝油茶、衡东大桃、连县大红等3个农家品种表现良好,这些材料已实现异地保存。此外在全省范围内还选育了普通油茶优树、无性系、杂交品系等优良遗传材料,遗传资源丰富多样。

1.2 小果油茶

小果油茶亦称小叶油茶,与普通油茶明显的区别在于:果小、叶小、花小,果皮薄,出籽率高。福建是全国小果油茶主要产区之一,小果油茶栽植面积位居第二,约占全省油茶总面积15%。分布范围较广,从北部武夷山脉、中部戴云山脉,延伸至闽南沿海山地,多见于建宁、清流、闽清、宁化、大田、尤溪、延平、闽侯、永泰、仙游、邵武,在漳浦、安溪、浦城、武夷山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垂直分布海拔为110-1000m,以700m以下为主。

小果油茶根据果实大小分为龙眼茶、羊屎茶、珍珠茶等3个类群。龙眼茶因果实似龙眼、果皮薄而得名,是小果油茶中的大果类群,果径2.5-4.0cm,叶片也较大,是人们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经人工选择果实较大的种质材料栽植而逐步形成的农家品种。羊屎茶的果实、叶片较小,果径大多小于2.0cm,面积约占福建小果油茶六成以上,有多种变异类型。珍珠茶果小如豆,已濒临绝迹,仅在浦城、宁化发现个别单株,这三种类群在霜降前后成熟,鲜果出籽率超过55%,鲜果出油率为8-13%,主要区别在于果实大小。羊屎茶、珍珠茶500g鲜果数超过150个和350个,采摘耗时费工,不宜推广种植,但可用于抗病、耐瘠薄等育种材料的选择。

龙眼茶具有速生、早实的特性,实生苗种植2-3年始花,鲜果出籽率达55-70%,平均果油率9.56%,在全国12个油茶农家品种评比中产量位居第一,超过国家良种岑溪软枝油茶,其优良实生群体亩产油可达30-50kg,达到优良无性系丰产林标准。另外龙眼茶抗病虫害、抗台风的能力强于普通油茶,因此是一个优良农家品种,2009年通过了福建省林木品种委员会的良种审定。近年来,福建省林科院持续开展了小果油茶优良群体、优良无性系、优良个体的选育,获得一批高产优质遗传材料,逐步推广种植。

1.3 浙江红花油茶

浙江红花油茶主要分布在霞浦、寿宁、屏南、浦城、泰宁、建宁、武夷山等高海拔山区,垂直分布海拔650-1620m,除霞浦外大多呈零星分布。浙江红花油茶花大红艳,1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花,花期长,8月底至9月上旬白露时节果实成熟。现有结果林分基本为实生苗造林,产量低,个体差异大,少数单株表现高产。其果实含油率高于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5-10%,适宜高海拔山地种植,是油用和观赏兼用的有潜力的油茶物种,至今国内尚无良种,需要加快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1.4 茶梨

茶梨散生于闽中、闽北、闽西各地,分布海拔200-800m,其中在德化、尤溪等成片人工栽种,多为中幼林。其树体为乔木状,枝叶浓密,主干明显,叶大革质厚重,边缘有锯齿。花大,黄色或白色,花期10月初至11月下旬。果实呈棕黄或茶色,表皮粗糙,为糙果型,果大皮厚,鲜出籽率仅12-20%,目前为实生苗造林,单株之间产量差异大,现已开展了优良单株的选择。

2 油茶品系多样性

油茶作为经济林油料树种,选育高产优质品系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根本途径。因此,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福建省林科院科研人员就开始了油茶优良品系的选育工作,迄今已选育了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11个,优良杂交品系32个,优良家系11个,其中审认定良种24个,特别在近年加大了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力度,在全省各地调查、筛选和收集了大量优良特异遗传材料,开展了二代优树、无性系的选择育种及种内、种间杂交育种,同时引进江西、湖南、广西等油茶无性系良种,在不同气候区建立了油茶种质资源库和遗传材料测定林,加快了油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步伐。

2.1 优良无性系

1980-1996 年福建省林科院熊年康等开展了普通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分3批筛选了闽43、闽48、闽60、闽 20、闽 79、闽 81、闽 7415、闽 15、闽 757、闽 758、闽84等11个无性系,5-9a幼林亩产油31.39-48.11kg,2009-2012年再对28-32a成熟林测产调查发现,这些无性系表现高产,亩产油37.8-72.1kg。这些无性系既有霜降种群(闽 79、闽81、闽84),又有立冬种群,果实呈红桃、黄球、青脐、黄梨等不同类型,性状变异丰富多样。其中油茶闽43、闽48、闽60、闽20、闽79等无性系通过了省级良种审定,已在全省各地推广种植。

近年油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各地纷纷引进了省外高产无性系,包括长林、赣、赣油、湘林、亚林等系列无性系百余个,其中大部分用于油茶种质资源库的营建和保存。

2.2 优良杂交品系

1981-1997 年熊年康等开展了普通油茶无性系杂交育种试验,筛选出闽杂优1等32个优良杂交子代单株,年均亩产油45.7-69.8kg,丰产性状十分突出。这些品系分早花、中花、晚花等不同类型,其中闽杂优1、2、3、4、5、6、7、8、11、12、13、14、18、19、20、21、25、28、30等19个品系通过了良种认定,正在闽东、闽西、闽北、闽中各地推广试验。

2.3 优良家系

1978-1987 年福建省林科院从优树子代林中选育出油茶闽优1等11个优良家系,亩产油30.1-37.6kg。2009-2011年又引进了湘林、岑软、桂、赣等家系,这些材料目前生长结实良好,保存于闽侯、福安等油茶种质资源库中。

2.4 优良群体

福建油茶分布广泛,各地出现不少优良的油茶实生群体。2009-2012年在福州、莆田等小果油茶产区选择了优良林分4片,年均亩产鲜果517-700kg,折合产油超过52kg,这些实生苗造林的龙眼茶群体高产稳产,其中龙仙1、2、3等3处林分作为母树林通过了省级审定。

2.5 优良个体

自2008年起福建省林科院油茶团队与各地市林业局合作开展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浙江红花油茶、茶梨等优良遗传材料的调查收集和保护工作,先后在全省各地筛选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浙江红花油茶、茶梨等优良材料150多份,同时从广西、贵州、浙江等地引进了油茶优良单株材料,对这些优良遗传材料不仅实施了现地保护,而且大部分收集保存在油茶种质资源库内,实现了异地保护,为后续油茶种质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油茶特异资源

调查发现福建油茶特异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长寿树,还有抗逆性强、含油率高、果实性状特异等材料。在闽东、闽西发现油茶百年古树,生长旺盛,结实良好,4年平均单株产果超过30kg。选育了种仁含油率超过50%、油酸含量超过85%、果实特大皮又薄、果实丛生状、抗风抗病力强等多份特异材料,而且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油茶特异遗传资源将被发掘和利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罗美娟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油茶良种培育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2012-2015)、国家林业局林业生物安全及遗传资源项目“福建省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福建省森林培育与加工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猜你喜欢

林科院品系油茶
10个团豆新品系在绥阳县的田间性状及产量表现
海南省林科院推进文昌小海岛植被重建示范基地建设
海南省林科院参加海南省第十七届科技活动月多样化展示热带林业科技成果
海南省林科院成品质检中心 参加林业质检机构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林科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有力支撑林业建设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