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 种饵剂对红火蚁蚁巢的室外防控效果观察

2015-08-23詹玉海钟平生吴珍梅惠州市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600惠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广东惠州56007

生物灾害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蚁巢红火蚁吡虫啉

詹玉海,钟平生,吴珍梅(. 惠州市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600;. 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系,广东 惠州 56007)

4 种饵剂对红火蚁蚁巢的室外防控效果观察

詹玉海1,钟平生2*,吴珍梅2
(1. 惠州市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惠州 516001;2. 惠州学院 生命科学系,广东 惠州 516007)

为了探讨氟虫胺、吡虫啉、阿维菌素、毒死蜱4种药剂对红火蚁野外的毒杀效果。采用毒饵法对试验区内的红火蚁蚁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0.5%氟虫胺饵剂和 2.0%吡虫啉饵剂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控效果最好,校正减退率分别可达81.16%、79.17%。其次是0.8%氟虫胺饵剂,校正减退率最高可达76.79%。阿维菌素也表现出较好的灭杀效果,校正减退率达63.16%;而1.0%吡虫啉及0.4%毒死蜱微胶囊饵剂对红火蚁的效果最差。通过试验得出:0.5%氟虫胺和2.0%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控效果最好,为研制防治红火蚁的有效药剂之一。

饵剂;红火蚁蚁巢;校正减退率

詹玉海, 钟平生, 吴珍梅.4种饵剂对红火蚁蚁巢的室外防控效果观察[J]. 生物灾害科学, 2015, 38(4):316-320.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原产南美洲巴拉圭和巴拿马运河。2004 年首次在广东省吴川发现,随后入侵惠州、深圳、东莞等地[1],我国农业部已于 2005 年 1 月 17 日发布公告,将红火蚁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制定并启动了《红火蚁疫情防控应急预案》[2-3], 要求对红火蚁发生地区采取封锁控制措施,尽早扑灭;其他地区要加强对来自红火蚁发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植物产品的监测和检疫,防止传入。此外,在红火蚁适生区要全面部署普查工作。因此,防止或延缓红火蚁向周边扩散,有效防控红火蚁的危害,减少红火蚁对我国人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意义重大。为有效地控制红火蚁进一步扩散蔓延,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红火蚁发生危害、生物学、化学防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其中化学防治是快速扑灭红火蚁的手段之一[4-8]。为此,本试验选用了氟虫胺、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 4 种药物,分别制成饵剂,评价对红火蚁的野外防控效果,以期为红火蚁的全面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惠州市水口镇青塘新村旁的公园草地,该公园地势平坦广阔,草种为台湾草,间种一些灌木园林绿化苗木。红火蚁活动蚁巢密度大约 1 000 个/m2,属中等成熟蚁巢。

1.2 材料

诱集饵料:火 腿肠( 河南省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火 腿肠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与油脂、气 味香甜,对红火蚁的引诱效果较好[9]。

饵料:惠州市南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红火蚁克星药物专用饵料。

小标旗:若干。

诱集瓶:红火蚁专用诱集瓶,直径 2 cm、高 15 cm,一端用瓶盖封口。

1.3 供试药剂与饵剂配制

95%吡虫啉原药(江苏建农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95%阿维菌素(山东志诚化工有限公司); 95%氟虫胺(天门福临金富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0.4%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由华南师范大学冯启理教授包埋并提供)。

将药剂和饵料按比例均匀混合,按下列各种浓度配成饵剂,装密封袋备用。

氟虫胺饵剂浓度:0.2%、0.5%、0.8%;吡虫啉毒饵浓度:1.0%、2.0%;阿维菌素饵剂浓度:0.05%。

1.4 方法

1.4.1 试验区的划分 选定具较多红火蚁蚁巢区域为试验区,划定界限并用明显标识物标记 4个边角,每个试验区之间设有至少 1 m宽的隔离带,每个试验区有活动蚁巢不少于10 个。

1.4.2 投药 选择施药前 12 h未下雨的晴天,于 上午9:00—11:00,地 表温度约 20~35 ℃时进行施药[10]。在预先插有小标旗并编好号的活动蚁巢,以蚁丘为中心,在周围10~120 cm范围内均匀撒施饵剂,饵剂量据蚁巢大小决定,一般 10~20 g/蚁巢,然后轻微惊动工蚁出巢发现食物[10-11],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

1.4.3 检查 效果检查:首先目测试验区防治前后的活动蚁巢数量,即防治前调查 1次,施用后 3 d以及每隔 1 周调查 1 次;对从外部观察已为非活动蚁巢,挖巢进行内部检查。

诱集工蚁:投饵前需在各已选定的试验区内进行诱集,首先将火腿肠切成5 mm的厚度,放入诱集瓶的中间靠近瓶口段,在每试验区内以五点取样法放置诱集瓶,诱集瓶必须远离蚁巢至少 1 m的范围以确保诱集到的工蚁数量的准确。诱集瓶平放在地面上,瓶口贴近地面,30 min后用瓶盖密封回收[12]。药后各次检查需先用诱集瓶诱集每个试验区的工蚁,计数,最后计算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

1.4.4 评价指标 采用活动蚁巢校正校正减退率评价防控效果[13,15]。 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虫胺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效果

用 0.2%、0.5%、0.8% 3 个浓度的氟虫胺毒饵分别对 3个试验区的红火蚁进行处理,氟虫胺对红火蚁的野外防控效果见图1。从图 1 可知,氟虫胺对红火蚁的毒杀作用较慢,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其持续期可达 50 d左右。在药后的前 24 d,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呈上升趋势。在药后 3 d,0.2%氟虫胺、0.5%氟虫胺、0.8%氟虫胺试验区内红火蚁蚁巢校正减退率仅为 11.54%、13.04%、0%。施药 9 d,蚁巢校正减退率分别上升至 45%、32.17%、7.14%。至施药 24 d,校正减退率仍继续上升,分别达到 69.23%、52.52%、64.29%。至药后 51 d,校正减退率达到最高,0.2%氟虫胺、0.5%氟虫胺、0.8%氟虫胺毒饵对红火蚁蚁巢的校正减退率仍分别达 79.17%、81.16%、76.79%,其持续期可达 50 d左右。

图1 氟虫胺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

同时可知,施药后中前段,氟虫胺对红火蚁的作用效果与氟虫胺饵剂的浓度未成正相关性。在药后的前 21 d,0.8%氟虫胺饵剂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效果不如 0.2%和 0.5%的氟虫胺效果好。但药后 27 d 后,0.8%氟虫胺饵剂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作用逐渐增强,超过 0.2%和0.5%氟虫胺,由此可推断,高浓度的氟虫胺饵剂对红火蚁可能具有一定的驱避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吡虫啉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

分别施用 1%吡虫啉、2%吡虫啉,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防控结果见图 2。由图 2 可知,吡虫啉对红火蚁的药效作用较缓慢、稳定,持续期可达 24 d 左右。1%吡虫啉诱饵在药后 9 d开始有效果,蚁巢校正减退率达到 23.08%。施药后 18 d,红火蚁蚁巢校正减退率上升至 33.73%;24 d,红火蚁蚁巢校正减退率达到56.92%。其后,防控效果有所下降。施药后 27 d、36 d,红火蚁活动蚁巢的校正减退率分别回落至 46.15%、 35.38%。 同时图 2 可见, 1%吡虫啉试验区,在药后 3~6 d内,红火蚁蚁巢的减退率出现负值,表明蚁巢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一方面是药剂对工蚁作用慢,对全蚁巢还没有起效果,全巢死亡需要一定的后续作用;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红火蚁蚁巢。

图2 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退

此外, 2%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比浓度为 1%的吡虫啉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更为明显、稳定。在2%吡虫啉试验区,药后 3 d就已表现出一定的效果,红火蚁活动蚁巢的校正减退率达 16.67%,其后一直呈增长趋势。药后 9 d,红火蚁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上升至 29.49%;18 d 校正减退率上升至37.50%;33 d为 58.33%,36 d达到了 79.17%。综上所述,在实际防控工作中,建议吡虫啉浓度采用 2%的毒饵。

2.3 阿维菌素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

图3 阿维菌素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

施用 0.05%阿维菌素防控红火蚁,其作用效果如图 3。图 3 所示,阿维菌素对红火蚁的毒杀作用较慢,药效较为稳定,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防控效果增强, 持续期可达 24 d左右。 药后 6 d调查,蚁巢开始出现减退,校正减退率为 6.22%。药后 9 d 蚁巢校正减退率增长到 26.32%。药后 24 d,蚁巢的校正减退率达到 59.06%。其后,对红火蚁蚁巢的作用有所减弱。药后 30 d,蚁巢校正减退率下降至 48.42%;至 36 d,又再次下降到 41.05%。

同时,图 3表明,施药后 3 d,红火蚁蚁巢的校正减退率出现负值(-10.53%) ,即出现了新生的蚁巢,这可能也是药剂对蚁巢的消减缓慢,并出现了红火蚁新巢的结果。

2.4 0.4%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

以 0.4%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处理红火蚁蚁巢,结果如图 4。从图4 可知,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对红火蚁作用效果较差,效果不稳定;但持效期长,可达54 d。

由图4可知,在投药后3 d便出现效果,蚁巢校正减退率为48.72%,但药后6 d到12 d,蚁巢的减退率均呈下降的趋势,药后12 d,蚁巢校正减退率下降至22.22%。其后有所回升,药后15 d升至44.44%;药后45 d调查时,蚁巢校正减退率到达最高50%,药后54 d检查时,蚁巢校正减退率有所下降达到39.81%。

影响减退率不稳定的原因是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是经包埋处理过的,其作用慢慢释放,故试验区蚁巢数减少较慢;另外,该试验区不断新增蚁巢,从而影响了试验区红火蚁蚁巢的减退率。

图4 毒死蜱对红火蚁蚁巢的减退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红火蚁是一种危险性外来生物,在侵入地缺乏自然天敌的有效控制,如果环境因素有利,将会出现迅速扩散的趋势。据预测,红火蚁在中国具有广泛的适生区,涉及全国 25 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部已发布公告,将入侵红火蚁定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因此,防止或拖延红火蚁向周边扩散,有效防控红火蚁的危害,减少红火蚁对我国人体健康、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意义重大[13]。为有效地控制红火蚁进一步扩散蔓延,我国政府各级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展了红火蚁发生危害、生物学、化学防治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化学防治是采用最主要防控方法,其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毒饵法[8-9]。

野外防控效果表明,4 种药剂中,以氟虫胺的效果最好。氟虫胺对红火蚁的毒杀作用显著,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减退效果增强,持续期可达 50 d左右。0.2%、0.5%、0.8%氟虫胺对活动蚁巢的校正减退率分别可达到 79.17%、81.16%、76.79%。其次为 2%吡虫啉,效果稳定,活动蚁巢校正减退率达到79.17%。0.4%吡虫啉和 0.05%阿维菌素对红火蚁活动蚁巢的减退效果较低,平均分别达到 53.13%、57.02%。

1%吡虫啉、0.05%阿维菌素试验区,在药后 3~6 d 内,红火蚁蚁巢的减退率出现负值,这主要是药剂对蚁巢的消减缓慢;其次,本试验在 2013 年12 月11 日—2010 年3 月 21 日进行,此期恰逢雨水天气较往年频繁,导致红火蚁的分巢较多;同时,在试验区内陆续出现的新生蚁巢较小,影响蚁巢的计数。0.4%毒死蜱微胶囊悬浮液对红火蚁活动蚁巢减退作用不稳定,一是毒死蜱药剂经华南师范大学微胶囊悬浮包埋处理,释放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其次也可能是试验区内新增的红火蚁蚁巢影响了活动蚁巢的校正减退率。

本次野外防控试验是在头年的12月至竖年3月,其 作用效果普遍偏低。根 据Porter and Tschinkel(1987)研究,空气和土壤温度达 19 ℃时,工蚁才会持续觅食,并且低温比高温更加限制工蚁的觅食活动,红火蚁觅食最活跃的温度范围为22~36 ℃[14-15]。 而 广东省冬季大部分时间的气温条件不在最活跃湿度范围内。此外,试验时建议每个蚁巢都要插上小标旗,新巢时也补插不同颜色的标旗以标区别,一是避免遗漏,二是能防止人为干扰。

[1] 李德山, 李建光.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 植物检疫,2005(2):93-95.

[2] 王梅香, 温景添, 孙中兴, 等. 山区红火蚁的发生与防控[J]. 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02-103.

[3] 程建华. 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简介[J]. 湖北植保,2005(3):10.

[4] 刘冬莲, 黄运珍, 李秀丽, 等. 红火蚁的危害与综合防控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238.

[5] 刘晓燕, 吕利华, 冯夏, 等. 红火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06(5):18-23.

[6] 高道蓉, 刘瑞桥, 冯昌杰, 等. 氟虫胺饵剂对红火蚁现场灭治效果研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8,14(6):448-451.

[7] 王建国, 胡学难, 梁帆, 等. 入侵红火蚁防制效果的评价及用药情况[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3):194-196.

[8] 刘政军, 刘治波, 刘志俊. 红火蚁的危害及国外有效防治方法[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7):29-31.

[9] 钟平生, 赵瑾, 张颂声, 等. 6 种饵料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引诱效果的测定[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6(1): 22-25.

[10] 肖明山. 毒饵法防治红火蚁的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2007.

[11] 周社文, 解德华, 成进, 等. 红火蚁诱杀药剂筛选试验[J]. 植物检疫,2006(3):148-150.

[12] 黄俊, 陆永跃, 曾玲, 等. 不同放置方式的诱饵对红火蚁的诱集作用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4):23-25.

[13] 姜志宽, 韩招久, 吴光华. 红火蚁的危害及防制[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12(2):77-81.

[14] 庄天勇, 田伟金, 陈绍平, 等. 氟虫腈粉剂冬季防控红火蚁效果评价[J]. 中国植保导刊,2008(10):36-38.

[15] 吴志红, 王凯学, 吴贵亮, 等. 几种毒饵对红火蚁的室外诱杀效果比较[J]. 广西植保,2006,19(3):7-8.

Research of Several Baits to Ants Nest of Solenopsis invicta Outdoors

ZHAN Yu-hai1, ZHONG Ping-sheng2*, WU Zhen-mei2
(1.Nant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Huizhou 516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China)

To explore the control effect of four baits such as Sulfluramid, Imidacloprid, Avermectins and Chlorpyrifos on Solenopsis invicta. Four kinds of poisonous baits, Sulfluramid, Imidacloprid, Avermectins and Chlorpyrifos, were used to kill Red imported fire ant nests outdo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0.5% Sulfluramid and 2.0% Imidacloprid were the best, and their decrease rates were 81.16% and 79.17%,respectively. And 0.8% Sulfluramid took the second place, with the decrease rate of 76.79%. Avermectins also had a good killing effect, and its decrease rate reached 63.16%. Yet, 1.0% Imidacloprid and 0.4% Chlorpyrifos were the least effective. 0.5% Sulfluramid and 2.0% Imidacloprid had the best effects on Solenopsis invicta. So,they were the material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Solenopsis invicta.

baits; Red imported fire ants nest; correction decline rate

S412.3;Q965.9

A

2095-3704(2015)04-0316-05

2015-10-30

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B050013002、2012B040009020)

詹玉海,男,主要从事有害生物防控、媒介生物综合治理,E-mail:info@ntsy.com;*通信作者:钟平生,博士,教授,E-mail: zhongps@hzu.edu.cn。

猜你喜欢

蚁巢红火蚁吡虫啉
0.08%茚虫威饵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分析
白蚁巢对土石坝渗流影响分析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红火蚁来势汹汹 九部门联合防控
小狮子和红火蚁
No.3 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份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