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2010年~2014年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浅析

2015-08-23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谢丽云

海峡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锰酸盐入海需氧量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 谢丽云

福建省2010年~2014年主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浅析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谢丽云

该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及污染源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1 前言

福建是海洋大省,地处东南沿海,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直接入海的主要河流有11条,入海河口分布在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宁德等6个设区市,其中福州有3个入海河口,漳州、莆田和宁德各有2个入海河口,厦门和泉州均有1个入海河口。随着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省近岸海域承纳的入海污染物不断增加,其中以入海河流污染物的输送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2010年~2014年全省入海河流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和掌握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源入海情况,掌握入海污染源的现状,为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管理、制定近岸海域环境管理政策、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概况

2.1监测范围

本文共对福建省11条主要入海河流开展入海河口水质监测,即闽江、敖江、龙江、九龙江、晋江、漳江、东溪、木兰溪、萩芦溪、交溪、霍童溪。入海河流入海口监测断面共布设11个,各入海河口监测断面情况见表1和图1。

表1 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一览表

续表1

图1 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分布图

2.2监测频次与时间

按照《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第三版)[1]要求,因受潮汐影响,入海河流入海河口监测断面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采样监测,每次采当天涨、退潮水样并分别测定;涨潮水样在断面处水面涨平时采样,退潮水样在水面退平时采样。全年共监测6期或12期。

2.3监测项目

福建省11个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所监测的项目有32项:水量、水温、流速、盐度、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氯化物、硝酸盐、铁和锰。参加总量统计的项目有23项: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硝酸盐、铁和锰。

3 监测结果与评价

3.1入海河流径流情况

2010年11条入海河流径流总量为903.20亿m3,2011年为853.78亿m3,2012年为845.71亿m3,2013年为832.47亿m3,2014年为808.43亿m3,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径流总量逐年降低。

图2 福建省2010年~2014年11条入海河流径流总量情况(单位:亿m3)

3.2入海河流水质评价

参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和近年来影响我省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的评价项目确定为21项: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硫化物。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情况如下:2010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0.91%,2011年为81.82%,2012年为90.91%,2013年为90.91%,2014年为90.91%,五年来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变化不大,除2011年有2条入海河口断面水质未达标外,其他四年均为1条入海河口断面水质未达标,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

3.3入海污染物总量

2010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5.28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73.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54%,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1.96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46%。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16.2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2.75%;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9.11万吨,占15.71%;总氮入海总量为16.41万吨,占8.85%;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1.53万吨,占6.23%。

2011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0.94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8.6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20%,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80%。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9.43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0.48%;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31.68万吨,占17.51%;总氮入海总量为16.11万吨,占8.90%;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1.40万吨,占6.30%。

2012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82.17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9.3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2.95%,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85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05%。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8.22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9.41%;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31.05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17.04%;总氮入海总量为16.1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8.88%;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3.89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62%。

2013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78.26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65.97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3.11%,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2.29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6.89%。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100.43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6.34%;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8.68万吨,占16.09%;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20.16万吨,占11.31%;总氮入海总量为16.69万吨,占9.36%。

2014年福建省11条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70.27万吨。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氮,4项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为157.06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92.24%,其余项目入海污染物总量为13.21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7.76%。4项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入海总量最大,为94.48万吨,占全省入海污染物总量的55.49%;高锰酸盐指数入海总量次之,为28.47万吨,占16.72%;生化需氧量入海总量为18.33万吨,占10.77%;总氮入海总量为15.77万吨,占9.26%。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五年均值为179.38万吨,年际变化趋势的评价结果如表2、图3所示。从表2和图3可以看出,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2 福建省2010年~2014年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情况 (单位:吨)

图3 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变化情况

4 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1)福建省2010年~2014年入海河流径流总量逐年降低。

(2)2010年~2014年福建省各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达标率变化不大,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氨氮。

(3)2010年~2014年福建省入海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五年均值为179.38万吨,五年来入海污染物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逐年降低,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4.2对策与建议

福建省入海河流水质状况基本保持优良,

污染物入海总量得到控制,但氨氮入海量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如不采取措施严加控制,将会影响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制约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推进重点流域环境整治。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措施控制陆源污染,并将整治范围向中小流域和支流拓展,进一步突出污染减排硬约束作用,确保江河入海水质达标。

(2)加强环境宣传和法制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树立新的海洋思维。

(3)继续推进海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将近岸海域的环境和资源价格推向市场,解决海洋环境、资源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与可持续发展。

(4)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入海河流监测能力,为入海河流、近岸海域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监测依据。

[1]福建省环保厅.福建省水环境监测技术规定(第三版).

[2]环境保护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高锰酸盐入海需氧量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黄河口附近海域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烃分布及其关键控制环境因子分析
地表水中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的相关性研究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新旧标准区别探讨
地表水中浊度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镀锡板高锰酸盐体系钝化膜的制备及表征
取样方法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的影响
不同水质地表水中COD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