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2015-08-19吕莎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大学生

吕莎

摘要: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危机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心理危机的概念分析入手,阐述了心理危机的特点,讨论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原因,最后重点探究了如何构建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为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面临和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挑战。一些高校出现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地指出了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网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工作队伍,拓宽实施途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减少或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的发生,总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目标,坚持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原则,增强学生心理调节、社会适应和挫折承受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心理危机的概述及特点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高校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的,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善心理危机情境,调动个体的自身潜能,帮助其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心里危机的特点具体表现一是时间性。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一定的时间特性。而这里的时间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所处的特殊身心成长阶段所形成的心理危机,如这一阶段所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恋爱心理危机等;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活自身所具有的时间节律对大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如不同年级学生所遇到的适应问题,选择焦虑等。二是特殊群体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特征,一些特殊群体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易发或高发人群。根据调查,心理危机更容易发生在贫困生、学困生、恋爱中的学生、人际适应或环境适应不良以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中。三是普遍性。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的重叠处,是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反省动机的群体,使得对危机的认识和体验更加深刻和漫长。因此,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其原因分析

(一)依赖性与独立感的矛盾

大学生所处年龄正值青年期,还没有完全真正具备成人心里所具有的全面心理品质和完善的心理能力。入学后,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于是极力想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制约与管理,相对独立的生活和学习。但因独立自理能力较差,与人交往能力较差,而且依赖性较强,致使他们难以面对和应付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矛盾越尖锐,越会使他们心神不宁、焦虑、甚而忧郁寡欢,加剧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危机也由此产生。

(二)生理上成熟而心理成熟水平与之不相适应的矛盾

青年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趋成熟,性心理和性意识得到了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特别是大学生在脱离了升学压力之后进入大学,由于情感的需要、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容易引发恋爱热。但是多数大学生缺乏恋爱与性心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涉足爱情,结果会陷入深深的情感痛苦之中,不仅情感上遭受了伤害,甚至因为性知识的缺乏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由于我国现行教育的局限,青少年很少能从正当的途径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对于与性有关的话题讳莫如深,没有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遇到类似问题时孤立无援,个人又无法解决,这样很容易产生困惑或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危机。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平衡

青年期是大学生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是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心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准确,定位不合理,期望过高。在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远远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而且在和同学比较中,发现才识、能力强于自己的人有很多。于是心理上形成了强大的落差,产生强烈的失望,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的目标。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和预警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一是要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独立生活与社会环境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与恋爱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适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心理危机预防的科学知识以及心理适应的技巧,如合理的宣泄、转移、升华等,努力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增强自身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把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充分调动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及时有效地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指导与帮助。预警体系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对在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跟踪了解,要有专人负责。二是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综合心理普查结果、心理咨询情况以及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等,根据心理危机程度,分等级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心理危机预警库的学生实施动态管理。

(二)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既具有良好基本理论素质和技能,又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人格魅力的多层次、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对心理辅导人员的各种培训工作和引进工作,不断提高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方法与技能。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计划纳入到全校师资培训计划中,同时还应该将培训的对象扩大到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骨干等。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高校不仅要依靠校内力量,积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而且更要重视调动校外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1.建立学校与家庭互动的机制

高校要建立家校互动的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尤其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调动他们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校要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支持学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建立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机制

高校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使新闻媒体能多报道学校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不要为片面追求看点,对学校发生的个别突发事件连篇累牍报道,误导社会舆论,干扰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高校也要加强与一些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联系,发挥这些医疗机构在预防、处理学生心理危急中的作用,共同做好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或精神病专家到学校讲学,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心理专家门诊,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建立心理危机学生快速转诊制度,为精神病性心理问题学生开通快速转诊通道等。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