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华绽放 榕艺传承——陈乃春和他的闽剧人生

2015-08-15小鱼

福建质量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闽剧红裙福州市

小鱼∕文

挥袖弄舞,伬唱相融,传师授艺,一代戏骨风华,寄情于曼妙舞台,这些关键词便勾画出福建省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乃春那充满意味的戏剧人生。他自幼学艺,师出名门,勤于钻研,乐于创新,使之收获了“文华奖”“梅花奖”“国家一级演员”等诸多荣耀。褪下光环,返璞归真,眼见闽韵悠悠,耳闻琴声淙淙,这位出生于梨园世家、与闽剧相依相守数十载的闽剧传人,显得闲和淡定,徐徐言谈间,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生活的热忱,便缓缓流淌而出。

闽剧,又称“福州戏”,即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着这座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城市的华彩篇章。“我们坚信,根植于福州传统文化的沃土,吮吸着闽都千年文化的《榕艺》,必将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是陈乃春为由其担任校长的福州艺术学校的内刊《榕艺》创刊时所作的发刊词。寥寥数言,写尽了他对闽剧的爱,纵情舞台数十年,他自知肩负着传承闽都优秀文化的责任,承载着一代代闽剧人立足传统、不断创新的发展理想,因而,他说自己有时不免有些诚恐,总是在希冀与自我勉励中砥砺前行。

躬耕艺田的闽剧人生

盛夏的午后,陈乃春在福州市艺术学校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据介绍,福州市艺术学校历史悠久,创建于1957年,迄今55年,是福州市目前最具培养资质与实力的闽剧专业学校,陈乃春在校长的岗位上也已经有近10年了。眼前的陈乃春身着一件普通蓝色T恤,神采奕奕,儒雅温和,虽已到了花甲之年,却洋溢着叫人欢喜的朝气。

陈乃春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正是我省闽剧界的一代名角陈妙轩,自幼便沉浸在父亲美妙的唱腔里,耳濡目染,1961年,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9岁的陈乃春开始了不平凡的习艺学唱的生涯。2年之后,陈乃春如愿考进了福州闽剧团闽剧班。不过由于母亲的反对,坚持了2年的闽剧学习被迫中断。此后,1970年,知青的浪潮又将陈乃春裹挟到了龙岩永定。闽剧似乎离陈乃春越来越远了。不过当时在陈乃春所在煤矿的宣传队里有不少年轻人喜好戏曲表演,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学戏、练功、演出,这些也渐渐温暖了陈乃春那颗早已根植闽剧却有些落寞的心。

9年的知青生涯结束了,面对新的生活,陈乃春毅然选择了将闽剧融入自己的生命。1978年,福州市闽剧团复团,陈乃春又再次进入了剧团的闽剧班。此时的他,对待生活与事业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闽剧表演就是我毕生的事业,我要成为一位出色的闽剧艺人”。转捩点出现在1980年,剧团决定复排闽剧经典之作《林则徐》,并且敲定了陈乃春为男主角。此剧一经演出,反响十分热烈,陈乃春在闽剧界声名鹊起。

而真正让陈乃春登上事业巅峰的作品是《丹青魂》,剧中他扮演的画家吴道子生动形象,被许多业内人士和闽剧观众誉为“最像吴先人的角色扮演”,同时该剧也让陈乃春获得了第十届“梅花奖”的殊荣,填补了闽剧“梅花奖”的空白。

“少年学艺,几经波折,厚积薄发”,陈乃春用这几个简单的词语概括了自己的闽剧生涯。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就是凭着执着而坚定的信念,陈乃春在追求闽剧艺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砥砺奋进。

禅味悠然的人生哲学

在陈乃春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他精心设计和摆设的一套茶具,茶香幽幽,韵味十足。品茶和书画成了陈乃春休闲时光的一大喜好。他说,品茶和闽剧有着独特的相似之处,品茶有三,观茶色、闻茶香、品茶味;闽剧表演亦然,唱腔要美、功底要实、表演要真。因而,他也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人生中名利固然诱人,而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才是人生价值的真谛所在。他说,戏如人生,闽剧表演如演绎人生,应付出全部情感,全身心投入,细细品味与斟酌,才能出好剧,出精品,也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活力。

如今,陈乃春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遍布五湖四海,作为一代杰出的闽剧表演艺术家,他无私地将闽剧技艺传授予人。林特,现任福州市艺术学校的青年教师,是陈乃春颇为赏识的一个学生,参演了多部闽剧佳作。他曾经撰文:在艺校十年来,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青涩少年蜕变成一个专业的戏曲教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路走来风雨无悔。走过十年,曾经的过往已成为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会在心底深处,悄然开启,细细品尝。陈乃春说,真正令他骄傲的不仅仅是学生日臻成熟的表演技艺,还有他们从戏剧表演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感恩之心,谦卑之行,恬淡之情。

淡然的心态,从容的言行,折射出陈乃春那禅味悠然的人生哲学。除了闽剧,他的书画作品似乎也并不逊色。他说,这些艺术形式相通互惠,常常带给他许多创作的灵感。他拿出一副字画作品递给记者,其间挥洒自如的笔法运用,酣畅淋漓的绘画技巧,令人叹服。从闽剧到品茶、书画,陈乃春都像是一个默默的耕耘者,精品不断,人生多彩。

返本开新的美好愿景

自2003年接手福州市艺术学校以来,陈乃春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闽剧传人,将闽剧传统发扬光大。2009年,在第4届福建艺术节上获得7项大奖、一炮而红的《红裙记》,促成了他创作喜闻乐见、返本开新的剧作的美好愿望。

《红裙记》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剧目,相传一百多年前,福州书生王成龙嗜赌成性,将妻子柳氏的红裙当赌资输尽。柳氏大为悲恸,王成龙负疚投江,被陕西许希和救起,并带回长安入赘许家。13年后,王成龙重回故土,偶遇上街买饼为母分忧的王达官,知其为亲生骨肉,又闻柳氏贤惠,不胜感慨。他留房契一张、白银千两、红裙一条,作为补偿,含泪而去。该剧导演徐春兰说,《红裙记》成功的再创作正体现了以陈乃春、王仁杰为代表的一代闽剧人的工作成就,他们矜矜业业、默默躬耕于艺田,推动着传统戏曲重焕生机、绽放光彩。

谈及《红裙记》,陈乃春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部作品是他和他的团队的沥血之作。他不但邀请了我省著名戏曲编剧王仁杰亲自操刀改编剧本,耗费多时,剧本出炉,还带来了自己的弟子作为演出班底,从前期筹备、排演到登台亮相,一路殚精竭虑。“《红裙记》代表了数十年来闽剧文化品位的精彩回归”,众多业内专家和观众不吝赞许。《红裙记》已经在全国多地演出过,可谓硕果累累。去年11月,《红裙记》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第10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并获得了“优秀剧目金奖”,今年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该剧将要参加由文化部组织举办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而更为可喜的是,全国第12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活动已经启动,《红裙记》榜上有名。

这么多年来,陈乃春始终致力于不断创新,打造闽剧精品,推广闽剧艺术,培养闽剧传人。对于未来,他的眼中充满了憧憬与展望。他动情地说到,近年来在福州市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地方戏曲焕发了“第二春”,福州市艺术学校也有了更为美丽的新校园,而他则打算创办闽剧的实训基地,意在培养更多闽剧观众,让更多的孩子、对闽剧感兴趣的普通市民了解闽剧、爱上闽剧。

访问行将结束,陈乃春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策划书,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数日前中央电视台前来洽谈将《红裙记》搬上大银幕,拍摄大型闽都文化数字戏曲电影,该项目得到了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返本开新,将闽剧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是陈乃春多年来的愿景,而他也正努力践行着一个闽剧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闽剧红裙福州市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二)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一)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龙潭湖
鉴赏
村夜广场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