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纪录片的创作与纪录片编导的专家型学者素养

2015-08-15张桂麟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清史光绪帝光绪皇帝

◆张桂麟

(锦州市国和小学)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历程,纪录片创作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贾磊磊主任曾经提出:“纪录片是国家名片、国家形象的代言,具有文化引领和价值观传递的重要作用”。

2010 年,中国影视纪录片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为国产纪录片的产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整合为中央新影集团,着力打造中国影视纪录片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而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作为我国惟一覆盖全国和境外许多国家及地区的频道获得批准,并于次年1 月1 日正式开播……这些来自中国影视管理高层的举措,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纪录片创作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以及国际化,成为今后国产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纪录片编导尽快适应新的创作形势,进一步提高自身素养,显得极其重要。电视编导作为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核心人物,担负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题材进行策划、采访、制定拍摄提纲、组织拍摄、撰写脚本,编辑制作,最后对作品进行把关检查的系统性创作任务。一位编导素养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一部电视纪录片的优劣乃至成败。

回顾近年来的许多电视纪录片佳作,人们不难发现,某些纪录片编导已经将编导功能与专家型学者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从单纯的电视人向着专家型学者型编导发展。他们不但谙熟电视编导业务,同时也具备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素养——也就是集腋成裘培养的独特敏锐的眼光、严谨端正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以及扎实的创作功力等良好素养。

一、纪录片编导要具有专家型学者般独特的选题眼光

每一部影视纪录片,都是“纪录片工作者欲求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最有特征意义的、最有趣的、最可塑造和最有表现力’的题材、景象、细节和叙事角度”……的一个艰难过程。

业内曾经有专家指出,一部影视纪录片题材的成功选定,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个观点未必完全正确,从中却不难看出,题材选定对于一部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性。应该说,题材的选定为整部纪录片创作确定了总方向,后续的摄制采访、剪辑包装等一系列工作,都要围绕已经选定的题材展开——就像一场战役,只有确定了攻击目标之后,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合理部署兵力,运用最有效的战术赢得战役的胜利——题材是一部纪录片创作的“骨”,其它相关工作是“皮肉”。

编导在题材选定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一部比较成功的纪录片,其题材选定几乎没有偶然性与随意性可言,往往是编导具备了像学者一样的独特眼光,对某个领域进行长期的知识积淀、不断发酵、精心提炼、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学者,古代学者是指求学之人;现代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风潮的人。学者一般是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包括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等等。一般来说,学者多指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文人,但也不乏自然科学专家。学者,又名学人,近义词可以是专家、顾问等,在学术方面比较优秀并且其思想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学者一般要具有独到的眼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学术功底。

纪录片编导对于题材的敏感嗅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一位学者那样,长期日积月累,苦苦追求,最终水到渠成培养起来的一种基本素质。所以,纪录片的创作,要求编导既要有心,又需用心,还要有恒心。

清朝光绪皇帝的死因,是清朝宫廷八大疑案之一。光绪之死的历史真相,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一百多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议不休,然而苦于缺乏物证,并且当事人多数已经作古,因而光绪之死被学术界公认为“疑案”。

2003 年,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资深纪录片编导钟里满先生,启动了探究光绪皇帝真正死因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钟里满先生对于该题材的研究,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早在此前的3 年多时间里,他就已经阅读了关于光绪皇帝死因的大量清史资料,查阅了许多光绪皇帝的医疗档案以及一些御医的笔记。从有关光绪死因的清史资料里,钟先生发现了光绪皇帝死因的众多疑点,最终确立了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的重大题材。就该研究方向而言,即使是时下一些清史专家,都未必阅读过那么多有关光绪死因的清史资料。由于钟先生掌握了许多清史专家都未能知晓的翔实资料,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他以一位学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光绪皇帝的死因,以一位资深纪录片编导的嗅觉,敏感地选定了这个看似在“炒冷饭”,实则充满了悬疑的重大选题。

不仅钟里满先生创作大型纪录片《光绪之死》,依靠的是学者般丰厚的知识积淀和独特眼光,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的许多编导,在创作纪录片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选题方面也同样具备了学者的基本素养,练就了敏锐的眼光,从而选定题材的视角独到而新颖。《探索·发现》2009 年5 月份播出的6 集电视纪录片《华工军团》,曾经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早在2005 年,《华工军团》的编导在制作大型纪录片《世纪战争》时,就已经以一位学者的眼光,开始留意这一题材。当时,《华工军团》的编导参与了46 集大型纪录片《世纪战争》的创作,这个系列节目从国外购买了有关一战、二战的大量影像资料。当编导浏览这些影像资料时发现,里面竟然不时闪过中国人在一战期间欧洲战场或者后方劳作的片段。虽然这些片段短小且不连贯,却在编导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此后,编导有意识地进行了长期的资料积累与相关研究。3 年之后的2008 年,编导在与同样关注着一战华工的威海档案局工作人员接触中,机缘巧合地又得到了大量与华工相关的影像资料,由此开始了纪录片《华工军团》的正式创作。

《探索·发现》资深编导邓武先生,有着多年的电视纪录片从业经验,并且具备国外留学背景,也同样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型编导。在担任《探索·发现》编导以来,邓武先生发挥通晓国内外文史资料的优势,围绕常年积累的一些重大题材,陆续创作了5 集纪录片《金色道钉——华工与美国太平洋铁路》、5 集纪录片《斯诺》《美军观察组在延安》以及《追逐太阳的航程》等一批具有跨国文化特质的电视纪录片。

二、纪录片编导要具有专家型学者般严谨的研究态度

清代文论家叶燮在其《原诗》中对学人为文者提出了4 条要求,认为学者治学须具备才、胆、识、力4 个条件。也就是说学者为学既要有发现的才能,还要有独特的见识,而这两者的体现又依赖于学者独具的胆略。才、胆、识、力四者相辅相成,无才能不能表现识,无胆略不敢表现识。换言之,学术研究中的独特发现必须有相应的胆略为支撑才能告白于世,而面对权威或已取得共识性结论的挑战,更需学者非凡的胆略。总之,治学追求的是“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

一部优秀纪录片的诞生,离不开大量严谨的调查研究工作。

纪录片注重“纪实性”的特质,要求编导的研究工作,必须像学者一样具备锲而不舍的研究韧劲,树立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的严谨治学态度。大型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的编导钟里满先生,确立了“光绪之死”的选题之后,在已经进行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以一位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取证工作。在最初阶段,钟先生曾经采访了一位中西医兼通的医学泰斗,这位老先生对光绪皇帝的起居注以及医疗档案了如指掌。他在接受摄制组采访时,曾经断言光绪皇帝属于正常死亡。但是,钟先生并没有轻率地就此妄下结论,而是“以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资料、光绪帝临终前参与诊治的御医亲笔回忆录、能够搜集到的军机大臣的日记、军机章京的日记、起居注官恽毓鼎的日记以及他的《崇陵传信录》为依据,进一步明晰了光绪皇帝死前的真实情况。”又从杜钟骏的《德宗请脉记》里发现了有关光绪帝临终前4 天里《起居注》的可疑之处,由此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展开了对光绪帝死亡日期的考证——如果钟先生抱着一种人云亦云的研究态度,没有此前潜心查阅光绪医档与起居注以及研究了相关清史的坚实基础,很可能会不加质疑,轻易采信那位医界泰斗的一家之言,此后也很可能不会出现光绪皇帝真正死因与文献记载迥然不同的结果。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个谜团,也许会依然悬而未决。电视编导只有具备了严谨的研究态度才能不断涌现出好的作品,

三、纪录片编导要具备专家型学者般扎实的功力

“一部优秀的科学纪录片应以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因此,从事科学纪录片制作的人员本身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具体包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及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实践。”

首先,纪录片编导只有自身掌握了足够的科学知识,才能以电视纪录片的方式向观众准确传递和普及科技知识。仍然以纪录片《光绪之死》为例。该片编导钟里满先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精通物理学,又在清史研究方面浸淫多年,文理兼通,思维缜密,加上多年的电视从业经历,经验异常丰富。所以在他对“光绪之死”的拍摄工作中,准确地向观众传递科学信息。

当得悉1980 年一位周姓军医曾经在清西陵对光绪皇帝“验过尸”的消息后,钟先生便带领摄制组专程赶赴河北易县调查走访,并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这位周姓军医。然而,周姓军医坦言,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并不可能开展如此重要的“验尸”工作。于是,钟先生征得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厅的许可,很快联系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采用微型反应堆仪器中子活化法(核分析方法),测定了提取于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和衣服残片,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帝的两缕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表明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确实属于异常现象。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贴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取样检测。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部,进一步证实光绪死于砒霜中毒。而后,钟先生又邀请了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的权威专家,再次对光绪皇帝的尸体进行检验。

其次,纪录片编导只有游刃有余地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才能查漏补缺,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结论。钟先生在《光绪之死》的拍摄过程中,进行了微量元素检测、相似条件对比实验、假设类比实验等大量实验。其中,钟先生就光绪帝头发砷与清代人以及当代健康人的发砷本底值进行的对比实验,选取了同样是清代人的隆裕皇后头发与清末一位草料官干尸头发。草料官与光绪帝是同时代、同性别的人;而隆裕皇后与光绪皇帝不但是同时代人,而且生活环境基本相同。做对比实验的当代人的头发,则分别采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5 名男性职工。实验中,钟先生对头发的采样,分别选取了与光绪帝同时代人同性别的,同环境的,以及当代同性别人的头发,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实验结果无可挑剔。钟先生在请权威机构精确检验了光绪皇帝的尸体、衣物之后,进一步使用了排除法。他带领相关科技人员,从光绪地宫的墙壁上取土样化验,甚至化验了与光绪皇帝临终前喝酸奶使用的器具几乎完全一样的瓷器,检验其中的砷含量,比对排除了光绪皇帝埋葬环境以及生活用具砷含量超标的可能,从而使验证结果更为准确可靠。针对学术界有关砒霜中毒表现症状各种各样的说法,钟先生寻访到了一位因常年服用牛黄解毒片而砒霜中毒的女患者,详细了解并记录了她中毒的症状、反映;而且,钟先生还观察并用摄像机记录了一只猫砒霜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全过程,从而得出了——砒霜中毒并非七窍流血,而是奄奄一息的结论。既驳斥了长期以来砒霜中毒症状的讹传,也有力地佐证了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

《光绪之死》,不但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作品,同时也是改写历史,填补近现代史空白的一部力作,无论是电视界还是学术界都无可争议地享有一席之地。

纪录片编导具备专家型学者眼光,将会发现常人难以发现的重大题材;纪录片编导具备严谨的专家型学者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将会进一步凸显纪录片的“纪实性”特质,增强作品的文献价值;纪录片编导具更应具备专家型学者般扎实的创作功力,则会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趣味性与知识性,从而进一步增强节目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1]2010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1 -03 -31.

[2]清史研究——清光绪帝砒霜中毒类型及日期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

[3]万彬彬.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36.

[4]钟里满.清史研究——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清史光绪帝光绪皇帝
慈禧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是为保护?
论祁寯藻与晚清理学:以同治朝修国史《循吏传》为中心
郭影秋与清史编纂
启动清史编纂二三事
——忆戴逸先生
浅谈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功过问题
清朝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活动研究
王锺翰满学研究综述
光绪帝死因成谜
光绪帝驾崩
光绪得罪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