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融合研究——基于常州市

2015-08-15张玉姗王婷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城镇

张玉姗,王婷婷,何 涛

(江苏理工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旅游系,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城镇化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个“化”为基本平台支持,以及“从需求结构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区域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积极推动四个重点维度为突破口,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两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城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不仅仅是工业,服务业也成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业作为世界最大的服务型行业因其在产业、就业、生态、文化、形象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必将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旅游产业的植入全面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近中期发展的热点。

同时在城市经济学的观点中也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经济取的飞速发展从不发达走向发达,必须依靠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工业自动化信息化和第三产业的兴盛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三大重要推动力。而从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来看,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动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城镇化进程反过来也会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常州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常州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常州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常州凭借其优良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推动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并进一步呈现出积极乐观的发展态势。截至2014年底,常州市常住人口为469.6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32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从全省情况看,常州市城镇化率居全省第四位,低于南京(80.92%)、无锡(74.47%)和苏州(7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9个百分点。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城镇化规模较小,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有限:不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人均收入来看,常州市的城镇化规模比起苏州、无锡等地来说均较小。由于城市的等级不高,常州很多基础设施和附属设备难以完善,与之相应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不佳,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难以显现。其次,城镇建设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健全:近来来,常州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市区不断向外围扩张,城市面积不断增加,但这种开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并向无序化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分布不均,尤其是一些小乡镇,交通不便,镇内的旅游资源不能被充分开发利用。最后,城镇化过程中忽视本地区旅游景观特殊的文化价值: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千城一面”的现象也凸显出来。常州市在旅游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样也没有重视开发本地区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长此以往,常州市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会受到极大影响,城镇化的潜力小。

(二)常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常州是一个拥有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龙文化、淹城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孝道文化等在江南独具特色。常州的旅游环境优越,旅游资源质量高,全市有两项省级旅游度假区,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1家。这些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是常州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然而在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城市知名度不高。常州古称延陵、兰陵,别称“龙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但是在长三角地区,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知名度及旅游吸引力明显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城市知名度不高对于常州城镇旅游产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长三角这样一个旅游发达地区。

其次,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常州的城镇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全国知名的历史古迹及自然山水,目前主要旅游产品以主题公园为主,这些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类似性,并且在产品的影响力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比较优势。由于除恐龙园之外缺乏旅游吸引力足够强的拳头产品,常州市在长三角地区很难与其他旅游发达城市相竞争。

再者,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常州市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常州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春秋淹城遗址、唐代天宁寺、南朝文笔塔、北宋苏东坡舣舟亭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众多的名人,为常州市的旅游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常州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却很少考虑到对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开发与挖掘。

最后,境外客源市场开拓不力。世界旅游组织(WTO)预计,2020年中国将列世界旅游接待国首位,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371亿,占世界总数的8.6%,随着国内城镇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设施及服务水平的极大提高,境外客源呈现大幅度增长。2010年江苏省国际旅游收入47.8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居全国第四位,而常州在江苏省入境游客的接待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通过和长三角周边城市的比较,常州接待的入境游客的数量差距非常明显。

三、常州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理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亮点鲜明。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要以活力产业、效益产业、链条产业的植入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而实现对区域整体综合价值的放大和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发展方向上的新。新型城镇化不同于过去的城市化,它涵盖一个“镇”字,不是单纯地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其发展方向可概括为城乡一体化: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第二,在城市体量上的新。新型城镇化不是一味地扩大现有城市的体量和规模,使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大都市,而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西部地区统筹考虑。第三,在转型方式上的新。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把农民赶进城,把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搞新的人口大迁徙,而是用城市化的理念去建设农村,使村镇相对集中,人口相对聚集。第四,在城市形态上的新。新型城镇化的城市不再是千城一面,似曾相识,而是使城市在格调、布局、体量、色彩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个性。第五,在受益对象上的新。新型城镇化的受益群体不仅仅是现有居民,更主要的是广大的农民,缩小8亿多农民和5亿多市民之间这个最大的差别,富裕农民,造福农民,使农民希望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生活的梦想成真。

(二)旅游产业是驱动新型城镇化最适合的产业之一

首先,旅游业改善了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城镇化综合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在常州农业设施园区的旅游开发中,为解决随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诸如交通等问题,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并聘请有关专家为园区做了整体规划,最终把设施农业园区建成集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为常州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村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同时,旅游业的出住行游购娱等的发展也带来了其他行业的繁荣,促进了整个城镇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旅游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方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村民的从业结构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商结合的模式发生转化。

(三)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契合点

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低、经济贡献率大、绿色特征显著、兼具经济性与文化性等特点,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旅游业的这些产业特性,与新型城镇化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很多契合之处。

首先,二者在发展理念上趋同。旅游业一向被称为环保型产业,旅游活动本身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较小,甚至有时旅游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旅游业的资源消耗低,绿色特征显著,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理念是一致的。

其次,二者的着眼点一致。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或小城镇,特别是一些自然旅游资源,多数分布在偏远的山区或不发达地区。可以说,旅游业的后续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是小城镇或乡村,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一致的。

第三,二者都强调了城镇的文化属性。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强调了城市不应该是千城一面,而应注重城市个性。而旅游产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

城镇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活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能有效地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引领新型城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制约常州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旅游用地与城镇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

在绝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发展用地增加必然导致旅游用地的减少,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和城镇建设为了各自的发展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空间,从而引发了旅游用地和城镇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虽然常州市园林绿化方面的用地比重比国内许多同级别城市高,但与旅游用地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用地指标将提高,必然会吞食部分景区用地。

(二)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资文明和人为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常州市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经营者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还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三)旅游文化与城镇文化之间的矛盾

随着游客客流量的增加,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变得以赢利为目的。旅游开发者追逐更多的利润,漠视当地民族文化丧失的问题。为了增强旅游趣味性,有不少地方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庸俗化,任意添加、编造或随意拼凑本不存在的民族风俗文化以迎合游客心理。旅游与城镇文化,在不协同发展中可能出现三种可能:第一,旅游文化得到发展,城镇文化的衰退;第二,城镇文化得到了发展,但旅游文化没有被广泛传达;第三,两种文化在不协同的发展中都失去原本特色。

五、实现常州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

(一)确立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战略思想

常州市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战略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工作,还牵涉到规划、环保、城建、卫生、教育等各个部门。政府是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常州市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确立旅游业与城镇化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有大旅游的观念。只有在政府的统一主导下,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建设管理、社会环境治理、协调服务等方面才能实现统一目标,真正实现一体化战略。

(二)加强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规划的协调性

城镇建设规划主要指常州市的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区划分、各个建设项目设计等。这些建设也是旅游开发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常州市的决策者在设计城市时,必须强化旅游开发意识,充分体现常州市旅游开发战略思想。例如,在常州市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市区及其周边的文化名胜古迹的开发和保护问题,在规划中为待开发景点和正在开发的景点,预留开发空间。其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与旅游开发相协调,为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如城市道路的命名应考虑到常州市旅游形象的内涵发展,比如淹城路、中吴大道。

(三)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城镇化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常州市在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在景区内大兴土木,在景区建设的设施也应尽量不破坏自然状态,在做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原则下,依当地自然环境而施工,使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业的问题,同时又是常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城市的决策者在城市设计和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必须立足于创造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兼顾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重视旅游与城镇化融合中的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旅游驱动的城镇化注重地区文化特色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常州在把旅游产业融入到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历史艺术文化、民族风俗文化、时尚科技文化等基因,凸显城市的历史、城市的独特风情、市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的精神。进一步放大其影响力和效力,从而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旅游新城、旅游小镇、特色农村、新型社区,转变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现状,推进有文化个性特色的城镇化。

六、结论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以“城镇化”作为基本平台之一,我们结合当前常州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并指出当前常州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两者之间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紧接着又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提出了旅游城镇化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因此,城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勤保障地,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反之,旅游业是城镇化建设的主导动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因此,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

[1]付永昌.湘西州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江苏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jiangsu.gov.cn/gzdt/201502/t20150225_375285.html.

[3]陈勇.面向城市旅游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1,(8):34-35.

[4]李柏文,曾博伟.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管理与控制[J].小城镇建设,2009,(7):20.

[5]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杂志社.世界乡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M].北京:城市问题杂志出版社,1988:132.

[6]毛生武.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10-17.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城镇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文化边城镇远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常州梳篦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