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与激励制度

2015-08-15韩孟尧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功利动机志愿

韩孟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学院,北京 100029)

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志愿服务热的延续,志愿服务几乎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经历[1]。这份共同的经历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心态与不同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动因。当被问及服务动机与感受,志愿者的回答往往是多样的,如“帮助别人感觉很快乐”“可以结交许多朋友”“喜欢被受助对象以及社会认可的感觉”“是回报社会的很好的方式”“可以接触社会,学习很多新东西”“不得到一定数量的志愿时长无法毕业”等等。

通过对众多志愿者服务动机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志愿服务的动机大体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四类,分别是感受型动机、成长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感受型动机的志愿者注重志愿活动中自身的体验,如结交新朋友及帮助他人的快乐、接触新事物的新鲜感。成长型动机的志愿者希望能够通过志愿服务接触社会、提升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成就型动机的志愿者希望通过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发扬长处、建立自信。功利型动机的志愿者则带着明确的利己目的参与志愿活动。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第一类动机即感受型动机产生于爱与归属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志愿者队伍中不乏感受型动机的志愿者,热衷志愿服务,希望通过志愿服务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归属感。此外,志愿者也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感受新鲜事物,如去贫困地区支教、去灾区救援、去残障人士关爱中心探访残障人士,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去体验受助对象的生活、在更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下施展个人才能,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类动机即成长型动机,产生于自我实现需要,出于这种动机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的发展,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受助对象与自身的双赢。社会志愿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切实接触社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习特定技能、与社会成员平等的进行交流。笔者学校的志愿服务中心组织的MCF外来打工子弟学校支教活动就为在校学生打造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成长平台,从一个学期中的第一次课堂到最后一次课堂,志愿者在讲台从言谨慎微到收放自如、从照本宣科到随机应变,大学生志愿者的统筹安排、表达沟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第三类动机即成就型动机,产生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发扬己长、收获他人的认可。在一次贫困学校的回访活动中,一名志愿者在午休时为教室里的小朋友们表演吉他弹唱,吸引了无数外班小朋友和其他志愿者的注意,教室门口被兴奋的孩子们堵得水泄不通。相信这场小型音乐会不仅让小朋友们大饱耳福,来自他人的赞许与认可也让弹唱志愿者本身获得了极大满足。

不难看出,前三类动机均出自于较高层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高级需要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具有公益化与社会效果。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粹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2]。出于这种高层需要的动机,更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与双赢。

第四类动机是功利型动机。志愿者往往抱有较强的功利型目的或迫于某种压力而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如为了获得志愿证明与评优加分、为个人简历增色等。现今高校普遍要求在校学生有一定的志愿服务经历,在学业合格的基础上服务满一定时长方可获得毕业证书,因此一项志愿活动的可累计时长数成为了部分功利型志愿者的重要考量依据。在志愿服务的招募阶段,组织人员经常会被询问该活动是否提供志愿证明、可录入多少时长等。甚至公益组织的名气也日益成为了部分志愿者选择志愿活动的标准。然而,人们不应该简单地以动机去评判一个志愿行为的好坏。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美新路大朋友项目的一次志愿者培训会上,项目负责人千痴子说道:“无论你们抱着怎样的目的来参加我们的志愿活动,只要能够给受助对象带来正面的影响,这样的行为都值得赞扬。”只要受助对象通过与志愿者的接触真正得到了帮助,这样的行为都不违背志愿的初衷。

作为高校志愿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志愿平台,如何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和更为饱满的热情投入志愿服务,为受助对象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基于这一考虑,针对不同志愿者的动机制定激励措施[3]、管理措施是关键。

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影响激励的几个重要因素包括需要、内驱力、诱因和目的。内驱力同需要呈正相关,都更强调志愿者的内在因素,而诱因是指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人们在志愿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创造、施加影响的因素。比如确立志愿者评优、表彰机制,在一定程度可以激励志愿者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志愿服务。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志愿者的评选直接与奖学金评定、优秀个人评定挂钩,但志愿者评优尚处起步阶段,评优率教低并且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有些人对志愿者的评优机制并不认同,认为这种激励机制会促使学生产生功利心理[4],有悖于志愿精神的纯粹性。从个人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评优机制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影响利大于弊。然而仅仅是评优是不够的,应当在此基础上发展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奖惩措施,以对志愿者的突出行为进行强化。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从性质上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突出贡献给予及时的肯定或在结项后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对志愿者的优秀行为起到正强化作用,鼓励志愿者在今后的服务中保持热情。相应地,对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懈怠情绪予以指正,对无故缺勤或中途放弃的志愿者取消获得志愿证明的资格,这些对志愿者消极行为产生负强化作用的合理手段都可以纳入志愿者管理机制中,以规范志愿者言行,促进大学生志愿活动朝着更加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当然,这样的奖惩制度也会对功利型动机的志愿者产生最强的激励作用。

对于其他三种动机类型的志愿者来说,参与志愿者活动是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获得某种功利性结果,因此奖惩制度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会有所降低,高校志愿组织需要从其他方面制定激励、管理方案。

对感受型志愿者而言,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和志愿者团队关系更为重要。在一次分组进行的外场志愿活动中,两组志愿者服务心态、效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一组志愿者在组长的组织下在公车上结伴聊天、游戏,另一组志愿者则坐得相对分散、互不理睬。在持续一天的高强度服务中,第一组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始终很高,组员们在疲惫时相互鼓励;第二组志愿者起初热情也很高,但迫于工作压力热情降低速度很快,时有抱怨。活动结束后,大家对志愿者的反馈进行了收集,从第一组志愿者处得到的大多是积极的评价,比如“活动虽然很累但很有意思”“认识了好多好朋友”“组长很负责”等等,而从第二组志愿者处得到的评价则相对消极。在之后的服务中,第一组志愿者的出勤率很高,并且从中发展了很多骨干志愿者,第二组志愿者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活动氛围与团队关系对于感受型志愿者的激励作用不容小觑,当今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不乏感受型的志愿者,注重细节与环境的体验。因此,应当在挑选优质志愿资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活动的细节,通过提供更好的志愿体验激励志愿者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对成长型志愿者来说,志愿工作的内容以及能够带给他们的成长更具有吸引力。作为大学生志愿组织,应该注重筛选能对志愿者产生积极影响、对他们的成长有益的志愿活动,如与专业相关的精品论坛峰会的会场服务、志愿讲解活动等,同时在活动前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先期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成就型志愿者而言,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更多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校在活动开展前了解志愿者的岗位倾向与个人才能,以在活动当天进行最合理的人员调配。

通过对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有助于激励志愿者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服务,实现志愿者个人与社会的双赢。然而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简单的动机洞察与激励,更要在整个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营造志愿氛围、宣扬志愿精神。这仅凭志愿组织加强对志愿者的分类管理是不够的,还需在扩展服务类别、加大宣传力度上的创新。本文仅从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与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其中的一些想法能够对高校志愿组织的管理有所帮助。

最后,愿志愿之树常青,愿公益之路上大学生志愿者结伴同行。

[1]王双丽,王斌,刘鎏.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的激励问题与管理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5).

[2]陈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J].湖南农机,2010,(4).

[3]Alex_Skywalker.如何克服做志愿者的心理疲劳[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0122350.html.

[4]莫克.志愿者心理学[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68728/.

猜你喜欢

功利动机志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以志愿,致青春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