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

2015-08-12张洁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汉语

张洁

内容摘要:英源外来词是英汉语言长期接触、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类具有较强社会功能的词汇。本文从英汉语言接触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英源外来词在汉语的语音系统、词汇构成以及语用场合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影响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关键词:语言接触 英源外来词 汉语 社会因素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任何一种语言在演变、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上跟其他语言发生接触,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某个语言是完全孤立于其他语言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语言接触常常导致语言发生演变,语言学家通常把这种演变称之为“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contact-induced change)”[1]。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英汉语言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这种语言接触必然会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引发语言演变,其中最典型的产物就是英汉语言接触中的英源外来词(loanwords from English)。

一、语言接触下的英源外来词

(一)语言接触及影响

语言接触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它是指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往来使不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现象[2]。

语言接触会产生语言影响,但接触双方互相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方对另一方施加的影响大,形成施受关系。通常施加影响的一方称为施语,接受影响的一方称为受语[3]。英汉语言接触中,英语对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一定影响,那么英语就为施语,汉语为受语。从语言的内部结构来看,语言接触一般会对语言系统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产生影响,而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不易发生变化,词汇是最活跃的要素,最能动态地映射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因此语言接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二)英汉语言接触中的英源外来词

汉语中的英源外来词实际上是一种词的借用现象,从英语中借用过来并带有英语语言固有的特征,因此也叫英源借词。只要在不同语言人群中有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如果母语中没有合适的词,人们就会使用非母语的其他词汇来指一个事物,一个过程,一种行为方式,一个组织或使一种思维方式,这就是外来词发展的动因[4]。然而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又不得不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因而在某些方面经过改造又带有汉语语言体系的一些特征,如英汉混合构词,或根据汉语读音自创字母词等,这样的外来词更容易融入汉语语言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周期显得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人类接触、了解新知识的速度在增加,借词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越来越频繁[5]。

二、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的发展

(一)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些英译借词和字母词的出现。一般来讲,英语单词被借用到汉语中来,成为英源外来词时,都会受到双重的语音影响,音译借词在构词时往往选择读音与原词相近的几个汉字组成一个词,来表示英语的读音和意义[6],如音译借词贴士(tips)、曲奇(cookie)、嘉年华(carnival)、销品茂(shopping mall);半音译词芭蕾舞(ballet)、披萨饼(pizza)、卡通画(cartoon)等,汉语将英语中的这些词汇整体音译过来,纳入汉语词汇系统,使汉语词汇带有英语词汇的语音特征;又如一些字母词IT、CBD、OL、Wi-Fi、PM2.5、e时代、AA制等,汉语将这些字母词收录于词汇系统,广泛运用于科技、商贸、经济等新兴领域或报刊、网络、广告等各种传媒行业,达到语言表达上的便利,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发展。依照英语中的字母词,人们为了交际的经济性,甚至在汉语词汇发音的基础上自创字母词,如GB(国家标准)、YZ(硬座)、RMB(人民币)、HSK(汉语水平考试)等,这些词汇明显带有英语字母的语音因素。

(二)汉语构词过程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构词过程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义译借词和词汇的词缀化。义译借词由英语单词的意义和汉语词汇的形体构造而成,如白领(white-collar)、蜜月(honey moon)、代沟(generation gap)、双赢(win-win)等,这些外来新词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大量涌现,具有时代的标志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另外有一些英源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后,便逐渐具有一定的构词能力,表现出其特有的能产性(productivity),这就是词汇的词缀化现象。词缀化是指外来词中的一个单音成份逐步获得了意义,成为一个词素参与构词,并出现了类词缀的某些特点[8]。

后缀化现象如英源外来词“酒吧”,译自“bar”,指“旅店或餐馆中专供饭酒的小间或柜台。”最初“吧”只出现在“酒吧”一次中,作为一个音素,本身并不表示“场所”的意义。后来“吧”独立出来代表整个外来词的意义参与构词,于是就出现网吧、话吧、书吧、茶吧、影吧、休闲吧等大量合成词,凡是能提供某种服务,具有较高品位或休闲意味的场所,都可以冠以“吧”字称号[7]。同样的词汇后缀化还有英源借词“秀”(show),后被用于构成时装秀、舞蹈秀、生活秀等时尚词汇。前缀化词汇如英源外来词“晒”,译自“share”,原指“通过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展示或分享自己的资源”,而“晒”字经过汉语词义加工后,脱离了英文原义,作为前缀构成大量新词,如晒工资、晒厨艺、晒幸福等。

(三)汉语语用场合中的发展

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用场合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英源外来词的语用场合也日趋广泛。如英源外来词“拜拜”(bye-bye)经常被年轻人用于道别的场合,体现出一种亲近、随和、轻松之感。又如中国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将自己的妈妈称呼为“妈咪”(Mummy),“妈咪”一词显得更亲昵、甜美、可爱。再如英源外来词“嗨”(high),本义为“高的”,现已引申为“高兴、兴奋、尽兴”之义,因此常常构成一些合成词嗨歌、嗨网、狂嗨等,被用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娱乐消遣场合,如年轻人常在忙碌一周之后,聚集几个朋友出去“嗨”一下,这时“嗨”一词就包含了各种用来放松的活动,如K歌、打球、聚餐或旅行,可见短小精悍的外来词能形象的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含义,使汉语词汇的语用范围大大增加。

三、影响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发展的社会因素

尽管英源外来词在汉语语音、构词、语用方面都得到一定发展,但不同社会背景下,外来词的活跃程度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或趋势,影响外来词发展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年龄,社会阶层和地域。

首先,在年龄方面,英源外来词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中使用较多,年长者较少使用外来词。这是因为年轻人的社会活动相对较多,接触领域广,语言灵活度高,与英语语言接触更频繁,因此对一些新词新语更容易接纳和认同,而年长者由于固有传统思想的存在,对一些时尚、前卫的新词汇并不能从心理上接纳,甚至还会排斥,外来词在汉语中的发展由于受年龄这一社会因素的限制,并不会遍及所有人的生活。

其次,在社会阶层方面,英源外来词主要被中上层社会人士使用,这些人群包括白领职业人士、知识分子、高收入人员等,这些人更愿意接触和吸收新鲜的外来词。而对于一些下层社会人员如受教育低的农民、失业者等,由于社会活动范围和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更难接触到外来词,也更难接纳这种新文化。由此可见英源外来词的发展由于受社会阶层这一社会因素的限制,只能在一部分人群中蓬勃发展。

再次,在地域方面,英源外来词主要被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中西贸易往来密切的地区人们所使用,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思想也较先进、前卫;中西贸易往来密切的地区受英语语言影响较大,英汉语言接触较多,因此这两种地区的人们更容易接纳英源外来词,而那些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远闭塞的地区人们由于对西方语言文化接触较少,对英源外来词不敏感,很难吸收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四、结语

英源外来词对中国的文化冲击一方面给汉语语言系统带来了新鲜、时尚的文化气息,但另一方面也对汉语语言系统原本的结构造成干扰,形成一些不规范用语,面对层出不穷的“强势语”外来词,我们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在保护好汉语语言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吸收那些促进汉语语言发展的英源外来词,摒弃那些低俗、不规范的垃圾词汇,使英源外来词在汉语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福祥. 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 民族语文,2007,(2):3

[2] 黄兵. 新时期英汉语言接触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 湖北社会科学,2013(7):134

[3] 贺群. 社会语言学纲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84-103

[4] R. H. Robins. General 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裘荣庆,白丽虹. 试析借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功能[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8-19

[6] 杨吉春. 英源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2):49-50

[7] 仵兆琪. 现代汉语外来词“词缀化”分析[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5):49

[8] 潘小玉. 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81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汉语
学汉语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基于旅游消费行为在社会因素下受到的影响分析
汉语与拼音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建构宗族的社会因素探析
浅谈汉语学习中的“听”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