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鸣言

2015-08-12

晚报文萃 2015年6期
关键词:红头黑头做学问

@西 坡 近期流行的“乡愁文”有一个毛病,就是总爱在故乡来读懂中国。都说中国在这庄、在那庄,其实东部西部、南方北方,差异何其大。中西部山区的农村与江浙发达地区的农村岂可同日而语?但每个作者只过年回自己村待几天,听亲戚邻居唠几句嗑,就敢给“中国农村”看病,胆大的还敢下“病危通知”。

@易中天 写了一辈子诗,也不是诗人;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是学人。为什么?或无诗人之灵气,或无学人之锐眼,只好算作诗匠或学匠,不妨统称为匠人。这就只能算是写诗的和做学问的。好比有些人只能叫男的,不能叫男人。

@刘三掌柜 全国政协委员张礼慧提议说,产假应延长至3年。女性产假的延长有其道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体制、经济制度、法律这些大环境都不具备,现在提太早了,有点空中楼阁的意味。

@莫 言 过分夸张的语言一向是我反对的,多年前我的书后面也印了很多夸张的语言,也印了很多包括国外作家给我的非常高的评价,我自己看了也不舒服,没有必要用这样的语言,应相信读者的判断力,应该相信真正的好书是通过口口相传的,读者的口口相传比任何广告都更加有力。

@邢 正 以前的人做学问,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就把整本书都看完了,除了想了解的东西之外,无意中还积累了其他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了,在网上一检索,想要的东西就出来了,但是触类旁通的过程没有了。

@连 岳 放弃生命的一种方式是安乐死。我觉得剥夺他人安乐死的权利是自做多情的残忍。当一个人活着只剩下痛苦时,强迫他活着,是刑罚。强迫的人并不是无私,而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

@严 峰 历史上,有四次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古代以玄奘、鸠摩罗什等为代表的佛经翻译;二是近代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对西方文化的翻译;三是“文革”后以三联、上海译文等出版社为代表的对西方现代人文社科著作的系统翻译;四是新世纪草根字幕组自发组织的对国外海量影视和网络学习材料的翻译。

@袁曙宏 在地方,有的黑头不如红头,黑头就是法律,红头指的是地方文件;红头不如白头,白头指的是会议纪要,更厉害;白头不如点头,点头是指领导的批示;点头不如口头,当面打招呼最厉害。这是人治不是法治。

@作家王蒙 微博、微信上的浏览和真正的阅读是两回事。长期使用这种高度舒适化、便捷化、海量化的手段来获取信息,用网络浏览代替阅读和思考,人类就会变成白痴。

@张卓元 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底层的人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做到这一点,就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拼爹流行,绝对会让其他年轻人变得心灰意冷、满腹怨气,甚至心生绝望和恨意。

@李开复 成绩或业绩最好的人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研究发现,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这些成功者更有“意志力”和“成长思维模式”。他们对长远目标能够坚持,而且并不是盲目坚持,而是相信自己能够接受挑战,接受批评,从中得到成长。

猜你喜欢

红头黑头做学问
红头的牛肚子之旅
对话——推动情节 彰显情意
教师是做学问的
挤挤挤,坑坑坑
如何去掉鼻子上的黑头?
做学问像爬山
海边“水枪手”
在牛肚子里旅行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