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宋词金曲的音乐传播

2015-08-12柴梓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传播念奴娇中国风

柴梓

摘要:“宋词金曲”与“当代金曲”在遥远的时空距离中,却有着极为贴近的内在关联,本文将从“宋词金曲”入手,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解密“宋词金曲”在现代音乐中的传播意义。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中国风;音乐传播

一、音乐传播,从“宋词金曲”说起:

《念奴娇》是一首在宋代演唱频率极高的词调,若仅对长调作品进行统计对比,《念奴娇》在宋代使用率位居第二,堪称“宋词金曲”之一。

《念奴娇》一调,因其调名的优雅性、故事性、神秘性,为宋代词人所偏爱。

二、内容传播,从《大江东去》说起:

《大江东去》是中国新音乐史上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改编自《念奴娇·赤壁怀古》,以东坡之词作为歌词的全部内容,还通过咏叹性旋律与宣叙性旋律将原词中大气磅礴的气势与“人生如梦”的感叹演绎得淋漓紧致。

而台湾歌手伊能静演绎的《念奴娇》则更佳娇柔,方文山所做之词将毛泽东诗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巧妙结合于一体。

诗词简短凝练,具有丰富意蕴。曲作者在对诗词深入理解后进行与其内涵高度贴近的再创作。无论是直接引用全词,为其配乐;还是择其千古名句,化用入乐,均可以将曲与词两者的情感与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三、意象传播,从“一尊江月”说起:

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因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古人写词时尽管不乏直抒胸臆测之作,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借用某种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意蕴,这种形象就是意象。

“一尊还酹江月”作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收束之句,集合了三个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酒、江、月。

这三个经典意象也为盛行一时的“中国风”流行音乐所传播继承。以颇具代表性的《东风破》为例,歌词开篇就接连出现月、酒、江,营造了一种孤寂、忧愁、感伤的氛围。

“中国风”歌词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经典诗词意象的巧妙运用。诗词意象起到了隐形标签的作用,让音乐的中国气息一目了然,进而可以在世界范围的音乐舞台上独树一帜。

四、主题传播,从“江山美人”说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一句讲述了在江山摇摆之中的美人故事,虽不是苏轼着力之处,却成为了当今乐坛刻画江湖故事的重要主题。

在“三国”这一背景下抒写英雄美人的恋曲,也成为了“中国风”流行音乐的重要叙述角度之一。吕建忠演唱的歌曲《三国恋》,题目点明三国纷争与儿女情长的主旨,以恋人在战争中不得已的分离为主要叙述角度,叹惋恋情在天下中的悲哀。

自苏轼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古往今来的生命体悟凝定为《念奴娇》这一词调的基本母题。这种主题也在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作者经历的不同,而呈现细微的差异,如壮志难酬、人生聚散、世事升沉、湖海飘零、羁旅之愁等。这一基本母题在现代也得到了传播和延续,如林俊杰作曲、林秋离填词的作品《曹操》。

五、传播效果,站在古今的交叉点:

(一)社会效果

是受众的效益角度宋代金曲的现代演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不但帮助中国音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认感,还可以消解文化殖民的危机感,进而获得越来越明顯的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二)经济效果

宋代金曲的现代演绎继承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打好传统文化牌的思想。歌手们、唱片公司及创作团队因为歌曲被广泛传唱而名利双收,与此同时,音乐行业的发展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得由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断激增。

(三)环境认知效果

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建等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优秀的思路。这类成功作品越多,创作者的压力越大,越需要提升自身作品的文化层次及丰富内涵。

(四)受众效果

在当今开放多元的传播环境之下,古诗词的传播除了课本及学校的教育之外,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充斥着快餐文化、文化粗拙的文明都市里,人们渴望古诗词气质下的精神满足,而这类音乐的出现,则给予了大众对于中国传统古诗词的怀念的寄托。

六、结语

当今音乐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部分歌曲歌词太过浅薄、缺少歌曲应有的韵味和美感。富有诗意与韵味的诗词出现在音乐中,所给人的审美享受不言而喻。词本就脱胎于音乐,如今还原回音乐,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发展,也定能在新时代产生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力量。

参考资料:

[1]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 全宋词(简体增订本)[M].北京: 中华书局,1999.

[2]郁玉英,王兆鹏. 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 [J].齐鲁学刊,2009.

[3]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李娜.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征和审美价值[J].学理论,2009.

[5]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谭新红.宋词传播方式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7]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8]陈军军.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传播[J].文学界,,2010(11).

[9]昌庆志.当代流行歌词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承续与超越[J].文艺评论,2007(6).

[10]李群英.奏中虽有前朝曲,却是新翻杨柳枝——试谈现代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3(S1) .

猜你喜欢

音乐传播念奴娇中国风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念奴娇·脱贫振兴迎二十大
念奴娇 国庆(外三首)
念奴娇 ·白衣兴颂
戏曲传播的新思路
论旅游景点内民间音乐演出在音乐传播中的作用
文化的变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