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洪水神话比较研究

2015-08-10梁珍明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印

【摘 要】中国与印度虽同为东方古老国度,洪水神话的内容情节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中所折射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分属道德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是中印洪水神话形成诸多差异的关键原因。

【关键词】中印 洪水神话 道德型 宗教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18-03

神话是远古时代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童年时代心灵历程的写照。它以独特的方式凝结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观念的最初取向。中国和印度是近邻,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思想、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近似性。但由于民族背景、文化观念、宗教思想、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中国神话与印度神话又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我们可从中国与印度洪水神话的对比中获得初步认识。本文沿着历史的发展顺序梳理中国与印度的洪水神话传说,对中印洪水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观进行简单探讨。

一、中印洪水神话的梳理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传说,在世界各地是普遍存在的。这些神话具有较为相似的主题,甚至在情节、结构与许多细节上都是相似或雷同的。对洪水神话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比较研究之前,首先梳理中印两国关于洪水的重要神话传说。

中国的洪水神话虽然有些零散,却非常丰富,不仅在汉族史志和民俗资料中有记载,而且在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均有提及。从内容上,中国洪水神话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救型治理洪水神话,二是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

中国第一类自救型治理洪水神话中,最古远的当为女娲治水。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的女娲时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淮南子·览冥篇》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补天,立地,除兽,治水,以安定民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治水神话,是鲧禹治水神话。《尚书·洪范》最早记载:“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斁。”《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吕氏春秋·古乐》则详细记载禹治水经过:“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鲧未经天帝允许,偷盗息壤去堵塞洪水,减轻了百姓的苦难。但鲧因蔑视天帝权威,后被天帝命令火神祝融杀死。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腹中生出禹。禹继承父亲的遗志,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筑堤堵水为疏通河道,最终治水成功。

中国另一种类型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与印度以及其他各国的洪水神话内容颇为相似,主要由两部分要素组成:某个人或某些人因心地善良,神向其透露洪水到来的消息与预兆;心地善良之人因此躲过洪水,灾后幸存。中国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小类是湮没世界的大洪灾发生,洪水过后幸存者如何重新繁衍出新的人类;一小类则为淹没某地的小洪灾发生,不涉及人类重生繁衍的问题。第一小类多见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传说,如纳西族神话史诗《创世纪》记载,初民繁衍至忍利恩这一代时人们兄妹相互婚配成夫妻,在耕田犁地时又不小心犁到天神的地界。天神被触怒,决心用洪水淹没大地,让人类灭绝。东神和色神把洪水的消息透露给善良的忍利恩,告诉他将犏牦牛皮缝制而成的皮囊用九条铁链拴在地势高险的柏树和杉树上,在洪水来临时,把自己与各种家禽家畜、物种器具藏身于皮囊即可逃过洪灾。洪水过后,世间只余忍利恩一人。最后,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完成天父的各种难题考验,娶了天女衬红褒白,繁衍了藏族、纳西族、白族三个民族的后代。彝族神话史诗《查姆》则叙述天神因人类整天吵架打架、互不关心,要用洪水“洗干净天地,再传后代”。庄稼人阿朴独姆因善心得到神助的葫芦,逃过洪灾。兄妹俩从葫芦出来后,在神的指点下,通过滚石磨、穿针眼等展示的天意,成亲生育后代。第二小类洪水神话多讲人因好心得到好报,从而躲过洪灾。如汉代高诱在为《淮南子》中“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作注云:“历阳,淮南国之县名,今属江都。昔有老妪,常行仁义,有二诸生遇之,谓曰:‘此国当没为湖。谓妪:‘视城门阃有血,便走上北山,勿顾也。自此妪便往视门阃。阍者问之,妪对曰如是。其暮,门吏故杀鸡血涂于门阃。明旦,老妪早往视门,便上北山。国没为湖,与门吏言其事适一宿耳,一旦夕而为湖也。”在《淮南子》之后,同类故事在中国的记载日见增多。

印度的洪水神话产生于约公元前10世纪前后,最早见于印度古典《百道梵书》,后来的《摩诃婆罗多》等印度史诗也有阐述。印度洪水神话的衍生变体非常丰富,但主要内容万变不离其宗。印度洪水神话的内容模式,属于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神话叙述摩奴是太阳神毗婆娑的儿子,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修行者。有一天他在河边修炼,一条小鱼请求他的保护,帮助它离开到处有大鱼吞噬小鱼的恐怖的河流。摩奴同情地把小鱼放进自己的水罐中,并好生喂养它。等小鱼长大后再移到水塘,最后把它放入大海,让它免于伤害。鱼儿离开前,对摩奴说数年之后,洪水将至,生物皆灭。让摩奴建造大船,把各种物种种子带上船。洪水暴发,摩奴系船于鱼角,鱼儿携其至北山(即喜马拉雅山)。鱼儿最后点明它是生主大梵天,告诫摩奴旧的世界即将解体,新的世界将是宇宙的第七个轮回,所以摩奴成为人类的新的始祖。洪水过后,摩奴继续苦修,虔敬祭祀于神。后来摩奴开始造物,并造出一个女人,两人结婚使人类子孙世代永继。

二、中印洪水神话比较

在梳理中印两国洪水神话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虽同为东方古老国度,洪水神话的内容情节亦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其中所折射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因我国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与印度洪水神话比较相似,可能是受印度洪水神话的影响。本文中的比较,主要指我国第一类自救型治理洪水神话与印度洪水神话的比较。

(一)从洪水起因来看,中国洪水神话侧重凸显人的德行;印度洪水神话侧重凸显宗教的“轮回”观念

我国自救型治理洪水神话系统中,女娲、鲧禹时代为什么会暴发洪水,相关记载皆未具体点明。在共工氏的传说中,提到洪水发生,是因为像共工这样的妖魔兴风作浪,“任智行,以强霸而不王”。由此观之,人间失德,破坏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最终导致人间的洪水灾难。第二类神谕型躲避洪水神话中,一般会提到洪水暴发主要因为人类的堕落、错误、不敬神灵等,神因此发怒,要对人进行惩戒。因此,中国神话叙述洪水灾难起因时,看重的是人的“德行”。印度神话叙述洪水灾难起因时,强调的是印度宗教的轮回观念与苦修行善思想。印度人认为洪水的到来是宇宙解体时刻的到来,是世界沉沦的可怕时刻。摩奴搭救的鱼儿告诫他,旧的世界即将解体,新的世界将是宇宙的第七个轮回,他(摩奴)将成为人类的新的始祖。其中充满印度宗教的轮回观点,宣扬了印度教苦修行善的哲学思想,劝诫世人多做善事,同时也表现了作为印度教主神的大梵天解救人类于危难的菩萨心肠。

(二)从对待洪水的态度来看,中国洪水神话强调人的抗争,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洪水神话强调神的救助,体现人与神的关系

中印两国初民对洪水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中国洪水神话中,洪水是因人的“失德”造成的灾难,是黎民百姓面临毁灭的象征。中国洪水神话更强调一种现实性的生存斗争,“治理洪水”是先民们考虑的第一要务,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精神。面对洪水,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禹“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潦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因此,中国洪水神话(主要指第一类自救型治理洪水神话)更多突出的是人的主导地位,突出英雄积极治水的主题。由此可见,中国洪水神话中,“神”的主导地位并不突出,突出的是人的地位,强调的是人的抗争。其主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欲以人力抗制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半人半神的英雄征服洪水,为民做事,造福于民,从而得到人民的崇敬爱戴,他们的统治才能得以巩固。这同时体现了在中国古代“敬民”思想的逐渐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在政治伦理关系。

在印度洪水神话中,折射的是一种文化宇宙观:世界不断反复轮回,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造作的业力所限制和决定,只有那些虔诚敬神、苦修行善的人才能得到神的庇护。印度洪水神话没有治理洪水的情节,只有遵从神谕,借助大船或其他能够漂浮在洪水上的容器躲过洪水。如摩奴就是让人制造大船,在洪水暴发时,把船系于大梵天化形的鱼儿的角,让鱼儿拉到喜马拉雅山,从而在洪灾中幸存下来。与中国洪水神话不同,印度洪水神话不是突出人对洪水的抗争自救,而是突出神的救助。在洪水面前,人只有消极的躲避和绝望的挣扎,没有神的谕兆和帮忙,根本无法躲过洪水的灾难。因此,印度洪水神话主要体现的是人与神的关系,表现了神的强大与人类的弱小、神的庇护与人类的生存,体现印度人了注重神权的宗教观念。

(三)从神的形象来看,中国洪水神话中的“神”,是人化、理想化的政治明君或英雄形象,体现的更多是道德观念;而印度洪水神话中的“神”,是神化的慈悲救世主形象,体现的更多是宗教神权观念

中国洪水神话的重要母题是治水,而治水英雄女娲、鲧和禹都是理想化的英雄,肩负着救民济世的历史使命。先民在他们身上,注入了伟大崇高的人格力量与无所畏惧的顽强精神。尤其大禹,意志坚定,锲而不舍,吃苦耐劳,新婚三日离家,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治理洪水上。为疏通水路,大禹不辞辛劳到处勘察河道、地形,还要和诸多恶神展开艰苦的斗争,如诛杀相柳、擒服水怪无支祁等。诸多神灵也深受感动,河伯献出河图,伏羲帮他丈量土地,还有一条神龙和一只灵龟帮助他干活。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济世扶危、勤政为民、造福于民、身体力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对理想英雄与明君的道德价值期待。

印度神话丰富而系统,神化系谱中神祇多,化身多,关系复杂。神的形象个性鲜明,除具有超凡的神力外,往往与普通人一样,既有人的情感、欲望,又有人的缺点不足。印度的“神”,一般不会像中国神话中的“神”,在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印度洪水神话中涉及的神,只有生主大梵天。大梵天的性格特点在洪水神话中并不鲜明,但他身上“神”所具有的强大、神圣与慈悲,显而易见,更多是神化的慈悲救世主形象,体现了印度民族的宗教神权观念。

三、中印洪水神话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重道德王权与重宗教神权,是中印洪水神话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整体差异,这是异质文化的必然反映。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心理、宗教思想、文化观念等因素的不同,都是导致中印洪水神话差异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而言,道德型文化与宗教型文化,是中印洪水神话形成诸多不同民族精神与价值观的关键原因。

我们祖先生活的黄河、长江流域曾是灌木丛生、毒蛇猛兽频(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9页)繁出没、容易遭受洪水泛滥危害的地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先民必须尽力与大自然斗争,依靠部族的共同奋斗才能生存。中国虽然也存在各种宗教信仰,但大陆性的农业社会里,先民比较重视务实,在民间的神灵也大抵为一些具有祈福禳灾现实功用的泥胎木偶。儒家思想兴起之后,强调“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宗教在中国无法具有支配的地位,只能为王权服务,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是相对淡薄的。在法律形态尚未形成的原始社会,宗教意识淡薄,那么只有道德约束和制裁的作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由于我国原始社会较早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尤其需要以一种更为广泛的道德规范作为调解相互关系、进行融合的基础。我国神话当然也包括洪水神话,把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洪水的起因、对待洪水的态度到洪水神话中“神”的形象,中国神话都极其重视凸显道德的观念。

在印度,宗教神权至尊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这种神权至上的观念对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强烈的灌注作用。雅利安文明时期,印度人创立了吠陀教和后来的婆罗门教。此后,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相继创立。除这几大宗教之外,各地还有各自的地方信仰。印度文化是典型的宗教型文化,宗教不仅是印度人的信仰,而且是他们生活的目的和依靠。所以印度神话与宗教的一致性是相当明显的,印度的洪水神话也必然打上深深的宗教神权烙印。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各民族文明的交流趋势日趋加强,并呈现出汇融态势。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各文明之间的差异在未来仍将长期存在。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印度神话,他们都具有各自的深层文化内涵。加强中印两大文明的神话比较研究,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交流,不断吸取学习的精华,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叶名.中国神话传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晓红.印度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3]叶舒宪,王海龙,从中印洪水神话的源流看文化的传播与异变[J].学习与探索,1990(5)

[4]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5]武世珍.试论中国远古神话演变的道德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1989(6)

[6]陈鹏程.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YB2014598)

【作者简介】梁珍明,女,壮族,硕士,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讲师。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中印
1949年以来俄国(苏联)对中印边界政策演变历程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基于G20下的中印全球经济治理合作研究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差异研究
洞朗对峙后的中印双边贸易之产业发展再探
近五年中印国际收支对比分析
中印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